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滨州学院学报》2019,(3):27-34
银雀山一号墓的年代应为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至元狩五年(前118年)三月;二号墓的年代应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三、四号墓的年代应早于元光元年;一至六号墓应是一个家族墓群,该家族的国属和里籍为西汉城阳国(后属东海郡)开阳县;该家族的姓氏为"司马",二号墓主姓"召(邵)",四号墓主姓"门";一号和三号墓主的身份都是城阳国的军官;一号墓中之所以随葬大量兵书,可能和当时淮南王、衡山王之狱引起的紧张局势有关。  相似文献   

2.
随着西汉中期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和亲转为战争,汉武帝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战便是其中典型的一次。鉴于河西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这次战争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汉中期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和亲转为战争,汉武帝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战便是其中典型的一次。鉴于河西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这次战争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4.
西汉初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打交道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早期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征讨政策"、汉武帝后期的"绥抚政策"虽终武帝之世,匈奴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但为以后最终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也对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汉武帝发动马邑之战开始,西汉王朝结束了和匈奴之间数十年的和亲政策,转而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围剿战争。这一政策的转变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它是汉武帝特殊的主观意志和国家客观实力结合的必然结果。从这二者的角度出发,探讨汉武帝的对匈战争,可以为我们研究其对匈奴政策提供一个观察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最后将河西匈奴征服。自此,河西地区纳入了汉王朝版图。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并开拓西域,终西汉之世,汉朝统治者断断续续修筑了河西地区的防御工程。汉代河西地区防御工程体系完备,类型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其防御功能随着汉匈关系的变化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7.
西汉武帝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兵河西,击败匈奴,开通了西域通道——丝绸之路。为了确保丝路的畅通,汉武帝先后设置了河西四郡。其中,张掖郡置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治(角乐)得。西汉张掖郡领(角乐)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居延、显美十县,辖区相当于今河西走廊中部永昌以西、高台以东  相似文献   

8.
石羊河是河西走廊东端的一条内陆河,汉时称"谷水",北魏时称"马城河",明时称"三岔河",清时称"郭河",近代以来称"石羊河".石羊河流域绿洲植被景观的大规模改变始于汉武帝驱逐匈奴之时.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归汉后,直至清末,石羊河流域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即两汉时期、隋至盛唐、明清时期.在这期间,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在逐渐地发生演变,本文试从这三个阶段来论述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西汉王朝从汉武帝至汉宣帝期间,修筑了约两万里长城,其中绝大部分修建于汉武帝时期。汉长城不仅防外,同时防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是西汉王朝修筑和戍守长城的意图。汉长城对匈奴而言,主要表现在军事上的围困和经济上的封锁,达到了削弱匈奴的目的。汉长城对中原而言,产生了耗费巨额财力和破坏内地人民和平生活的不良影响,迫使汉武帝下罪己之诏。庆幸的是长城不能把互相连着的经济关系断绝,成为草原和中原的分界线,反而成为南北不可分割的见证物留给后世  相似文献   

10.
试论汉武帝的敛财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武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究其目的与效果并非是抑商重农,或农商并重。这些政策是为了迅速聚敛社会财富,以支持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并巩固大一统的帝国,同时也满足皇室的奢华生活。这些政策可统称之为敛财政策,它分为三个阶段:与民协商,互为换利;以法治商,与民争利;极尽物欲,不计后果。汉武帝敛财政策既给西汉社会带来抗击匈奴的胜利、巩固国家统一的正面效应,又为西汉走向衰落埋下了诸多隐患,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1.
匈奴奴隶主贵族不断向汉朝发动进攻,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坚决打击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武装进攻,完成内地与西域的统一,成为西汉政府和广大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从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开始对匈奴全面用兵进行反击,元封二年(公元前108年)汉军降服了楼兰和姑师,揭开了汉朝统一西域的序幕。至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朝五路大军再次对匈奴全面用兵,历时半个多世纪。汉军获胜,匈奴在军事上的节节失利,导致了内部矛盾加深。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因担心被单于所杀,遂率4万余众降汉。同年,汉朝在西域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建立了新疆历史上第一个代表中央政府行使主权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首任西域都护由郑吉担任。  相似文献   

12.
敦煌的水利灌溉工程从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投降汉朝,西汉派遣部队屯田敦煌界开始。而大规模的修建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敦煌郡移民实边,这一年修建了马圈口堰,而后又修筑了都河堰等,开凿敦煌的水渠,设置管理敦煌水利灌溉工程的各级水官。因此唐宋敦煌水渠的历史基本上都可以溯源到西汉,西汉以后的敦煌历届政府仅仅在西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而已。  相似文献   

13.
匈奴人是最早登上蒙古高原历史舞台的伟大民族之一。在文化艺术方面,堪称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开拓者。匈奴人没有创制自己的民族文字,在历史上留有记载的民歌很少,现存有著名《祁连山歌》: 亡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藩息。 失我燕支山, 使我嫁妇无颜色。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221),缥骑将军  相似文献   

14.
西汉时,列侯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拥有特权。匈奴归义列侯是西汉列侯集团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有关归义匈奴首领的封侯标准有两个:景帝中元三年(前147)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奉行汉旧军法,封归义匈奴首领为侯;随着汉匈战争的全面展开,元狩二年之后,汉朝又制定了新的归义匈奴首领封侯标准。在不同的时期,匈奴归义侯国具有不同的地域分布特点,这些侯国主要集中在涿郡、南阳、颍川三郡。他们在进入汉地后,由于文化、气候、政治等方面的原因,鲜有传国善终者。  相似文献   

15.
一汉代经济政策在汉武帝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汉武帝时代①之前的汉代经济政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清净无为,轻徭薄赋。这既是秦末农民战争后社会经济极度凋敝的无奈之举,也是西汉初期的统治阶级以“黄老无为”之道为基本国策的结果。这一政策在汉高帝至景帝五代70多年中得以延续,成功地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极大地充实了国力,为武帝时一系列重大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汉武帝时代,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国家战略决策的高度看,变化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基本国策的转变,由“黄老无为”转向“外儒内法”,即在儒家思想外衣之下的法家之道。而经济政策转变的直接原因,在于国家财政开支急剧增长,国库频频告急。1.巨额军费开支是汉武帝时代国家财政支出的最大项目。从前135年闽越之战到前89年颁布“轮台罪己诏”的46年中,几乎无日不用兵,其对象从南方的南越、东南的闽越、西南的夷族、东北的朝鲜、西北的大宛到北方的匈奴,可谓八面出击。尤其是对匈奴的战争更是旷日持久,从前133年的马邑之战到前90年李广利出击匈奴,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15次之多。其中,仅前123年、前119年的两次大胜后的赏赐就分别用去黄金20多万、50万斤②,前121年赏赐投降的匈奴部落...  相似文献   

16.
继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武帝又在陇西(今临洮)、代郡(河北涞源县北)一带集结大军,给入侵的匈奴以数次正面打击。公元前一二一年(汉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自陇西两次出击,一次逾焉支山;一次逾祁连山。匈奴奴隶主大败远遁,“自金城(今兰州)以西至盐泽(新疆罗布泊),匈奴绝迹。”同年,汉分河西地为酒泉、武威二郡,并从令居  相似文献   

17.
令居何在之我见赵鹏翥今永登县境内最早建立的县治当为西汉时的令居县。《后汉书·西羌传》: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出陇西,“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水经注·河水》:令居县“汉武帝元鼎二年置”。由此可知,令居在公元前121年建立了塞,...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和亲政策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西域都护丝绸之路二、要求学生认识: 1 汉武帝对匈奴的正义战争,是在经济发展,政权巩固和军事力量强大的基础上取得的。战争胜利的结果,使西汉北部得到安定,生产得到发展,并沟通了汉和西域的道路。 2 张骞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汉和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汉统一政权建立后,承袭秦朝的制度,废除其苛政酷法,以"黄老"无为而论作为指导思想,给民"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经济.汉武帝时,对内继续壮大经济、军事文化实力,对外实行强硬政策,征伐匈奴、南越,扩大疆域,同时弃"黄老思想","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文武之道并用.但是,由于战国"七雄"连年征战,形成南北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大...  相似文献   

20.
秦朝统一中国、对西海有所影响,汉武帝击匈奴,打通域,西海归入汉版图,历西汉、东汉、西海地区的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民族日渐融合,农业经济占据主要地位,汉文化也传播到了青藏高原,秦汉统一政策对边疆地区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有极大推动和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