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恋网”行为给中学生品德培养带来的危害有:阻碍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冲击道德社会化进程,影响道德规范内化。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性、学校与家庭教育不当、网络的巨大魅力等,都可引发“恋网”行为的产生。对中学生“恋网”行为必须采取加强教育引导、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等具体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魏晋以至唐代,儒、释、道三教不断调和而以儒家伦理、政治思想为基础与核心,这一切使道教神仙思想被极大地世俗化、人生化了。随着道教“仙境说”与“地仙说”理论的提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女神逐渐转变为人性化、人情化特征鲜明的女仙,古老的入神恋故事开始向人仙恋故事过渡,并由最初的修道主题向勃兴的婚恋主题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伟 《文教资料》2014,(30):24-26
中国审美文化中具有一些很独特的,对器、物的迷恋行为。排除较为原始直接的与性和生殖有关的意象外,在拉康式精神分析的层面上可以看出一些更为隐晦的恋物行为来。在这些恋物行为的背后却显现着中国文化原始时期彻底转型所带来的结果,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和老子创立的道家分别代表着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于象征界对大他者父的形象进行猎捕的不同转向。正是这两种不同转向,奠定了中国文明里象征意义上父的形象与母的形象,创造了不同的欲望以及“对象a”或“物”,从而产生了中国千年审美历史中对不同器、物的偏执型爱恋。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在1986年连续发表了《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写作手法独特,突破了她固有的创作模式,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该文通过对“三恋”的分析,认为“三恋”的创作是作者从心灵深处对人生的感悟,是用小说语言谱写的人怀乐章,而且“三恋”的整体创作带有一种较明显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5.
采用调查(走访)、壹阅文献资料等方式了解中小学生上网现象、“恋网”的原因以及调适“恋网”心理障碍的方法。结果显示,上网的中小学生95%以上的是在网上打游戏,另有5%左右是在网上聊天和看电影、网络小说。分析了导致中小学生形成“恋网”心理的七个方面原因,探讨了中小学生“恋网”心理的“五大”特征,提出了调适“恋网”心理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幼儿的恋物行为源于缺乏安全感.结合案例,对幼儿恋物行为进行初步的介绍,分析了幼儿恋物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帮助孩子克服恋物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经历了从“人的自觉”向“女人的自觉”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王安忆的女性文学创作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她是最先探索女性意识、女性地位、欲望的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坛上,她以“三恋”和《岗上的世纪》等大胆描写性爱的作品震撼文坛,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女性自我本真的另一道风景,由于其中的“性爱”主题触及了对于女性欲望这一作为以往文学与道德禁区的幽深领域,所以引起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女性意识这一角度对“三恋”文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马竹小说的研究有总论,有文本解读,其中文化的、地域的、乡村/都市的、语言的是比较多见的批评视角。马竹的精神恋地徘徊在城乡之间,他的“武艺”已经凸显在几个“招式”里,有时突然舞出的动作,让人惊叹不已,他已经在飞跃的临界点上起跳,假以时日,他会飞得很高很高……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在90年代里的散文创作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散文创作延续了他在80年代散文的空灵静虚之美,90年代后期的散文因摈弃了乡村而选择了城市,多了浮躁。本文着重从“悟”、“苦”、“恋”三个内在气韵方面总结其前期散文特点。  相似文献   

10.
“恋物成瘾”是在青春期时对于某些异性的穿戴和使用的饰品等的特别“关注”,借此唤醒性兴奋,获得性满足。多发于男性。是同酒瘾、烟瘾等类似的成瘾行为,与道德水平和意志力无关,是一种身心疾病,需要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1.
女性缠足实际上发端于中国人一种较为普遍的足(鞋)恋心理倾向.由于红色具有刺激性,因而在性活动中,女性穿着红鞋便有其独特的功能.女子的鞋的意义已不在于能穿上走路,而主要是因为它成了象征物,是那个时代女性美的象征物,也是确定性关系的象征物.由于足(鞋)恋成为一种心理定式,为了维护它便出现了一些禁忌.  相似文献   

12.
当代小说中的“鞋”——当代文学的意象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传统看,"鞋者谐也",鞋有性的意味。当代作家在作品中赋予鞋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冯骥才的《三寸金莲》中的鞋,是文化批判的证明;刘庆邦的《鞋》与红柯《靴子》中的鞋,是柔情的证明;而苏童的《回力牌球鞋》与朱文颖的《高跟鞋》是时尚的证明;而韩少功的《鞋癖》则是历史的证明。  相似文献   

13.
晚清台湾著名作家许南英词的创作,在近代词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抗战词,是他抗日御侮的实录;纪游词,写尽遗民心态;恋情词,展现真挚的爱情。语言浅显明白,不事藻饰雕琢。  相似文献   

14.
对昭通作家夏天敏十多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说明夏天敏的小说具有深深的"乡村情结"和"好大情结"."乡村情结"作为夏天敏小说创作的主打主题,"好大情结"来源于作家的感恩之心和品牌效应,是"乡村情结"的升华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voidant and anxious attachment to God/Higher Power and bulimia symptoms among 599 female college student participants. After controlling for body mass index, the authors found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both attachment variables and bulimia. When entered together in a regression, anxious attachment to God/Higher Power had a stronger relationship with bulimia than did avoidant attachment to God/Higher Power. The authors discuss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counseling.  相似文献   

16.
留美诗人闻一多在未取得学位的情况下提前归国,学界对此一直倾向于用爱国主义情感的驱动来加以阐释。本文更侧重诗人的个人世界,从他对文学的执着、对文化冲突的不适以及情感归依三方面入手,探析其归国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7.
品牌依恋(brand attachment)概念是心理学领域的依恋理论引入到营销学中产生的,属于较前沿的研究课题。文章对品牌依恋不同的概念结构进行探讨,介绍目前主要的关于品牌依恋的测量方法,为将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场所依赖出发来解读《呼啸山庄》中凯瑟琳自我的"迷失"与家园的"回归"。通过对地方认同和地方焦虑的分析,发现地方感的丧失造成了凯瑟琳的"迷失"。主人公因远离"家"而导致自我的"迷失",主人公自我的复归及回归"家"的过程也是重新得到地方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876名小学生的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小学生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各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对儿童的孤独感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个体真实性问卷和大学生诚信价值观问卷,对43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都对个体的诚信价值观起负向预测作用,依恋回避的预测作用更强;安全型依恋者对诚信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显著高于不安全型依恋者;个体真实性部分中介了依恋回避对诚信价值观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