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中国古代文论言说主体的研究是被学术界长期忽视的问题之一。出于传统文论的庞杂、零散的特殊理论形态,要对言说主体做具体身份的界定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些言说者在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一致性——诗性。  相似文献   

2.
民国德育教材编写者凭借丰厚的语言修养使德育教材言说出语典雅,而赤诚的德育情怀又促使教材的言说呈现出清新晓畅特质。另外,无论是言说者角色的确定,还是言说者与倾听者关系的处理以及德育行为导引的方式,均对我们今天的德育教材建设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斯是辅佐始皇一统中国并留下了一整套制度的一代名臣,然而他的人生也遇到过重大挫折,差一点被秦始皇驱逐出境,前途尽毁。危难关头,李斯用一篇旷古烁今的《谏逐客书》,拯救了自己,同时化解了秦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危机。本文尝试引入交际语境的概念,并结合《李斯列传》,从言说者、言说背景、言说对象、言说目的等角度对《谏逐客书》中的言说策略做一番全新的梳理剖析。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的基本问题是理解和文本的意义或理解到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的关系问题。在言说马克思这件事中,基本的问题是言说的马克思和原本的马克思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提出:马克思能否被言说?我们认为,马克思既能言说,又不能完全被言说;马克思只能存在于永远的言说中。马克思主义在言说中得到流传和发展。认识到这一“言说的辩证法”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代希腊逻辑言说的开展奠基于三大基础,印修辞学、几何学与哲学。其中,由修辞学发展起了论证形式;由几何学发展起了推理形式;而由哲学则发展起了抽象形式。最终,古代希腊的逻辑言说在其形式逻辑学这里确立了基本的范式。相比之下,古代中国以“说”而非“辩”为主的方式影响了逻辑言说的充分发展;科学活动中对于经验的倚重也限制了逻辑言说充分发展的主要途径;哲学思考中过于浓厚的具体化色彩同样不利于抽象表达的生长。再加之语法结构和书写系统的特点以及观念和思想层面对于语言的实用化倾向和怀疑性看法,都存在着不利于逻辑言说的因素。当然,这并非说古代中国没有逻辑言说。早在西周时期,各种推断句型已经形成;春秋时期,分析这样一种逻辑言说的形式也已出现;战国初年,逻辑言说的论证形式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概念的初始形态也产生了。但是,古代中国的逻辑言说显然存在着一些缺点,最突出的表现是:过于注重语用并由此导致定义形式和推理形式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散文教学中,大多数人都把“言说角色”和作者混为一谈,或者是把散文的“言说者”当成了作者。特别是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类“纪实”散文,上面的说法就更加理直气壮了。孰不知这是非常片面的理解,甚至是歪曲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期间,学界对萨特的介绍与言说,是在东西方两大阵营意识形态相互对峙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的。在此期间,萨特与共产党的关系经历了由敌人到同路人,再到敌人的过程。相应地,学界站在政治意识形态的立场,选取了萨特学说中适宜于用来进行批判或赞同的作品,作了为我所用的诠释。文章考察了"十七年"学界介绍、言说萨特的三个时期的具体情形,并揭示出不同时期的言说态度和原因。  相似文献   

8.
试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话语体系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体系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技术保障条件之一.话语体系可理解为术语、意义和言说方式三个要素及其联系样式.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问题需要从术语、意义和言说方式三方面入手,其中尤以对一定术语(概念)的意义建构、诠释与发散分享为核心,在此前提下,言说方式的优化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作为形式而存和的语言是个综合概念,它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要素紧密相关,因此,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的相关要素来思考、发现,探究和理解文本,来感受诗人心灵之弦的微妙震颤。下面结合本人执教诗歌的做法和体验,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诗歌语古形式的言说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学批评在语言表达上有着自己的突出特点,这就是用诗性言说方式来传达鉴赏和批评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判。中国古代的学理论为古代批评提供了诗性言说的理论范式,古代学批评又呈现出这一特有方式。具体表现在学批评中批评主体运用“诗性思维”、“比物取象”的诗性言说方式和体现出的批评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翻译出原文的意义,也就是在目的语中实现意义的再生。而意义的理解又依赖于一定的语境,即文化语境和非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包括文化、历史和一切相关的背景知识,而非文化语境是除了文化语境外的一切语境。因此,译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在翻译时,根据特定语境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完成意义的再生,正确传达出原文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2.
设计美不同于一般的审美,尤其是艺术中的审美,它具有特殊的内涵.设计美可分为三个层次形式美、关系美和符号美.这三个层次既是一个审美内涵递进的过程,又是一个完整的意义结构.设计美的真正涵义应从这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中去理解.而作为一个整体,设计美是一种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形式转换与意义函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利用译入语替代原语转达原语意义的过程,反映了译入语与原语之问基于形义关系处理的互动作用。语言内部的意义关系性质和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决定了译入语形式转换的以意择形原则。语言意义的语境依赖性决定了意义的函项特征,这对于翻译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frequently the meaning of expressions used by students in express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 matter does not correspond to the meaning of those expressions in the subject matter theory that th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learn. There is also often a lack of identity of meaning between the same students’ use of the same expression from one use of the expression to another, in very similar contexts. The context gives a specific meaning to any expression. This variation in context and meaning is very central to the phenomena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re is a need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specific meanings expressed in conceptualizing subject matter, on the one hand, and concepts and meanings seen as parts of cognitive systems and social languages, on the other. The contextual character of the use of language is cruci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needs to be more carefully considered. The article is a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 of varying meanings of language expressions in relation to major traditions of research, focusing on meanings and concepts within the field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相似文献   

15.
直观与美     
主体与客体具有多重关系。有认识关系,有价值关系,还有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主体心灵与客体形式间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关系,它与认识关系,价值关系是不同的。直观是审美的基础。直观具有三个特点和三个层次。在真、善、美的世界里,美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连贯前二者的桥梁,人们通过审美,从必然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典籍翻译关涉依照优先次序传递源文本的字面意义、文化内涵和文体特征,而语境在典籍翻译的这种三重关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坛经》的英译中,探讨理解和传达过程中的语境问题,着重传达语境信息的若干原则和方法,包括把语境信息直接融入译文,通过增译、插入、注释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揉合异化的内容和倾向归化的语言和形式,利用译语的文学资源等。  相似文献   

17.
语境及语域理论对翻译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译者在语篇翻译时,应将翻译视点从语言形式上转移到语篇的交际意义上,充分考虑语篇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恰当地表达出原语的语域特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意识,力求原语和目的语在形式、意义以及功能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的制约因素与形象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要求译语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文化"传真"是翻译的理想的目标。由于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形象所承载的语义可能就不尽相同。为了唤起译语读者脑海里的直接的意象,翻译时应尽可能地保留原语形象,并根据译语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决定异化或归化,在再现形象、转换形象、增添形象与舍弃形象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语言孕育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并受制约于不同的文化因素。翻译中碰到的困难,有一部分来源于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差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亦是翻译的基本单位。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在翻译中文化因素对词义的理解的影响,即:指称对象在不同文化中受重视的程度;不同文化民族对世界的不同认知角度,以及隐喻的使用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中的精华。英汉两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历史故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英汉习语呈现出不同的民族形式,渗透着不同的民族化气息。习语的价值在其意,在翻译时,首先要保证原习语的语用意义的传达。要提高习语翻译的质量并避免误泽,必须研究两种化的异同,增进双语化的知识,提高对化内涵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