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我国也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之一。由于我国煤炭矿区生产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煤炭矿区生产发展的特点出发,在界定矿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动态集成实证分析方法:动态仿真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利用此分析方法对潞安矿区煤炭产业发展、非煤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社会、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动态分析与对策研究,并对矿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张立今 《今日科苑》2009,(24):33-34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本文针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共同问题,从适度开发,兼并重组集约经营,渐进式多元化发展、依托优势,打造特色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五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杨希越 《今日科苑》2010,(16):57-57
我国建筑节能住宅的推广促进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节能住宅通过建设过程施工材料的环境保护、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以及综合规划设计的环境保护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环保工作的开展,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综合生态环境的保护。文中就城市节能住宅对环境保护的影响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曾丽君博士的专著《科技产业与生态矿区协同发展机理研究》,正是在国家进入新常态及供给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研究科技产业与生态矿区的协同发展机理,探寻科技产业和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全书采用理论研究和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科技产业与生态矿区协同发展效应模型,分析了科技产业与生态矿区协同发展的动力运行机制,构建了科技产业与生态矿区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政策模拟,最后提出了实现科技产业与生态矿区协同发展的保障措施。本著作的出版对于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结构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分析矿区环境特点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以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点剖析了实现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对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矿区是一种有别于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人参与的特殊环境生态系统,据此构筑了从源头控制模式的清洁生产到生态工业园区,再到循环经济的历史演化过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相应地对该可持续发展结构模式的存续性和稳定性做了分析.并以我国大型露天矿区--黑岱沟矿区的土地复垦工程为例,实证分析了此种模式所具有的良好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的煤矿区地表塌陷评估中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而随着这些层出不穷的技术以及理论在煤矿区地表塌陷评估中的应用,使得煤矿区地表塌陷评估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而为我国煤矿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当前的煤矿区地表塌陷评估中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随着高密度电阻率法在煤矿区地表塌陷评估中的应用,使得当前煤矿区地表塌陷评估的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然而就当前高密度电阻率法在煤矿区地表塌陷评估中应用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煤矿区地表塌陷评估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深入分析,然后对高密度电阻率法在现代煤矿区地表塌陷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邯邢煤矿区是我国华北地区的重要煤炭基地之一,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邯邢煤矿区是典型的岩溶大水矿床,长期面临“煤水共存”的问题,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为防止奥灰水突水,大量疏排地下水,致使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泉群断流、水质污染、水资源浪费、当地供水短缺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这引起国家决策部门和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客观现实要求必须系统总结研究矿区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其水环境变化,查明煤矿开采引发的主要水环境问题,评价煤矿开采对矿区、区域地下水系统和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为科学论证研究煤炭资源开采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我国政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具体行动,旨在通过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不同类型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示范。在分析大城市城区型、中小城市型、县域型和建制镇型这四类实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产业特点的基础上,从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优化配置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类型实验区科技计划优化配置的思路,为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提供有关依据与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输电线路舞动的机理与现状,综合国内外输电线路舞动治理措施和平煤矿区电网的实际情况,实施平煤矿区电网输电线路舞动的治理措施并推广应用,显著增强了输电线路防舞动抗灾能力,确保了平煤矿区电网实现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5,(14)
采煤塌陷区是煤炭资源城市的共性问题,淮南作为一个拥有百年煤矿史、百年工业史的老资源型城市,由于煤矿大规模的开采,导致地应力减小,形成了较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区,造成大面积土地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一沉(沉陷区)"问题突出,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不断破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现状问题的分析,确定综合治理的总体目标与总体框架,并提出具体的整治措施,达到采煤塌陷区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吴鹏 《资源科学》2013,35(2):455-461
生态修复是全新的采煤塌陷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模式,主要指在人工条件下对原有被破坏生态环境进行恢复、重建和修整使其更适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生态修复法的价值体现在它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公众社会正义、分配正义需求的满足.生态修复不仅仅追求对于生态环境本身的恢复和重建,更体现了它对生态环境影响下人们权利和义务的修正,这一过程也同时反映出人们对于环境正义的述求,而环境正义的实质就是分配正义.这种正义价值的选择决定了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应当包括经济利益的实现和环境利益的保障这两个基本方面.目前,生态修复实践已经在多个煤炭开发城市里广泛开展,但是理论研究尚局限在技术和管理领域.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研究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相关法律制度欠缺等问题.选取安徽省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作为典型案例,深入研究生态修复理论,探索其理论的社会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完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现实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我国矿区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复垦矿区废弃土地能够有效增加土地供给面积,缓解我国用地需求压力;有偿出让或转让矿区废弃土地使用权利,有利于利用价值规律调节土地供求关系;复垦矿区废弃土地收益大于成本,因地制宜复垦矿区废弃土地,能够最大程度盘活利用矿区废弃土地,改善土地整体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矿区建设与经济发展共赢。  相似文献   

13.
将矿区视为由资源、环境、安全、经济与社会所构成的复杂非线性系统,讨论其特征,以协调论为基础,建立矿区协调熵度量模型,以某典型矿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提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资源科学》2020,42(1):137-149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能源流域”,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黄河流域能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胁迫耦合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技术,从生态本底的脆弱程度、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空间胁迫性以及对重要生态环境因子的胁迫程度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胁迫特征及空间分布,将黄河流域46个矿区城市划分为本底胁迫、生态功能胁迫、开发胁迫、本底+开发胁迫、开发+生态功能胁迫、本底+生态功能胁迫、全面胁迫和无胁迫8种不同类型区,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管控路径:①空间管控:严格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尤其是控制矿区的开发边界;②强度管控:针对于生态本底脆弱的地区,强度和总体开发规模的管控要兼而并举;③开发方式管控:注重能矿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在空间上要注重集中建设,宜矿则矿、宜工则工、宜聚则聚。  相似文献   

15.
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钱者东  王智  秦卫华  蒋明康 《资源科学》2013,35(5):1059-1065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的重心向西北地区转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根据煤矿开采特点与半干旱地区环境特征,从矿井开采强度、生态敏感程度两个方面将煤矿开采的非污染生态影响分为土地占用、地面沉陷、地下水位变化、自然背景条件4个子系统,选取13项量化指标并确定其权重,构建了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模型,系统提出了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程度定量评价的方法.以神木大保当煤矿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采矿业的发展与矿区土地损毁预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中国采矿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灰色GM( 1 ,1 )模型 ,进行了采矿业生产产量的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与估算 (预测平均误差小于 0 8% )。同时根据矿区土地损毁实地调查的有关结论 ,对中国采矿业发展造成的挖损、塌陷、占压等损毁土地类型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中国 3大采矿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 ,但产值结构变化不大 ,能源矿开采产值比重最大 ,占 79 6 1 % ,而能源生产中又以煤炭比重最大 ,占 75 5 %。中国矿区土地资源的损毁面积将随着采矿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 ,煤炭开采对土地的损毁最严重 ,其中煤矿塌陷地占损毁面积的 93 89%。  相似文献   

17.
吴春华  胡远满  黄培泉  刘淼  任东风 《资源科学》2013,35(12):2405-2411
阜新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矿产资源枯竭后有很多的“后遗症”,如沉陷、坍塌等地质灾害频现。综合考虑阜新市当前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稳定等因素去确定城市的扩展及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规划尤为重要。本文以阜新资源型城市为例,基于最小阻力模型对其城市及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进行研究,为其转型发展在用地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及决策支持。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及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分析,从交通设施、矿产资源、地形地貌、土壤土质、灾害防治、土地利用类型及水体6个方面对阜新市城市与农村居民点发展建立阻力面,通过栅格计算得出阜新城市及农村居民点发展的综合阻力面。利用ArcGIS提取阜新市584个农村居民点的阻力值,对其发展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阜新市的农村居民点中有40个需要优先整治,主要集中在阜蒙县与主城区南部及东南方向相邻地区;重点发展地区主要位于阜蒙县与主城区北部相邻的农村居民点及阜蒙县东部地区的居民点。利用ArcGIS下的空间分析工具,计算阜新市城市用地扩张累积阻力面,得出适宜城市发展的区域,并通过城市发展的辐射通道,得出城市扩展的适宜方向及战略点为阜新市的大固本镇和东梁镇与伊吗图镇交界处附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静  杨俊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6,38(12):2244-2255
海洋旅游代表着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研究以当前海洋旅游资源为基础,综合分析沿海地区建设国家海洋旅游基地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旅游基地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中的辽东半岛东部海域、黄海海域中的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东海海域中的闽南海域和南海海域中的海南岛以及三沙市等区域的沿海城市;②在海洋旅游资源基础方面,南海南部海域、粤西海域、桂东、桂西海域沿海地区的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适合风景观光、滨海浴场、沙滩、海岛型等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协同开发;③在旅游产业发展和潜力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可依靠产业发展和潜力优势,改善资源环境基础,打造海洋旅游国际滨海城市旅游目的地,协同城市群创新发展海洋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9.
张忠训  杨庆媛  王立  苏康传  匡成铭 《资源科学》2018,40(11):2296-2306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是特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交通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保护与传播。本文运用空间句法与GIS分析方法,以贵州省铜仁市100个被住建部认定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交通可达性的特征与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 铜仁市交通路网的连接值等级差异显著,拓扑连接呈“点-轴”放射状结构,高速公路多为高集成度轴线核心,路网拓扑连接等级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市域内传统村落全局可达性较高的为环梵净山区域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以及石阡县,局部可达性高的村落具有极为便利的高等级公路通达,感知可达性高的区域集中在环梵净山区域。② 铜仁市传统村落在环梵净山松桃片区形成一个高密度分布区,在环梵净山印江片区、石阡片区和思南与德江交界片区则形成次高密度分布区,这些区域的路网全局通达度和村落的全局可达性也相对较高,表明全局可达性与传统村落分布成正比。③ 封闭的地形、道路等级及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交通可达性。铜仁市作为武陵山区域的核心区域,虽然传统村落集中,但是可达性总体水平较差,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形成挑战,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20.
张新焕  祁毅  杨德刚  杜宏茹 《资源科学》2008,30(11):1706-1714
新疆乌鲁木齐都市圈是在干旱背景下形成的城市群体地域空间,文章以此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空间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尺度上对都市圈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都市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山地、绿洲和荒漠区差异很大,山地与荒漠区的土地覆被变化较弱,绿洲区的用地变化非常显著,其中受人为影响的土地覆被变化尤为明显;②绿洲区的裸地和农业用地在规模上变化最大,城镇、农村居民点和道路的变化幅度最为明显,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主要向北部冲积平原扩展,初步形成了以农田为基底的都市圈城市格局;③各城市用地规模悬殊较大,核心城市占主导地位;城市用地扩展在空间上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特点;核心城市的主要用地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分异特征,中小城市的用地初具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