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随着博物馆社会功能和教育职能的不断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传统的展览陈列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动展示的出现改变了博物馆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观众研究的结论增进了博物馆对观众需求的认识;而体验经济的发展更是对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公益文化机构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发展出的体验式展览,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阐释和传播形式,扭转了观众对博物馆的固有印象,而且使博物馆展览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本文在提炼总结体验式展览定义,厘清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网络资源和实地调研信息,分别对历史、艺术、科学类博物馆体验式展览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将其与陈列式展览进行比较,归纳出其目的、意义及特点,最后提出体验式展览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2.
展示是沟通博物馆藏品与观众的桥梁,在以观众为导向的博物馆展示理念下,研究观众的参观行为成为现代博物馆规划决策的基础。来自异国他乡的顶级展览是否吸引国内的观众?他们愿意花费多久来参观展览?他们的参观动线如何?这些问题是中国大陆博物馆学者尚少涉足的领域。"深海奇珍"(The Deep)展是由法国BLOOM非营利组织创办人克莱儿?诺维安(Claire Nouvian)女士所策划的国际巡回展,是法国深海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台湾完成展览后,在中国大陆首站上海,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展览。文章以该展览为例,用个别追踪法观察观众参观该展览的行为,以评价展览的教育目标达成程度。研究显示,相对于模型、标本、照片,图文版的吸引力极低。如果规划设计未能充分考虑适合展览地民众的认知程度、参观习惯,再好的展览也只能成为"专业人员"自娱自乐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观众通过展览凝视展品,从而在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物与人的秩序中彰显自我凝视器物的身份与地位。博物馆空间作用中的展览建构,既是对观众身份建构的过程,亦是对器物表征的建构过程,更是对展览文化的书写过程。观众通过凝视展品与建构展览彰显着自我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能动性。在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观众不再是被动参观博物馆的参观者,而是主动参与书写展览文化的能动者。从博物馆民族志的书写到书写博物馆的展览文化,博物馆人类学的视域也从展品扩展至观众,进而反思由博物馆空间所建构的展品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物类展览是我国博物馆展览的主要类别。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讨论日渐丰富,但以科技自然类展览和儿童博物馆为多,文物类展览一般以设置儿童活动区的形式作为对儿童教育的补充。然而,与文物类展览分离的儿童活动区或许为文物类展览忽略儿童观众的需求提供了有利的借口。据观察,部分博物馆的文物类展览仍将受众定位在文物爱好者和研究者等成人层面,未能为儿童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因此,有必要为文物类展览提高儿童教育意识,设计教育活动等提出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5.
多声部叙事方式是指多条平等线索阐释,将叙事人和观众置于平等地位交流,对于建立博物馆与观众间的对话尤为重要。博物馆展览叙事结构的多声部拓展、展览叙事细节表达的多声部性挖掘、展览叙事角色的互换与展览叙事空间的多声部建构是博物馆展览中进行多声部叙事的主要途径。目前多声部叙事方式在博物馆展览中已有应用,可使观众获得超出预期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奉献给社会的最主要的精神文化产品。"陈列展览不仅是博物馆沟通观众、服务社会的手段,也是其收藏、保管和研究与服务水平的集中体现。"那么博物馆如何推出好的陈列展览,如何围绕陈列展览来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以期推动博物  相似文献   

7.
临时展览是增强博物馆活力,满足观众需求,发挥博物馆职能的重要途径,而展览评价则是对展览绩效的监管、检验和优化。目前,我国博物馆临时展览良莠不齐,大多缺乏与观众的良好沟通、策展人员对观众需求了解不足、对展览整体把握力度不够等等。因此,对临时展览进行长期有效的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结合博物馆自身特点和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并建立了博物馆临时展览评价体系,期望能通过该体系,对临时展览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并适当调整,从而达到提升展览水平的目的,旨在为我国博物馆临时展览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博物馆分众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南京博物院首次推出原创型博物馆儿童展——"暑期动物‘缘’"。展览利用南京博物院多年来积累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前置调查了解观众期待与需求,结合"分众分类"和抛锚式教学观念,进行文物、标本选择与互动展项设计,使得"暑期动物‘缘’"展览参观体验多元化,较好地满足了公众通过教育展览获取更多知识的需求。该展览为后续研究和改善博物馆儿童教育展览未来发展模式,提供了较为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注意是人类进行信息加工的前提条件。由于观众注意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博物馆要实现其教育和信息传播功能,就必须根据观众注意的特性进行管理。针对大多数观众参观博物馆是无意注意行为这一现象,博物馆从展前的信息组织开始,就必须据此合理规划展览的内容和形式;在展览预展期,博物馆应结合驻足人数、时间以及参观效果访谈三方面因素进行观众注意评量,并根据结果实时调整展览设计;开展后,应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完善观众注意力管理,从而实现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与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0.
江琳 《中国博物馆》2015,(1):120-124
关于博物馆展览个性化的命题,其讨论一直比较热烈。多数博物馆工作者认为,博物馆陈列的个性化就是突出博物馆陈列的特殊性,甚至有人提出,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物是博物馆陈列个性化的物质基础。这种将"展览个性"等同于"展览特性"的观点忽略了个性化展览的本质特征,即创造性的思维,而这种思维的创造性不仅仅体现在展览设计者身上,且与观众的个性思维活动息息相关。本文认为,创新虽是实现个性化展览的重要手段,但不论是内容设计还是形式设计上的创新,都应以促使观众思考作为展览个性化实践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提要:本文以美国博物馆观众研究方法为依据,阐述博物馆观众评估的基本方法、原则及科学理论,并试图针对原创性展览构建起以观众评估为导向的指标体系框架。同时论及观众评估在博物馆展览策划业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博物馆展览公共参与机制的建立。关键词:博物馆观众研究;展览评估;指标体系;原创性临时展览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与博物馆、与展览、与展览评估相关的重要的行业性或专业组织有美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展览协会、观众研究协会等,对这些组织的构成、性质、职责和运作的深入了解,可加深对博物馆展览评估及博物馆所发挥的社会职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 ,我国的文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各级、各类博物馆立足国情、发挥优势 ,不断向社会奉献出丰富多彩、富于时代感的临时性展览 ,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展出格局 ,这就是长期性的基本陈列和临时性的专题展览相结合。据统计 ,由文物、文化部门管理的 12 0 0多座博物馆平均每年举办展览 5 0 0 0多个 ,1997年达到 75 88个 ① ,其中有相当多的展览是临时展览。临时展览的繁荣与兴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也给博物馆注入了勃勃生机 ,更显示出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无以替代的独特作用。这自然令人欣喜 ,同…  相似文献   

14.
本提出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结构调整的对称性原则,该原则指出,博物馆陈列展览结构必须与观众市场需求结构相对称.相适应,观众市场需求结构是不断变化.十分活跃的.相应的博物馆陈列展览结构亦必须是开放的,灵活的,两必须在结构过程中呼应.调适.始终保持结构上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15.
运用计算机从事动画展览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多博物馆在展览设计中迅速运用计算机技术。但是,从事于计算机设计展览的人很少来源于博物馆界。于是,在进行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展览设计时,他们首先要搜集大量的原始资料。因此,这就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员的通力合作。那么,这样的展览: 1.将是专家与科学家合作的艺术品。 2.会使观众兴奋不已。对于一般观众,都会说“哇!” 3.能通过眼睛、耳朵传送信息。 4.能使不同结构层次的观众,根据计算机程序自由选择欣赏内容。 5.在展览成为长期展览前,能得到观众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很多地方博物馆都将"非遗"作为当地历史文化特色而加以展示,为"非遗"的保护与推广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博物馆"非遗"展览虽场面火爆,却并不一定很好地体现出"非遗"的特征与文化意义,在展出方式上,也未能充分发挥博物馆展览所特有的"陈列语言"的优势与独特作用作用,最终对非遗的文化内涵开发也带来了制约。因此,本文试图对地方博物馆如何做出既符合博物馆展览专业特性,又能充分体现"非遗"特点的展览进行一些理论性的探讨和提炼,以期为未来地方博物馆做好非遗展览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陈波 《中国博物馆》2013,(4):114-119
当今博物馆业已将工作重心从物转变到人,展览更为强调文化信息的表达,更为关注观众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为了表达的完整,藏品的范畴也前所未有地放大了,如何理解甚而处理好展览、观众与藏品三者的关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服务社会的前提下,博物馆展览应是包含看过去的记忆,有着现实关怀,且形式多元化的当代表达。  相似文献   

18.
为不同类型的观众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展览服务是博物馆在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并存时代提升博物馆效能的一种好的选择。南京博物院通过对"一院六馆"基本陈列以及各类临展的分众服务模式设置,来表达分众传播的理念,满足了不同取向与需求的观众,提高了观众量。博物馆要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关照到观众的个性化需求,才能进一步推动事业进步、提升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共同创造的视角,对博物馆在观众参与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展览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探究。在共同创造的视角下,打开观众参与谱系的后三个阶段和参与创造性控制框架三个层次之间的“黑箱”,从而探索利用共同创造实现博物馆展览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在观众参与谱系与参与创造性控制框架的各阶段特点和各层次特点会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的观众参与过程。这些分析细化后的共同创造的过程路径有利于博物馆展览教育的创新发展,也对我国博物馆展览中的观众参与的创新发展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博物馆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展览不再自说自话、自行其是,对观众的服务也更加强调多层次、多领域、多视角,"这些必须建立在了解观众信息、满足观众多种需求的服务意识之上"。因此,观众调查在当代博物馆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魅力永恒的童话力量——安徒生童话进入中国百年纪念展"(以下简称"安徒生展")的观众调查为例,分析观众的关注点以及他们对展览的实际评价。希望借此能为博物馆的展览工作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并有利于制定博物馆未来的展览策略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