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王氏四种看先秦文献语言的音转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汉语由于历史的、地域的以及文字使用上的种种原因而产生的语音流转的客观现象,概而言之,可统称为“音转”。音转现象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语源上的“通”,即同源词的孳乳和方言的差异;二是用字上的“借”,即通假字的使用;三是形体上的“变”,即联绵词一词多形。所谓音转规律,就是指词与词之间、本字与通假字之间以及同一内容而形式不同的联绵词之间产生的语音流转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李灵曦 《大学时代》2006,(5):31-31,41
所谓异形词,就是同音同义但不同形的词,或者说是音同义同但字形“两可”“或多可”的词,我们判别的根据是《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联绵词是复音节单纯词,内部构造具有不可分析性,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但由于汉字形、音、义的特殊关系,我们仍能根据联绵词的字音和字形探求其意义信息。通过分析大量词条,我们发现:联绵词大多“义存于声”或“义寄于形”,因而表现出“因声知义”或“因形显义”的理据性。“因声知义”的联绵词通过两个音节的声音组合表意,“因形显义”的联绵词通过两个汉字共同的形符类聚表意。  相似文献   

4.
一、字形推断法 该法又称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凭字形。分析字形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进而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以“引”字为例。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弓也,从弓从引。”《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  相似文献   

5.
早期白话中最口语化的莫过于诸宫调和元杂剧等戏曲剧本.剧本中的口语词俯拾皆是,丰富多彩.这里所说的口语词,主要是指那些有音无字的北方话中的“土”词儿.戏曲作家们为了记写这种“土”词儿,主要采取了三种办法.其一是借音不借义.如:“一科小桃树”的“科”,其义为“棵”,与“科”字原有的品类、等级、学科等意义无任何联系,只借“科”字之音.元曲中那些千恣百态的摹声词和形容词的叠音后缀是典型的借音不借义的成果.其二是借形而变其音.如:“曲弯弯的半折来大弓鞋”的“折”,其意为张开姆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音zh(?),跟“折”字原来的读音zh(?)相比,韵母  相似文献   

6.
东巴文研究中首先使用借形字的概念,意音文字大多经历过“借形”阶段.本文通过借形字名与实的讨论,借形字与假借字、同源字(词)、同义换读字等相关术语的比较,提出广义借形字,并试总结判定借形字的基本方法.同时就借形字的分类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7.
字母词是汉语外来词的一种新形式,它指那些在借入时不仅借音、借意,而且借形的词.本文考察了这种语言现象,讨论了它们在词汇系统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汉语史中存在着语言和文字交互影响的现象。语言中的词写成文字之后,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随着书写形式的变化,词音有可能受字形影响而相应发生变化。张永言先生据《水经注》举有读随字改或者说音从字变的例子。汉字俗写变化可以对汉语的词音、词义产生影响。如某字既记录A词,又因俗写变化与B词的字形相同或相近,结果B词因文字的原因读成A词的读音。下面就以盼望和疆场二词为例,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于形近字和同音字 ,学生易于混淆的原因在于它们的“近”和“同” ,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形、音、义统一以形为主的原则 ,注重字形分析。汉字的形、音、义有自己的特点 ,很多字有着一定的规律 ,例如形声字形符表意 ,声符表音 ;独体字一般可作为合体字的构成部件。我们要抓住教材特点 ,注重字形分析 ,这样可以帮学生有效地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一、找出字形的相同点。基本字带字法 ,带出的字串相同点就是基本字 ,学生很容易看出。对于一些用基本字不易解决的字 ,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 ,如“分和公”“句和勺”“刀和力”“人和入”等…  相似文献   

10.
刘彩云 《学语文》2005,(4):45-45
叠词是将音、形、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连结在一起而形成的词,“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是汉语言文学的一种特有的修辞现象。《珍珠鸟》一文运用了大量的叠词,这些叠词的运用为其增添了不少秀丽隽永的神韵。笔者将文中叠词的修辞功用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裘锡圭先生将文字借用现象概括为形借、音借和义借。进一步研究,发现三种借用除了同义换读是本有其字的借用外,形借和假借都分两种类型:本有其字的借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文字的借用,除了一部分是为了调整文字字形外,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完善其表音表义作用,有时还对语用有所帮助,体现了文字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考题中考查“识记现代汉字字形”的特点是给出词境或语境,让考生辨析词句中的一两个错别字。试题中的材料主要是常用而且容易写错的形近字、形声字、同(近)音字,据此,我们概括出巧记字形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杨树达的假借观包括“造字时有通借”和“用字时有通假”两大方面,前者指“音同借其义”、“义同借其音”、“形近借其音”和“义近借其形”四端,后者包括“同音假借”和“同义换读”两端。其中“声符假借说”为杨氏一大发明。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即”和“既”是古汉语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音、形、义比较相近,却又有很大区别。通过“即”与“既”字形差异、用法差异和语法功能演变三个角度辨析,分析“既”与“即”虚化过程的清晰轨迹。  相似文献   

15.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不仅要靠积累,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一、字形推断法该法又称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凭字形。分析字形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以“引”字为例。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弓也,从弓从引”。《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开弓是把箭导向后方,所以“引”又有“…  相似文献   

16.
1 不同语言文字体系中,文字与语词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拼音文字,字形只是用来表音的,它不与词义发生直接的联系;而表意体系的文字则不然,字形不仅与词音发生关系,而且与词义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汉字在记录汉语语词时,就既以形表意,寄义于形,又以形表音,音有所标。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就是对汉字表意表音两种功能的概括。汉字后来虽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有了几次大的字体变化,但这两种功能至今没有丧失掉。因此,汉字的这种根本特点,决定了它在汉语语源研究中的地位也决不同于其它拼音文字。  相似文献   

17.
汉语吸收外来词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纯音译,如休克(shock英)、沙发(sofa英)、苏维埃(俄)、模特儿(法)等。二是音意兼译。把一个外来词分为两半,一半音译,一半意译。如浪漫主义(romanti-cism)、马克思主义(Marx-ism)、冰淇淋(icecream)、新西兰(NewZealand)等。三是音译后外加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如“卡车”的“卡”是car(英语“货车”)的音译,“车”是后加上去的。又如“啤酒、沙丁鱼、芭蕾舞”等。四是借形,借外族语言的汉字词,而读汉字音。这是吸收日语词的主要方法。如“景气、取缔、干部”等。另外还有字母词,如MTV、CT等。“…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能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而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就要从孩子的内心入手。然后,在教学中,教师要授之以“渔”,抓住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具有分析字形、自主识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识字教学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形、音、义紧密结合而着重抓字形《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把汉字的形、音、义紧密结合起来,着重指导学生认清字形。”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一个字怎样写、怎样读、表示什么意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字只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表示具有婚姻关系“长”义称谓语义场中的八个词,按字形可以分为五组,即“公”([女公][亻公])、“舅”、“章”(嫜)、“锺”、“禛”。从历史来源看,“公”组同源,上古以后才分化为不同的方言词,以后又由方言差异而渐变为具有辈分、父系、夫系、性别、地域等差异的“长”义词;至于同组中的“舅、章、嫜、[女公][亻公]、锺、禛”诸字则是上述分化形式的记音字,其中以“舅”出现最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