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校长和中层管理者:您是否经常为管理中“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之间的平衡和把握而苦恼?例如,看到一个迟到的老师,你是很“人文”的视而不见,甚至是热情地招呼一下,还是很“制度”的“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抑或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亲爱的老师们:当您偶尔迟到、犯小“错误”时,如何对待校长或其他领导的或“人文”或“制度”的处理?您更希望遇到怎样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管理就是管事、理人,企业要做到有情管理,无情制度。任何企业要发展,都要讲完备的管理制度,但企业是由人组成的,还要讲感情。怎样正确地看待制度和感情呢?我们把管理的概念进行分解,管理是管“事”、理“人”,把事情管起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在做事情的时候,人也被调理、梳理得比较顺,人际关系也比较协调。怎样准确把握住尺度呢?到底制度要多严格,到底空间要多大才合适,讲感情要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管理中的情、理、法的问题。1.情是个性化的感觉情就是感情,每个人都有感情,这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所谓“人之常情”。感…  相似文献   

3.
校长和中层管理者:您是否经常为管理中“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之间的平衡和把握而苦恼?例如,看到一个迟到的老师,你是很“人文”的视而不见,甚至是热情地招呼一下,还是很“制度”的“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抑或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亲爱的老师们:当您偶尔迟到、犯小“错误”时,如何对待校长或其他领导的或“人文”或“制度”的处理?您更希望遇到怎样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壁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5.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人“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6.
典章,作为凝结文化底蕴与管理规范的一种制度,在学校发展中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典章不仅是缓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有力手段,而且还是学校文化发展的沃土, 引领着学校有序发展,不断催生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文化。文化是“林”,制度是“果”,“果”又成“林”。在此过程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7.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管理.有管理,就离不开制度.制度,是任何领域,任何行业必备的规则,是对所有员工的统一要求,具有普遍约束力,带有刚性.否则,就有失公平,就失去了信度,制度,也就形同虚设.然而,管理,实质就是管"人",就不能忽视"人文"管理.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并不矛盾,绝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在于如何把握一个度,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因此,舞好"人文"和"制度"这一双面彩练就不得不讲究舞动的艺术和技巧.  相似文献   

8.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 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 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 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9.
一、班级管理———重“管”,还是重“育”班级管理最重要的特性是其教育性,通过管理性的教育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发展,是班级管理最为重要的任务。任何一个班级的管理,都要建立一整套制度(规范管理、量化管理、自我管理等)。管理的严格实施,确实给班级带来了教室整洁、学生守纪、令行禁止等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但我们发现,只是简单重复的使用管理制度,学生的“自由度”就会越来越小,自主空间就会越来越窄,个性发展就会越来越难。班级管理原本要实现的各种教育目标,却由于长期忽视了“在轻松的环境中更能激发人的潜能”的规律,强制推行…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体反映到古诗文课,就是“文”“言”共生。在这里,“文”是指情意、人文、文化,“言”是指语言文字。“文”“言”共生,即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思想教育的同构共生,和谐统一。这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学作文教学,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人、文”分离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有更多的现实因素。矫正“人、文”分离,实现“人、文”统一,必须变革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改造并丰富作文教学模式,开阔阅读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养成写作习惯,善于表达自我,逐步实现做人与作文的有机统一和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个性特点均表现和落实在作文教学之中。作文的最大特点是用语言这一中介来表达作者的生活和情感,其基本任务就在于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统一起来。因此,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应将“人”和“文”有机统一起来,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使作文真正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佳子 《教师博览》2009,(1):12-13
中国的机关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机关都一样,有很多的制度和规章约束。但是,任何一个在中国机关呆过的人,都会多多少少地认识到:真实的机关环境中,规范人们行为的其实往往不完全是成文的制度和规章,而更多的是一些不能搬上台面、暗藏于四处的“机关”,而成文的制度和规章往往是用来惩戒那些触动了“机关”的人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籍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究其缘由,大致有三: 其一,一味宣扬“立意要高”的衡文标准。其二,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其三,淡薄角色意识的话语趋同。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沉疴”,我们不能只是大难,而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  相似文献   

15.
怎样使“文”与“道”统一霍邱城关教办室王奎秀“文”与“道”是传统的说法,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要贯彻“文”与“道”的统一原则。怎样才能寓“道”于“文”,实现“文道统一”呢?教师必须充分提高认识.在工作中体现有意性、同步性、随机性、持久性。一、有意性应...  相似文献   

16.
一任何社会及社会集团,要想顺利地实现其目标,必须用一定的标准、规则与程序来统一和约束其成员的行为。这种为保证实现团体目标而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条例、规则、程序就叫作制度。办一所学校,也要有一些最基本的“制度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六条就明确规定,设立学校必须具有以下四个基本条件:第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第二,有合格教师;第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第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在设立学校的四个“基本条件”中,第二至第四即是人、财、物方面的条件,唯有“第一…  相似文献   

17.
“经济人”是驱利的,所以在任何交换或交易活动中,人都有采取机会主义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完备的制度对“经济人”进行有效的约束,抑制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如果制度存在漏洞,给“经济人”有机可乘的话。他就会失去理性,“经济人”的伦理准则就会崩溃。“经济人”道德核心在于遵守市场经济制度的理性和在此牲础上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神,树立这种道德关键在于制度服务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的损失必然会影响“经济人”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8.
强化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必须清楚“人文”的涵义。尽管时至今日,国际国内尚无统一定义,但概略了解“人文”内涵及其意义还是必要的。“人文”原意是人的人性、人格、知识和才干的教育、培养和塑造。最先是针对神明天意,张扬人的聪明才智;后来又针对理性教条和决定论,宣扬人的个性和自由;当今是针对现代科技给人类和社会带来极其危险的负面效应(指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人文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推动力。当今倡导人文精神,给予人文关怀,乃是“人文”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语文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和“人文”相统一的特点出发,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最终完成“人格”的完美塑造,实现语文教育中“文”与“人”的真正高度统一,“教”与“育”的真正有机结合。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应抓住文本及其语言的主要载体,不断优化教育情境与过程,实现学生“人”的一步步跨越。  相似文献   

20.
<正> 邵则遂同志《用训诂方法辨析同义词一文》,其所以能提出“‘会’字是‘人的相合’”的观点,是基于这样一种结论,即:引《说文》“会,合也,从△曾省,曾,益也”引《说文》“△,三合也,从人一,象三合之形”,然后将“△”所表示的“从人一”,代入到“会”所表示的“从△曾省”去,于是这就有了“会”是表“人的相合”的结论。很明显,这种用“代入”释“会”,看来也在“用训诂”,引《说文》,其实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