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是一个现代性的话题。伴随着战争、屠杀等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的出现,现代文艺作品开始思索创伤和意识,创伤和身份、生存相关的问题,并展现了创伤人物心理的困扰。创伤意味着意识保护屏障的撕裂及对象征系统的破坏。在心理机制上,创伤以噩梦、闪回等方式重复地、逼真的出现,使创伤人物再次经历痛苦、失去甚至死亡。创伤的延宕性、潜伏期、无时性和重复等特质,决定了创伤是一种孤独的情感体验。创伤记忆有别于日常生活记忆,创伤人物通过行为重演等方式再现创伤情景。创伤同时也是社会性的,当社会、集体遭遇历史性创伤时,个人创伤的证词和见证成为联系伤痛集体的纽带。通过口头讲述、倾听、文字等方式,创伤记忆参与对过去的集体重建,是文化记忆的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2.
地震灾区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干预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属于重大灾难事件的一种,发生时,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会导致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汶川大地震中灾区儿童不但亲身经历了大地震的恐怖场面,有的还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或其他亲人,地震使他们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本文从相关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测量工具和干预策略这三个方面作了详细阐述,以期促进灾区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讲述了华裔家庭梁家在美生活的辛酸故事。小说借着叙述者梁家大女儿莱拉的记忆回顾了华裔祖辈们在陌生国度里寻求生存的屈辱历程。书中流溢出浓浓的创伤情结,梁家几代人饱受白人社会的冷漠敌视,倾尽所有的洗衣店破产、心爱的小女儿突然跳楼自杀,这无疑给梁家人带来了致命的心灵创伤。这里结合心理学关于创伤的研究来细致探究梁家所有家庭成员遭受的心理创伤、表现症状,以及他(她)们如何应对苦涩的创伤体验,并最终消除和治愈创伤成为均衡的健全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替代性心理创伤是心理咨询师经常体验到的间接性的心理创伤,移情能力、缺少经验和社会支持以及人类的场景偏好等因素是导致这种创伤的原因。此创伤会给心理咨询师带来消极情绪和认知、低效能感甚至职业退出等影响。所以自我调节、提高专业技能并与同行联系是应对替代性心理创伤的良好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心理危机干预实践经验和思考,在心理稳定化和创伤暴露技术两大类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了"稳定—暴露—展望"心理危机干预操作模式。本模式以危机遭遇者的掌控感的复原或重构为核心,在此引导下,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心理稳定化、创伤暴露和展望技术,协助其有效应对危机,恢复心理平衡,"凤凰浴火"般地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给受灾同胞造成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创伤,更有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如何让灾区孩子接受失去亲人的现实,适应新的生活和环境,这是一个需要亟待关注的主题。根据有关研究,在地震灾害或者其他重大的灾难以后,至少有50%的人口会遭受心理创伤,而高达67%的幸存者会有持续的心理困扰,而且,这样的心理创伤会拖延很久,一般而言,需要12个月才能稳定下来。  相似文献   

7.
《群山回唱》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新作,它生动描绘了生活在贫穷、战争和政治冲突中的阿富汗人民。这里的人民因为贫穷、社会、种族和个人因素等遭受巨大创伤。以创伤理论为视角,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阿卜杜拉进行深入剖析,探究他的心理创伤形成的原因,对研究整部小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现当代重要作家"的帕特·巴克(Pat Barker)是英国当代为数不多的以写战争创伤著称的女作家。在其后期创作的六部小说里,她描写了受到残酷的战争所影响的士兵、军医和战地记者患上了"创伤后压力症",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心理躯体化反应"和"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本文通过创伤理论、精神分析学以及巴克的创作背景来分析其后期作品中的战争创伤。通过残酷和惨烈的战争给英国人民带来无法言说的创伤和梦魇,巴克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创伤世界,记录了英国人在一战期间以及战后跨越一个世纪的心灵创伤。她的作品表达了战争创伤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创伤记忆,将永远存在,并且无法被历史所抹去。  相似文献   

9.
王梦巧  吴静 《海外英语》2015,(3):193-19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生都在探索黑人的种族文化与矛盾,其作品中许多关于暴力,种族冲突和黑人悲惨人生的描述,都透露着浓浓的创伤情节。《天堂》回顾了黑人种族百年来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情感,再现了他们充满艰辛磨难的创伤历史,深刻表征其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该文从种族的集体创伤和以女性为主的个体创伤两个部分来解读,探讨如何帮助创伤个体或集体走出创伤,开创崭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生都在探索黑人的种族文化与矛盾,其作品中许多关于暴力,种族冲突和黑人悲惨人生的描述,都透露着浓浓的创伤情节。《天堂》回顾了黑人种族百年来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情感,再现了他们充满艰辛磨难的创伤历史,深刻表征其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该文从种族的集体创伤和以女性为主的个体创伤两个部分来解读,探讨如何帮助创伤个体或集体走出创伤,开创崭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