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科学探究提出了相应的探究环节,即“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课程改革以来大力提倡教师的教学反思,而对同学的自我反思很少关注。但近年来的一些热点试题在命题时也侧重了对学生反思的考查。本文以近年来的试题为例做一浅述,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2.
余学山 《甘肃教育》2011,(18):63-63
新课程标准将物理课程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并由此提出了物理课程的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改要求是物理教学开放化、信息化和人本化,师生要“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也就是说生活中常见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社会需要的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地震与物理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汶川的那场里氏八级的罕见特大地震,波及到我国十余个省(市)与数个周边国家和地区,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虽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自然现象,但直至现在人类对其的认识还相当有限。在古代,人们将地震称作“地牛翻身”,“地牛者,上古凶兽也,秉天地五行之力而生,动则山河倒转,乾坤逆位”。“地牛翻身”给地震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大学物理学中“势”的概念与高等数学中其原函数的关系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对某些物理公式“摘除”其具体物理含义,井将其与高等数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数学公式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公式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所推崇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所追求的是“学生高度的主体精神体现”的价值观,所期待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人文与科学、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教育实效。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如何实施物理课堂教学,以求达到上述目标呢?以下是本人在这次课改中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高考的科目设置在向“3 X”推进,命题则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并强调“提供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能力”。在新信息与新情景的交错变化中,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却不会变,考查物理基本分析仍是高考重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请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半江红”是由于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呈球形是因为液…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定义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层面。为加强中考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教育部强调,“应加强考查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为此,全国各地近两年中考物理试卷中探究型试题不断涌现,呈星火燎原之势,预计在今后较长时间,该题型仍然是中考热点题型,下面以光学,热学和力学中各一个典型题为例谈谈如何解答探究型试题。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踢足球或打乒乓球时,有时会出现“香蕉球”,这种现象我们也常把它们叫做“上旋球”、“下旋球”。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很多同学虽然知道“香蕉球”的形成是由于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但对它们的具体形成的过程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0.
a.自制短路实验熔丝架。初中物理学习到电路一节时,课本上出现通路、断路、短路三个专用名词。对于刚开始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来说,“通路”和“断路”因为现象明显,容易理解。但对与课本上解释为“电流将很强,一般会使导线和电源发热导致损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的“短路”却理解得很勉强。如若用实验来证明,那么当电路中发生“短路”时,现象只是烧坏电源中的“保险丝”;若用干电池作电源,则“短路”时干电池仅有稍许发热的现象。这样的实验结果显然没有达到课本上描述的状况,很难让学生在心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如能通过改进实验条…  相似文献   

11.
物理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和获得知识、技能。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有时会碰到“启而不发”的现象。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启”字上。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启”,只有教师“启”得及时,“启”得巧妙,“启”得适当,学生才能“发”得深,“发”得远。由此看来,教师掌握一些启发艺术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学生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课堂中除正常的教学流程外,应讲究教学艺术,适当抓住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用一些新颖别致的方法,尽量展现物理殿堂的丰富与瑰丽。  相似文献   

13.
王信 《甘肃教育》2005,(7):103-103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物理课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只要教师能利用真实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引起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欲望。譬如在上引言课时,通过演示“把鸡蛋放在硬纸片上,把硬纸片突然弹出去”和“让冷水使烧瓶中的热水沸腾”及“用放大镜看指纹”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物理教学中如何“重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物理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领域。明确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具体目标,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物理教学中,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为能言简意赅,本文把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思  相似文献   

15.
谈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培华 《物理教学探讨》2004,22(7):27-27,32
创新教育是在创新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创造学”和“教育学”原理,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是教育过程中实现“传递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人类的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加以提高的。物理学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为了改  相似文献   

16.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美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美育既是物理教学的内容与目标,也是一种教学思路与手段。以“曲线运动”教学为例,运用美育手段,以“知识吸收线”“美育渗透线”“素养提升线”为主线索,设计了“美的发现”“美的探究”“美的创作”3个教学活动,创新物理美育模式,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认为,渗透美育的物理教学设计应该注意:紧扣目标手段,设计教学主线;突出原创精神,开发美育资源;利用学科优势,创设美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江耀基 《中学物理》2023,(12):21-24
物理家庭实验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物理观念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物理观念内涵和特点理解,提出“引发认知冲突,转化错误观念”“创设真实情境,建构物理观念”“开展科学探究,形成物理观念”“引导反思交流,发展物理观念”“强化实践应用,提升物理观念”等五个促进物理观念形成的初中物理家庭实验教学策略,并辅以相关的教学案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按照这一精神,教师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把德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教学中笔者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契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教师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新高考也着力体现这一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试卷中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试题,有的关注生活现象,有的关注生活用品(具),有的关注学生的娱乐活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下面是笔者对近三年高考中与生活相关的试题的分类解析。  相似文献   

20.
“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提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笔者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对物理实验教学有些感触。说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