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施爱国 《湖南教育》2013,(11):22-2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在新形势下,解决师德师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途径,全面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建设教育强省(市)的重要前提,是当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李剑 《华章》2013,(17)
伴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本文通过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德观,分析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人民教师执教的永恒的主题。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作者依据较长时间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于树立优良的师德师风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是师风形成的基础,师风是师德培养和成长的环境。就一所学校而言,师德师风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学校的人文风格和精神风貌,是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那么,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我们先从最基本的道德素养谈起。  相似文献   

5.
江沛 《考试周刊》2009,(49):24-25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在新形势下更有紧迫性。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由此可以说,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提升教育的形象,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创新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尽可能按时代的要求,去认识,去丰富师德的内涵,提升师德的境界,使师德得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努力在各项实际工作中将师德的外延拓展.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盛,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校作为人才的孵化器,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创新人才是最根本的任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何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从转变办学理念,树立团队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健全人格魅力、创新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做起,真正建立起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一以贯之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考察十年来师德师风建设进展,本文基于样本数据分析发现: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整体偏好,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师德行为表现认同度较高,但师德宣传效果相对较差,学生对教师传播正能量、家长对教师校园安全防范认同度相对偏低。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和师德行为表现,在学校所在地和办学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办学水平直接影响师德师风建设效果。教师职称与师德师风建设效果感知呈现较为复杂的关系。教师教龄与师德师风建设效果感知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师德教育对师德师风建设影响最大,师德考核影响最小。建议应以教师专业伦理教育为基础,注重分层开展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形成德性自觉;以符合受众群体需求逻辑的思维,进一步完善师德宣传方式;以重申道德命令和法治思维,加强师德治理;以保障教育公平,全面提升城乡接合部学校办学水平,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8.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要。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地位和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根本保障。本文剖析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新时期高校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从明确师德要求、落实师德责任、加强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开展师德竞赛和树立师德典型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湖北省某地方高校的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问卷调查,并就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和对少量学生进行访谈,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从学生的视角分析了该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状况。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提高认识,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管理机制;其次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教育机制;最后要以评促建,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89):14-1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风师德为先。师德师风建设是衡量民办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关系着民办高校的兴衰与成败,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今自然(包括身外自然、身内自然、自然而然三种含义)因人类急功近利掠夺式的开发而变得越来越仅剩追忆的趋势,导致外在自然生态危机(生存危机、自然生态问题)、社会世态疏离(生活失衡、社会生态问题)和个体认同迷失(生命无根、心理生态问题)。教育责无旁贷。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兴则教育兴",教师的师德师风,亦是教师为师从教的核心要素与灵魂所在。有鉴于此,文章提出从师德建设现状看教育生态当代困境,基于教育生态的角度展开原因分析及师德建设路径探索,以寻求引领教育走出当代困境之良方。  相似文献   

12.
师德是教育的灵魂.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要求,也是改进高校校风学风的迫切需要.加强师道师风建设,必须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新的学生观,努力弘扬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策略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培养制度;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要积极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要强化教师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试论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德是教育的灵魂。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要求,也是改进高校校风学风的迫切需要。加强师道师风建设,必须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新的学生观,努力弘扬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朱祖良 《甘肃教育》2003,(10):15-15
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关键。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高尚人格的职业体现,也是当好一名教师的力量之源。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而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从内容上、途径上、制度上狠抓落实。  相似文献   

16.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引起国家、社会及学校教育的高度关注。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搞好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创造职业教育的良好局面,改善职业教育的整体精神面貌。文章从职业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着眼,对目前的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四个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包括:加强教师敬业精神及育人品质的培养;组织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活动,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使教师认识到自身教书育人的本质任务,实现知行统一;建立相应机制加强师德师风考核工作。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在生源扩招和师资扩充的背景下,针对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教师党支部建设弱化、引领师德师风作用不强;教师法治意识需要完善、规则意识有待增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完善、监督引导不充分等困境,通过强化党对教师的引领,铸牢思想之魂;强化教师法治教育、纪律规范教育;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激发教师师德师风自我完...  相似文献   

18.
正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培养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仔细查找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管理制度。1.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随着改革  相似文献   

19.
程艳 《教书育人》2013,(27):51-53
高校师德师风,是指高校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高校师德由个体职业道德素质所形成的职业氛围和风气。高校师德师风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对学生和高校整体的发展以及社会风气的引领具有重要作用。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高校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高校教师大多能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认真负责,无私奉献,他们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项关于师德师风的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教师能够拥护  相似文献   

20.
高校党建设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而师德师风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高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增强办学实力,必须建设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必须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才能强化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从而推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