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的。直至19世纪末,西方法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也终未能改变清政府对其扼制的政策。清政府对西方法文化传播政策的根本改变,是在进入20世纪后。清末修律从法治原则、立法观念、司法制度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末西方法文化政策在法制近代化方面仍存有诸多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法文化具有丰富的且为西方学说所忽视的"人学"底蕴。"人道"与"大同"精神,对于制度性人权的弊端具有一定的缓和作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礼法兼容""内圣外王""良法善治"等品格,凸显了人的关系定位和交往,有别于现代社会对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制度文化的过分倚重,它既不以道德责任抹杀个人对自身利益追求的权利,也不以理性认知抹杀个人道德本性生发的空间。现代人权法治教学应当注重用法治理性构建社会基本体制,同时,发挥民族文化底蕴的道德导向,以培养具有法治意识的德性主体。  相似文献   

3.
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需重视对传统大学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也需要回归传统以寻求智慧,挖掘其当代价值。从历史角度看,以德治礼序为核心的儒家文化长期以来都是古代大学的制度与理念核心;清末至民国期间,随着西方大学办学模式、理念的传入,"中体西用"成为近代大学的主要特征;而建国后的中国大学,从苏联模式到欧美模式,"西方中心主义"长期盛行,西方经验成为主流经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不仅旨在实现世界水平,更要立足中国特色,凸显中国文化,弘扬德治礼序。大学德治要求在加强学生德育、师德建设、道德领导的同时,明确自律与他律的区别,切勿本末倒置,以手段当作目的。倡导大学之礼就是要明确个体的角色、权利与责任,维护师道尊严。此外,德治礼序的文化逻辑可为大学治理制度逻辑的局限性提供有效补充,从而实现大学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法治和德治都可称为"规范之治",法治和德治之别在于:两者维持秩序时所用的规范性质不同,即法治是法律规范之治,德治是道德规范之治;在治的方式上,法治主要是他治,德治主要是自治。他治的法治具有依赖于人的局限性,德性则是弥补法治局限性的重要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5.
自由是个歧义颇多的词,也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理想。在西方哲学史上,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它的理解是不同的。哈耶克的自由思想重视了个人自由和自由的价值,论述了法治是个人自由的保障,这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当然哈耶克的自由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林丽贤 《天津教育》2023,(13):59-60
<正>随着法治建设持续深化,提升我国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愈发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蕴含着大量法治教育要素,是学生提升个人法治意识的主要途径,再加上学科核心素养亦明确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诉求,要求其学科教学中切实落实法治思想的渗透工作,为学生个人法治意识的提升创设了良好环境。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不能切实落实法治思想的渗透融入工作,违背了当前法治思想渗透的各项诉求,所以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理论界对有关法治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的、持久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一般法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包括对西方和外国法治理论与实践的介绍和评述;二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本综述是对后一类研究的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8.
将思想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从生态理想、生态精神、生态道德和生态法治这4个维度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理想是绿色家园梦、美丽中国梦和美好生态生活梦的统一;生态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绿色阐释;生态道德是共同体、社会与个人的共同价值取向;生态法治是法治思维培养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9.
清末刑法改制是中国刑法现代化的进程的开端,其一方面承袭了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对西方近代刑法制度的引入,构建了近代刑法体系,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建立了近代的刑罚制度.但是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清末刑法改制也有其本身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柳卫民 《文教资料》2012,(4):118-119,124
清末中国借鉴西方国家的立法经验,使警察逐步法制化;警察法规数量丰富、种类广泛。在这些警察法规中,相当一部分与警察教育培训有关。清末警察教育立法,为民国时期警察教育立法及中国近代警察教育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法治腐是廉政建设的基本模式 ,但法律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使得以法治腐也是力不从心 ;中国古代倡导以德养廉 ,但也因道德过分相信“自律”而无法扼制中国几千年的制度性腐败 ;只有德法并举 ,建立起“制度———规范———德性”三维一体的治理模式 ,才可能有效地进行廉政建设 ,这也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法治”概念的重新探讨,指出真正的“法治”应该是以民主为基础的“法律至上”,同时还应该和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法家的“法治”思想,西方社会的“法治”思想渊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概念。中国要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对西方社会所代意义上的“法治”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要从多重维度实现我国的“法治”。  相似文献   

13.
清末以来,西方各种思想学说迅速传入中国,但很多发生了"转变"和"调适"。梁启超的功利观也是如此。梁启超的功利观是一种基于"群己和谐"的功利观,但是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盛行的清末,其功利观明显强调"集体利益",是一种以群体为本位的功利观,与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功利观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育学生的方式不只是单单的理论,主要是依据小故事或者人物对话进行导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然后给学生渗透"道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情境教学具体可以分为讲授型、展示型和课堂演示型三类。  相似文献   

15.
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出发点,中国文化形成了以人性善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西方文化则孕育了以人性恶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中西不同的人性假设形成教育管理的重大差异。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忽略了教育管理权,西方则很早就发挥了国家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中国教育管理人治色彩浓厚,西方教育管理法治色彩明显;中国教育管理强调道德约束,西方教育管理重在利益刺激;中国教育管理凸显权威管理,西方教育管理重视民主管理;中国教育管理以维护稳定为根本,西方教育管理则以提高效率为要义;中国教育管理改革意识相对淡薄,西方教育管理改革意识强烈。  相似文献   

16.
沈家本:中国近代比较法学的开拓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家本开近代中国中西法律横向比较的先河,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沿革得失的认真考察,通过与西方法律的综合比较,得出中西法律可以互补的真知灼见,他在主持清末修律时“会通中西”,翻译和引进西方的部门法学,主张效法西方的法治,改良清朝的司法制度,使中国法制走向近代化的开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沈家本都不愧是中国近代比较法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17.
对于初中生来说,不仅需要学习课本的基础知识,还要提升个人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整体素质。然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重要学科来说,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通过阐述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初中老师如何有效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措施,目的是提高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素质发展,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以海瑞为代表,分折中国皇权政治制度的道德化特征,以及这一制度所引发的激烈的角色冲突。清末以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政治制度化的道路。今天,树立实法权威,实施宪政是中国走向法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受到社会文化体制转型的影响与冲击,清末至民国初期的陇中文学作家群逐渐产生分化,出现了三类体现不同创作思想趋向和文本特征的作家群:一类是以安维峻为代表的坚持传统封建文化思想的作家;另一类是以尹世彩为代表的坚持传统文化观念,但面对社会体制的变化和政权的更替表现出一定的接受和认可的作家;第三类则是以阎士璘、杨思和范振绪为代表的体现出了民主主义因素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受到社会文化体制转型的影响与冲击,清末至民国初期的陇中文学作家群逐渐产生分化,出现了三类体现不同创作思想趋向和文本特征的作家群:一类是以安维峻为代表的坚持传统封建文化思想的作家;另一类是以尹世彩为代表的坚持传统文化观念,但面对社会体制的变化和政权的更替表现出一定的接受和认可的作家;第三类则是以阎士璘、杨思和范振绪为代表的体现出了民主主义因素的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