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汉语人名凝聚了汉语语言和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应该在汉语人名的翻译中尽可能地得到保留,然而在翻译实践中汉语人名英译状态却非常混乱.造成这些混乱的原因既有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误解,也有我们在向外推广自身文化时的不自信.编辑实践中应重视汉语人名英译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梳理和探讨汉语人名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董秦先生的《“乱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正常现象——也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9期),针对拙作《“译文”渐欲迷人眼——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为例》(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列举的7例“乱译”,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从各家译文的本质看,意思都是一样的,这就叫“乱表”不“乱里”。那么,在跨文化翻译中,“乱表”不“乱里”的“乱译”站得住脚吗?在拙作里,笔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Press对应的汉语是“印刷,新闻”,有人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翻译为“出版”,这是对Press一词多年的误会,以讹传讹也正是大众传…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笔者应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主任金圣华教授的邀请,赴港参加翻译学术会议。在与翻译学术会议同时举办的翻译书籍展览会上,笔者特别注意到了台湾书林出版社推出的那套“书林译学丛书”。这套丛书已出版有关的译学探讨著作10余种,其中有我们国内译界比较熟悉的刘必庆教授的最新成果《翻译美学导论》、萧立明教授的《翻译新探》、何伟杰先生的《译学新论》等。刘靖之先生有两部大作收入这套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论文标题英译是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标题英译时需遵循英文论文标题撰写的规范.本文以新闻传播类的期刊为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学术期刊论文标题英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据此提出应从论文作者和编辑队伍两个方面入手解决标题英译的问题,并可考虑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标题的翻译及审核.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的编辑工作是件非常艰苦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要做到“文责自负”恐怕还是不可能的,译文编辑不得不做大量“助产士”的工作。需要你默默无闻地做代人作嫁衣的工作。译者可以拣“软”的吃,译些容易译的书,但译文编辑没有这种选择,分散的难点都集中到你那儿来,使你不得不跟“硬”打交道,差不多在做着文学翻译难题的咨询工作。当然今天有许多出版  相似文献   

9.
《翻译论集》(修订本)之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论集》一书的封面题字,取自怀仁所集王羲之《圣教序》,其中,“翻译”二字的书写很特别:“翻”字少了一撇,而“译”字又多出一撇。对此,罗新璋先生别有新解:“(这)无意中点破了译事的玄机:翻译必然有得有失。”翻译有得有失,《翻译论集》的修订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夏玲  李宜蔓  李弘武 《编辑学报》2022,(4):396-401, 406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发展为作者英译科技论文摘要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科技期刊英文编辑的工作内涵。通过借鉴(GB/T 40036—2021)《翻译服务 机器翻译结果的译后编辑要求》中对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类型、任务及目标等相关问题的界定来探讨机译英文摘要的编辑加工方法不失为一次全新而有益的尝试。本文辨析了作者、编辑进行机译英文摘要译后编辑的不同类型,阐述了编辑层面的译后编辑任务分解流程,归纳了机译英文摘要的常见错误类型,探讨了与摘要内容相适应的译后编辑策略,并认为编辑应坚守人机互动翻译模式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危机与批评的缺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个时期,翻译问题似乎引起了媒体的特别关注,“译风浮躁”、“译德沦丧”、“翻译质量下降”等等批评文字不时见诸报刊。仅以《读书》2005年第7期为例,该期就有两篇文章涉及翻译的问题,其中对我国翻译现状的担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首先是张汝伦在《现代中国的理性主义》一文中开篇写道:  相似文献   

12.
我国科技期刊应坚持国际化的文化视野和辩证的翻译观,提高英文的信息含量,倡导"形式为内容服务",细化科技期刊英译的规范。文章推荐了英文摘要规范化的一些具体要求,并建议编辑与作者共同努力提高科技期刊英译质量及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13.
Department是“教研室”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学报》l992年第4卷第2期登载的张云扬《医学院校单位名称英译探讨》一文,较系统地叙述了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行政管理及后勤系统单位名称的英译法。笔者基本赞同张云扬的译法,仅对文中教学系统“教研室”的英译名(Department of……)提出个人不同的见解,就教于张先生。1 department不是“教研室”1.1 张文将“某教研室”直译为“Teaching andResearch Department of……”(简译为“De-partment of……”);许多医学学报、期刊也是这样用的。就此笔者查阅了部分词典和有关文章,认为此种译法不妥。请看词典针对学校、学术机构而言时给department一词所下的定  相似文献   

14.
21年前,一次不经意,林少华成了村上春树名作“挪威的森林》的中文译者。“李德纯老先生说我的文字有唯美倾向,适合翻译《挪威的森林》,就把我推荐给了漓江出版社的编辑”,林少华说这个开始“一点儿都不浪漫”。过程却是美好的,当时在暨南大学当老师的林少华一个寒假译完全书,在大陆默默无闻的村上春树随之红透中国。于是,一次偶然的翻译改变了林少华的治学方向,他由一个日本古典文学的研究者,变成了影响广泛的翻译家。  相似文献   

15.
书界采风录     
○《书与人》第3期发表季羡林文章《翻译的危机》。文章说:“这个题目看上去有点危言耸听,但是我自认是实事求是的,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当年严复以“信,达,雅”为“译事三难”,季先生认为,三个字中,以“信”字为基础,为根本,这个字做不到,就根本谈不到翻译,而危机正出在不遵守“信”这个标准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力图钩沉翟理斯《笑林广记》译本,这一中国笑话外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文本细读基础上评析翟理斯英译中国笑话的得失,探寻中国笑话外传的翻译策略与流通艺术。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组织,戈宝权、叶君健任编辑顾问,林煌天任主编,陈彦田、袁锦翔任副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历时六年之久,终于在1997年11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它填补了中国翻译研究的一项空白。 叶君健在,《序》中指出,这部词典也可以说是一部大型的翻译百科全书,内容包括面广,除对翻译界有成就的人物作译事介绍外,还把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术语与译事知识、翻译史以及中外翻译与文化交流方面的资料都编成词条。此外,还收录百家论翻译、中国和外国翻译大事记、世界文学名著书名汉英对照和中国  相似文献   

18.
“版权”一词,汉文始于何时,尚待语言学家进一步考究,就笔者所知,可能是1903年。1903年4月,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严复先生,曾上书当时清政府的学部大臣张熙,要求实行版权立法,以保护“敝精劳神”从事“著、述、译、纂”的作者,免受“夺其版权”之苦(见陈应年:严复与近代的翻译出版工作,原载《出版工作》1981年第10期)。同年10月,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该条约第11条的小标题便是“版权”。此外,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周仪君译的《版权考》。从那时起,我国出版的图书、杂志便陆续出现“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或“版权所有,不  相似文献   

19.
目前翻译著作中的问题,很值得注意。我国颁布著作权法以及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以后,翻译著作大为减少.有的出版社减少90%。但是,出版社为了取得经济利益,一些名著又重复翻译,甚至全集也有两种版本,使读者难以挑选;更有甚者,有的将旧译改头换面,或东一段西一段,择拼成新译;还有在版权贸易上,对一些畅销原著在外商面前互相竞价,抢购版权。 原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翻译家绿原在《出版广角》(1997.1)中著文《文学翻译工作浅见》,对翻译著作出版中诸多问题提出意见。他觉得翻译著作要有统一规划,分工负责。他说。前不久国内两个《尤利西斯》译本打官司,闹得在香港和美国都为之沸沸扬扬、有一  相似文献   

20.
《红高粱》作为莫言的成名作,代表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践,有着厚重的文化蕴涵,其作品近年来英译文本的海外传播也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本文从《红高粱》的翻译特色以及出版商的良好运作等方面着手,分析了其海外传播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针对其英译与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文学作品的选择、翻译人才的培养以及传播路径的革新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