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五一"期间,大型人文纪录片《河之南》在央视二套黄金时段热播,引起了强烈反响,解读中原文化、关注中原崛起成为近期全国文化界和电视观众热议的焦点。5月12日,《河之南》研讨会在郑州召开。6月4日,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黄金时段再次播出了《河之南》。看过《河之南》的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纪录片的灵魂,这在十集人文电视纪录片《河之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河之南》通过电视这一现代化传媒手段,用丰富的史料和精致的影像片段,讲述了中原地区涌现的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及他们创造的文明成果,全方位地剖析了中原即河南地区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核心地位,凸显了中原文化的原创力及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片子中,既有史料及文物的原貌,也有诗化的语言朗诵,又有色彩浓淡相宜的影像穿插,  相似文献   

3.
闫伟 《新闻前哨》2022,(7):75-76
现实题材电视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要承担起社会道义的重任,传递温度,体现隐形力量.就需要将人文关怀理念注入其中,使纪录片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体现出来.本论文着重于研究现实题材电视纪录片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蔚为大观,优秀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从湖南卫视以“纪录片+真人秀”模式推出的号称是“新生态纪录片”的《变形记》到中央电视台气势宏伟的《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无不让观众耳目一新。而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纪录片《河之南》更为这片绚丽增添了几分夺目的光彩。这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共分10集,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等为主题,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改革开放后,随着民众对西方文化的推崇、对西洋节日的追捧,导致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逐渐式微之势。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要改变这一局面,电视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首选媒介之一自然承担起了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五月初中央电视台二套黄金时间连续播出了十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河之南》。  相似文献   

7.
2003年,凤凰卫视继娱乐和新闻之后,开始拓展新的电视题材领域,推出了以<唐人街>、<冷暖人生>、<凤凰大视野>、<口述历史>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人文和历史类纪录栏目,这是凤凰卫视电视产业新的价值增长点.相比于同期国内其他纪录片栏目(频道),凤凰卫视纪录片在社会影响和商业回报方面无疑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伊斯特河》是一部追寻德国现象学大师海德格尔思想之旅的电视散文,得名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未竟之同名诗歌。该片沿着这条象征欧洲文化渊薮的悠悠长河,回顾历史,领略风土,以高度的真实与纯粹的客观品咂醇厚的人文陈酿。  相似文献   

9.
<正>一、电视纪录片文化范式1.1积极的认知测绘功能在图像艺术逐渐取代文学艺术的如今,政治性艺术重任的这一担子慢慢地落在了电视纪录片的肩上。为了实现积极的认知功能,电视纪录片可通过对社会各方面的觉察、发现等多种渠道方式。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特点就是对人文情怀进行了积极的关注,他会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融入到我们公众的事业当中,然后通过选用影像来纪实,最终达到帮助公众获得相同的认知与经验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世界洪流的  相似文献   

10.
一 <探索·发现>栏目是我国第一个大型文史类电视纪录片栏目.它以科学的态度,讲述历史、地理故事;探索自然规律和文化内涵;诠释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中所蕴涵的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介绍中国和世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自2001年7月9日开播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创造了不俗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11.
邱秀聪 《新闻世界》2011,(7):241-242
近年来,展现历史风貌和表现传统文化的人文纪录片在中国兴起,这是历史文化传承需求与电视观众心理诉求相互催化产生的结果。人文历史纪录片不只是简单重现历史,而是把传承已久的历史文化通过电视媒介展现给观众,同时把人文情怀和时代元素融入其中,打破时空限制,起到了很好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绍兴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来文化灿烂,人才辈出,素称"文化之邦".集中保管绍兴丰厚历史文化资料的县档案馆,长期以来承担着为社会积累和保存历史文化财富、延续人类文化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李文雅 《新闻传播》2009,(10):103-104
纪录片是每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其中承栽着民族的乃至人类的人文精神.其中尤以人文纪录片为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人文纪录片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大量投资的支撑下.出现了一批制作精良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形式之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从人文内涵的角度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缺憾。正视这些缺憾.将为电视人文纪录片寻找到更好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刘兰 《新闻世界》2014,(6):146-147
电视纪录片被定义为以建构人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像历史为目的的电视节目类型。其中,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又以中国历史文化、国人的生存状况为关注对象,对于这类题材的解说,尤其注重解说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本文从纪录片解说的总体风格和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常见的三种解说风格:雄浑大气、平实晓畅、典雅俊逸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对有声语言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15.
梅晗 《今传媒》2024,(2):83-86
2022年11月18日,由中央电视总台、荆州市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看见纪南城》在央视科教频道正式播出,聚焦于瑰丽的楚文化,被认为是继《楚国八百年》后的又一重磅之作。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看见纪南城》的叙事策略,解构纪南城的历史谜团和文化特点,探析历史人文纪录片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如何深层次开掘文明背后的人文主义光环,明确人类文明未来指向的。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1月12日,英国广播公司以<大历史写作的新人文纪录片>为题发表专栏文章,对近年来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与发展作了评价.文中谈到:"<大国崛起>是中国电视人首次用影像梳理500年世界现代历史,也是中国人首次透过大众传媒观看500年世界大国风云变幻.电视人用12集电视片构建一个窗口,透过它发现世界的坐标."  相似文献   

17.
从《望长城》看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丽 《新闻窗》2008,(6):68-69
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发端于新闻纪录片。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华民族伴随着“文化寻根”的兴起,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经历了一个过程,即用单一图文贴片再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到借鉴和充分使用电视手段与电脑数码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表现方式,站在现代人的视角,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展现千年历史长河里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央电视台1991年播出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望长城》,为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树立了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金震茅 《视听界》2011,(2):52-53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社会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历史文化之根,是传承历史文脉、推动区域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电视纪录片作为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推进地域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对于人们生产与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重大。基于大众文化背景下,我国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传播发生了一定转变。据此,本文首先对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特点及其传播的美学特征,并且对大众文化背景对历史文化纪录片及其传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提出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20.
若想弄清楚电视新闻片与电视纪录片之异同,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电视新闻片,什么是电视纪录片。电视新闻片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形象化的报道。电视纪录片是对其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或历史事件作长篇纪录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