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梅媛 《四川教育》2020,(6):49-49
思辨力是指思考和辨析的能力。学生思辨能力的高低对语言、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在不同的文体中确立思辨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使语文课堂的节奏张弛有度,教学内容灵动高效。一、以教材编排的视角研读文本。《丁香结》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宗璞。这是一篇文笔优美、富含哲理意蕴的散文。全文围绕丁香结展开。作者从晴日里丁香花的美写到雨中丁香花的美,由雨中丁香结联想到人生结,并由此引发人生思考:生命需要丁香如雪,也需要丁香结做伴。以此表达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小木船》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习作例文。教学这篇文章,要体现单元"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的语文要素目标。课堂上,教师通过复习导入、走进例文和小结练笔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成了写清楚一件事的目标。这样,有效促进学生掌握习作的技能,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完整性生长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小学儿童学习语文的理想状态。作为一名长期坚守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我努力尝试融通学科横向联系,课堂坚持精讲精练,课余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注重积累,不断丰富语文学科活动,竭力激发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宗璞的《丁香结》是一篇优美的小散文,作者在对丁香花的细致入微的描绘中,体现出乐观、开放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作者多年来一直惦记着丁香,丁香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曹婷 《考试周刊》2014,(94):28-28
<正>《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纪实散文,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朱自清美文的代表。教学时,很多老师都针对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形象和"我"四次流泪进行分析。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背影》是一篇散文,散文传统教学思路是分析人物形象,理清作者情感。很明显,这里混淆了散文和小说的教学思路。必须强调把散文和小说区分开来。散文将情感寄予全篇,不是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对人物进行分析,但一定要明确  相似文献   

5.
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教学要建立学生和这一篇散文的链接,实质是建立学生的经验与作者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的链接。散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从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从散文里的独特的情感认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实际上是丢弃语文经验,抽空人生经验。综合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要解决散文教学的问题,可以尝试阻截、分流与正面应对这三个对策。  相似文献   

6.
《瑞雪图》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把美丽的雪景写得有声有色,使这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确实是一篇落实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的好教材。我们给这篇文章的教学仅安排了一教时,预习工作放在课外进行。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把课文读通,把生字查好。教学中,我们着眼于在加强基本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首先我们帮助学生们按照记叙的要素理清全文的脉络,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叫瑞雪?2.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瑞雪图?3.谁能够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解释题  相似文献   

7.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结果.无不是“情”的喷涌与渲泄。因此散文作家大多运用丰富复杂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到见解或抒发自我的强烈感情: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由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对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散文作品时应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再现散文的意境。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情的涵泳、赏析中,把握文脉,习得语言.真正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我《觅渡》     
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教材,并应教学需要写了一篇《我写晋祠》。16年后,1998年又有一篇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被选入中学教材。许多语文刊物希望能再写一篇文章,谈谈《觅渡》的写作,以作教学参考。这篇文章和《晋祠...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无疑是一篇经典散文。文章写于1922年3月28日,最早发表于1922年4月11日《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当年的朱先生应是24岁。如何教学这样的经典散文,许多教师做过各种尝试.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努力,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依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10.
<正>【设计理念】《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下第五单元的一篇写人散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的形象。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感悟发人深省。王荣生教授在《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强调:"散文教学要定位‘这一篇'课文,它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散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1.
《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是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写的一篇散文。根据教材的特点,笔者设计了“散文式”的教学思路:跟着作者思路走,走出一片艳阳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我们家的猫》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是继《鱼游到了纸上》(写事)及《火烧云》、《观潮》(写景)之后的一篇写物的散文。这篇文章,文笔清新,感情充沛。作者老舍先生通过对大花猫古怪性格和它刚满月时十分淘气的描写,抒发了...  相似文献   

13.
鉴于现行语文统编教材多数单元文体相同,内容相似,表现手法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们便采取“一次授多课”的方法来设计教案,组织教学。这既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某种文体的基本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又能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高中第三册第一单元的《天山景物记》、《海市》、《风景谈》三篇散文,各篇表现手法虽有些不同,但总的看来,都是选择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并  相似文献   

14.
《老王》是统编本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写人叙事性散文。大多数教师对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以文本的思想内容为重难点,忽视了这篇文章的结构教学,而杨绛先生在这篇文章的结构编排上是颇具匠心的,对结构进行教学,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更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而结构教学并无定法,笔者遵循新理念,一改传统结构教学方式,对《老王》的结构做了一个教学设计,即通过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编排《老王》结构,让学生对文章结构有深刻的把握,对文章的主旨也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童年的发现》,是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富有趣味的儿童文学作品。该文所在单元将"风趣与幽默"作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共同指向。本文的语言也极具幽默风趣的风格。五年级的学生普遍都认为本文很有趣,作者很有趣,却并不清楚趣从何来,阅读的收获便在呵呵一乐中淡化了、泛化了。  相似文献   

16.
正莫怀戚的散文《散步》被选进初中语文教材,实在是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慧眼,他们一定是感受到了作者对其稚子的悉心真爱,读出了这篇散文通体遍布、充溢的童稚气息。于是迫不及待地将《散步》编入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遗憾的是,一些教师似乎品读不出这一美味佳肴的馥郁芬芳。在他们眼中,所有散文文本都只是散文的要素的组合,思想教育的载体,从不问教学对象的学习与生活经验,也不管文学作品还有愉悦身心、陶冶性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15,(Z1):46-48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文发表于1998年3月。作者林清玄,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其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大、中、小学华语课本。林清玄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他的文章常常以真诚之心,感性之笔,写出自己人生感悟的智慧精华,让读者倍感珍惜和感动。文本解读:《桃花心木》是写一个种树人种树,"移植时像爱护婴孩一样小心,移完后又像扔掉一样不去管它",让"树  相似文献   

18.
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晋祠》,当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并应教学需要写了一篇《我写〈晋祠〉》。16年后,1998年又有一篇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许多语文刊物希望能再写一篇文章,谈谈《觅渡》的写...  相似文献   

19.
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教材,并应教学需要写了一篇<我写〈晋祠〉>.16年后,1998年又有一篇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被选入中学教材.许多语文刊物希望能再写一篇文章,谈谈<觅渡>的写作,以作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也是统编版教材首次出现习作单元,以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人文主题,具体落实两条语文要素:一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二是仔细观察并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是《搭船的鸟》。它是我国著名作家郭风的一篇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