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歧义。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和对"愧怍"的原因透析,真正明白了作者的"愧怍"和老王的"不幸",领悟到作者文字语言的精妙。  相似文献   

2.
《老王》是杨绛作品选入教科书的代表作,讲述了作者和老王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之间的几件小事。本文从幸与不幸、坚守善良、理解愧怍三方面对文本细读。以求在体味坚守善良的人性温暖时,深刻地反思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3.
正对杨绛《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异议。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难道是我们心如铁石,变得麻木了吗?难道是教材选入《老王》只是因为杨绛的名声吗?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对"愧怍"的原因透析,我终于明白了杨绛的"愧怍"——她是至情如茶,老王的"不幸"——他是  相似文献   

4.
杨绛先生的《老王》中有一句"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此,很多论者没有站在作者当时所处的立场具体而细致地分析"幸运"和"不幸"定义的缘由,因此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作者心中的不安和愧怍。所以,应从作者被老王理解和作者被社会理解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文中的"愧怍"。  相似文献   

5.
正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曲淳朴人性的颂歌,还是一段精神灵魂的拷问?是一腔情感收支不对等下的自责,还是一声正义良知反思中的呐喊?《老王》,语言冲淡却字字含情,朴素平和却别致耐读。不细读,不足以真切体验老王悲至极致的不幸;不深问,不足以深刻感悟作者感人肺腑的愧怍。这一读一问,就架成了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向"愧怍"的桥梁。读,读出老王的"不幸"。老王,一个卑微群体的缩影,作为社会的底层人物,众多的不幸加诸其  相似文献   

6.
杨绛先生在《老王》一文中讲述了一位善良、老实的三轮车夫的故事。散文写于1984年,在时过境迁以后,作者回忆起这位处于社会底层的老朋友时,却发出了对于"不幸者"的"愧怍"。那么,忠厚的老王不幸在何处,竟让一位七旬老人心境久难平复,愧疚不已?探究整个作品,我们最容易得到的信息是老王生活处境上的不幸。首先,老王的身体是不幸的。老王不仅年老,而且两只眼睛都有问题:一只瞎眼,一只患有夜盲症。后来不知得了什么病,总不见好转。其次,老王  相似文献   

7.
<正>在研读《老王》一课时,对此课《练习说明》第一题《教参》中有句话——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愧怍’。"写此文而解脱,是作者的旨意?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文章的情感脉络。"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教参》)。作者以善良之心平淡之语向我们交  相似文献   

8.
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入选沪教版、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多种教材,这篇文章展示了底层人的善良人性,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我听过很多这篇课文的公开课观摩课,每节课基本上都是先整体感知全文,了解老王的"苦"与"善",接着从描写的角度品味老王善良的心灵,并探究作者"愧怍"的原因,最后拓展延伸出要关心社会底层人物的主旨,这样的课初看水到渠成,但往往在探究"我"为什么"愧怍"时力不从心,只能浅尝辄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是就文论文,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的"心",更没有走进作者的"心".  相似文献   

9.
符礼科 《四川教育》2013,(12):43-43
【教学片断】在教学《老王》这一课时,有位教师设置了第四个教学环节——“品读精段,换位体验”:师:老王与作者一家的交往正体现了“以心换心,以爱换爱,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文中“老王送蛋”这一节就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用心阅读这一段,来个换位体验。师:一直到文末,作者还在“愧怍”。假如你是作者,生命垂危的老王给你送蛋时.你在哪些方面会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0.
解读《老王》,以杨绛的另两部作品《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为阅读背景,从"幸运"与"不幸"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愧怍",进而理解作品主旨。抓住作者改述称呼的细节,论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愧怍,是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的体现,是平等对待每个生命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老王》一课的教学侧重点是在“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讨论和理解上,难点是体会老王与杨绛及钱钟书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细研课文。体会细节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②“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相似文献   

12.
以"善"和"爱"为主题的教学在初中阶段比比皆是,但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值得深入思考。在郑州市李兰语文名师工作室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执教了杨绛的《老王》这篇课文。经过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文本价值、学生认知的认真解读和分析,我决定紧紧抓住这节课的核心"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展开教学。于是,我为这节课定下了学习目标。目标一:速读课文,能圈点勾画出文中老王的不幸和善良及表现"我"一家人善良的地方。目标二: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熟读了杨绛先生的文章后,再回过头来看《老王》,"愧怍"之意油然而生.居然,我很想替杨绛先生把《老王》最末句——"几年过去了,我才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给删了,至少把"愧怍"二字给抹去! 真是个太大胆又怪异的想法,更是一句易让人感觉"故作惊人语"的矫情之语!毕竟,"解读最后一句话是解读《老王》全文的关键,而解读‘愧怍’的原因,又是解读这句话的关键"①,已然是中学语文界的共识.围绕着"愧怍",大多数语文教师,尤其是语文名师,在颠覆了一个又一个所谓的"浅读,甚至误读"的基础上,得出了众多"细读、深读"的结论,费力之多,挖掘之深,颇令人咋舌.  相似文献   

14.
[案例回顾]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  相似文献   

15.
人文情愫是散文作品的重要特质,对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对价值的追求,在杨绛的《老王》里得到了淋漓的表达。《老王》是杨绛先生写于1984年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四件事情。品读这些事件,探索老王的"不幸"与杨绛先生的"愧怍",从中感悟杨绛对底层百姓的人文情怀与观照。  相似文献   

16.
杨绛的散文名篇《老王》刻画了老王“金子般的心”和“善良”的品格。命运悲苦而又无比善良的老王,不仅让杨绛“愧怍”,而且让很多读者也心有戚戚焉。可文章最后那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让许多老师难明其理。有些教师在解读时只好硬生生地把教参上的现成说法直接端给学生。这实际上是没读懂文本的体现,是对文本的浅入浅出。  相似文献   

17.
杨绛的散文《老王》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琐碎的小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三轮车夫。他独干、独眼、独居,是如此的穷苦卑微而不幸;他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又是如此的善良正直而无私。全文语言简洁而平淡,情感平静而淡定,然而细嚼之后,《老王》犹如一颗槟榔,让人回昧不尽。  相似文献   

18.
《老王》是中国散文名篇,也是中学语文的教学名篇。作者杨绛在文末表露出的“愧怍”历来为人们解读。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形成对比;老王形象的“丑化”凸显作者深深的自省;“常坐三轮”与“不敢乘三轮”的矛盾隐藏着“我”的“害怕”。“愧怍”是作者多年反思的结果,也是理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不仅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还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这些情感都寄寓在一些看似平淡的细节中,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  相似文献   

20.
《老王》所属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末尾处作者的"愧怍"是本文的文眼,引发不少读者纷争不断,本文将紧扣文本,在具体语境的还原与建构中,对"愧怍"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