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编后     
晓庄因一个伟大的名字而闻名遐迩,1927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从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便成为了晓庄的灵魂,师范教育便成为晓庄的特色。南京晓庄学院学报这一期特意全部编发教育研究的论文,期望能展示出晓庄的学者对教育研究的关注和精心耕耘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与陶行知是一生的同志与挚友。他随同陶行知创建了晓庄师范,并以晓庄师范作为自己办学的榜样和砥砺,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标,晚年多次来到晓庄,鼓励晓庄的师生铭记陶行知,继承陶行知的事业。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20年代后期,继南京晓庄师范而创立的浙江湘湖师范,也是一所实践生活教育的新型学校.校长金海观(1897~1971)系浙江诸暨人.20年代初期,先后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和东南大学教育系,曾亲聆陶行知先生教诲,深受其教育思想熏陶.1930年,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被国民党政府借故封闭,陶先生处于极度困难时期,金海观接任湘湖师范学校校长后,继承了陶行知在晓庄开创的大师范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4.
南京晓庄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1927年3月,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擎"师范教育彻底改革"旗帜,布衣下乡,在扬子江畔劳山脚下的晓庄,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试验乡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和廖世承是我国近代两位杰出的教育家,晓庄师范、国立师范学院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师范教育界高举教育改造、民族复兴的大旗,至今仍是我们新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正>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终身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在筹办晓庄师范时,他曾明确表示:“我以前曾经为师范教育努力,现在正是为师范教育努力,以后仍是继续为师范教育努力。”他的教育生涯是从1917年学成返国后受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专任教员从事高等师范教育正式起步的,以后更是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在当时,他大胆改革高等师范教育旧体制、积极引进西方教育  相似文献   

7.
简讯     
我省隆重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十月十七日,我省各界人士五百多人,在南京晓庄师范集会,隆重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省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筹备委员会主任、副省长吴贻芳作了《纪念陶行知,学习陶行知》的讲话。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长张焕庭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生平事迹。晓庄师范师生在纪念会上演唱了陶先生创作的《锄头歌》、《镰刀舞歌》。会后,大家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瞻仰了陶行知墓。十八日起,在晓庄师范举行了为期两天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的奋斗历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创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他先后创办过晓庄师范和湘湖师范,并发表过《新学制与师范教育》、《天将明之师范学校》、《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师范教育下乡》等很多论著和演讲,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师范教育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形成了从乡村师范教育到高等师范教育系统的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这是他教育思想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对我国当今的师范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瑞清对教育家陶行知最初的认识是从1976年开始的。当时杨瑞清13岁,上初中了。班主任陈老师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的毕业生,非常有才华,  相似文献   

10.
马年赏马联     
2002年(农历壬午年),俗称马年.马年赏马联,别有一番风趣. 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稷棉下功夫. 这是我国教育家、坚强的民主战士陶行知,为推行"全国乡村教育改革",1927年在创办的晓庄师范开学典礼时所作的一副对联.陶行知同志不仅这样说,且身体力行,实践其教育改革宗旨,脱下长袍马褂、穿上布衣草鞋,睡地铺、住牛栏,开荒生产,表现了人民教育家鞠躬尽瘁的高尚精神.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研究中的“晓庄学派”是以陶行知创立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老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学术共同体,在地缘上,源于晓庄师范学校;在学缘上,由陶行知亲授;在业缘上,共同推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对“晓庄学派”的研究,是陶行知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建校暨生活教育运动80周年,2007年3月14日,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和南京晓庄学院联合主办了"陶行知与当代教育"高层论坛,来自国内14个省市以及新加坡的陶研学者共80余人,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教育创新思想、教育管理思想以及陶行知的信仰诸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探讨,学者们一致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晓庄,实践生活教育的理论,探求教育救国的道路。陶行知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隐逸文人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中吸取营养,其人格魅力感召后世,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对中国传统隐士人格精神的接受,对于当代教师人格教育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透过晓庄学校在目的共享、责任共担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征可以发现,陶行知强调的“学校是共同生活场所”的观念,体现的是一种“共同体”学校观。陶行知之所以强调学校应当成为共同生活的场所,与其“生活教育观”以及“社会即学校观”紧密关联。这也使其学校观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共同生活”这一学校共同体构建的途径,也提醒我们从“学校与社会关系”这一更宽广的视角考虑学校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孙铭勋跟随陶行知从事生活教育运动屡试屡验、屡屡创造而又屡遭厄运,长达三十四年。孙铭勋是中国幼稚园最早的男性园丁。最初他入晓庄学习,同时从事幼稚教育。后随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又赴南宁,继续从事幼稚师范教育。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特别是幼稚教育理论,他的理论已经成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晓庄学校被封闭后,陶行知遭到国民政府通缉。他匿居上海创办了《师范生》和《儿童生活》杂志。为了避免进一步的迫害,他不得不用笔名发表文章。从生活教育论的形成过程,对李一之、盛震叔生平资料,以及陶行知1931年关于中国及中国教育出路思考的发展过程等多方面的仔细辨析,可以确定在《师范生》中署名“李一之”的三篇文章:《生活教育论发凡》(创刊号)、《通讯·答复》(创刊号)、《贫穷与教育》(第2期,1931年5月15日)是陶行知先生所写。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上海的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成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并没有因为学校的关闭而停止.相反,陶行知曾一度以上海为基地继续针砭时弊,反思"生活教育",倡行"科学下嫁",创办"山海工学团",建立小先生制,投身国难教育.这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生活教育",而且在实践上推动了这一新教育理论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然而。当今的中小学教育,却过分强调知识教育,德育教育显现出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启示我们: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实践中去;转变德育教育的方式;重视德育主体,明确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9.
张宗麟追随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事业,对陶先生的教育主张身体力行。张宗麟分析了当时乡村社会日趋衰落、乡村教育发展缓慢的状况。他从中国国情出发,希望通过乡村教育提高乡民觉悟,改善乡民生活。在此认识基础上,他开展了创办乡村幼稚园、推广乡村师范教育及社会教育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促进了他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完善。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仍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