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中国现代思潮的三大流派之一,现代新儒学力图返传统儒学之“本”、开民主科学之新,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来谋求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新儒家将这一过程名之为“内圣开出新外王”。为实现“内圣外王”的现代联结,第二代新儒家的重镇牟宗三提出了“良知自我坎陷”说,其中心意旨是认为:作为传统儒学之本的道德理性可以通过自我否  相似文献   

2.
"内圣开出新外王"是牟宗三理论的核心,"良知坎陷论"则是其"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关键,但此说受到两个不同方向的质疑:一个是顺着良知坎陷的逻辑,质疑良知为何坎陷、能否坎陷以及如何坎陷;另一个是逆着良知坎陷的逻辑,质疑这是"良知的傲慢",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这两个质疑都有一定道理,但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论"试图在儒学的理论体系中打造一个接通并融摄科学的思想结点。据此,良知不能代替科学,故不应束缚科学的自由发展;科学在自由发展的前提下,也不能背离和失去良知。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先生的“坎陷”概念同“良知坎陷”说一样,有认识论、历史文化和本体论三个层次的内涵,据其哲学问题意识的不断深入和言说语境的不断变换展现为不同的特质。认识论意义上的“坎陷”是指“天心”坎陷自我转为“了剐心”。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坎陷”是指在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中,良知的自我否定、辩证发展和现实展开。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坎陷”是指学理上的辩证开显和具体过程上的“无执”转为“执”。  相似文献   

4.
金岳霖与牟宗三都较为系统地建构了一个"外王"体系,前者以新实在论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知识本体论,后者以"良知自我坎陷"打通"执的存有"与"无执的存有"两层界域,转而开出科学与民主.这两种路径相较而言,前者更为适合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克 《天中学刊》2013,28(1):66-69
事功精神为牟宗三由内圣开出新外王思想的核心命题.牟宗三的事功精神之思,立意高迈处在于对儒家文化生命的接续与新生,此可谓其“古典”的面相;契合时代处则在于对西方学统的接纳与运用,此可谓其“现代”的面相.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和谐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对立。前者主张仁义,后者主张争利。虽然仁义的落实需要知识与事功,但由于道德和知识事功的内在冲突,即德性主体与知性主体、和谐与争利的对立,儒家的内圣之学长期存在轻智与贬功的倾向,不能直接开出外王。牟宗三先生良知坎陷说,为基于中国文化开出科学与民主做出了努力。儒家关注的是人类永恒价值,但现实是残酷的。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传统儒家需要经过曲折和悖论,认可知性主体的独立和争利的价值,方能开出外王。但这种新的学说面临着突破儒学边界的困境,故需要区分理想(终极)的儒家与现实(坎陷)的儒家。  相似文献   

7.
牟宗三从关注价值本体论的视角契入,沿着生命——人文——道德的进路,建构"道德的形上学"的本体论学说。他采用佛教《大乘起信论》中"一心开二门"的框架,提出"二层存有论"的新说。为了证明儒学契合现代性,证明儒学同科学、同民主之间存在着兼容关系,他提出了"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对于宋明理学,牟宗三先生与唐君毅先生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但两先生对于宋明理学内部各派的定位却不尽相同,这在他们对伊川理学的理解与诠释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具体地说,唐先生将伊川之"理"界定为"当然之理",强调在伊川思想中理与气、性与情等关系是"当然"与"实然"的关系,具有内在的连续性,而不具有分解或二分的可能;牟先生则将伊川之"理"界定为"静摄之理",由此,理与气、性与情便成为"静"与"动"、"只存有而不活动"与"只活动而不存有"的二分的关系。唐、牟两先生的观点可谓大异其趣,牟先生对于伊川理学的界说与诠释虽然自成一格,系统严整,但唐先生的观点则更为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9.
如何由中国传统的内圣之学开转出近代的民主政治,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一直是牟宗三先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为什么没有民主政治?从根本上讲,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理性之运用,而缺乏理性之架构;从现实性上讲,中国没有阶级对立,君与民是隶属关系,而不是对列关系。因此,要实现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从制度层面上,利用法制来建立政治架构,实现"宪政民主";从文化层面上,以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良知学说,通过"自我坎陷"开转出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10.
面对全球性的现代化大潮,牟宗三致力于为儒学"开出"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外王"。他认为,就特征来讲,西方哲学是"理性的架构表现",而中国哲学是"理性的运用表现"。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形上层面由"理性的运用表现"通过"曲通""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而此"曲通"即是"良知的自我坎陷"。进而,为了在现实层面促进科学与民主,牟宗三提出了"三统并建说",主张通过"肯定""道统"以稳住儒学之传统慧命,"开出""学统"以建立科学知识,"继续""政统"以确立民主政治。在这"三统"当中,面对现时代之需要应以"学统"和"政统"为主,但"学统"和"政统"的根本还在于"道统"之"肯定"。  相似文献   

11.
台湾“创世纪”诗社的诗歌历程,在现代汉语诗歌的大中华版图上,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性的重力场,成为中国新诗在新的世纪的进程中,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与传统。这种可称之为“创世纪诗歌精神”的诗歌传统,可归纳为三个层面:其一,“现代版”的传统文人精神;其二,优雅自在的“纯诗”精神;其三,多元开放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五个问题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思考:(一)"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与"消灭私有制"有差异;(二)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之否定之否定。(三)资本主义生产准备着自身的灭亡,这种自我否定包含了自我调节。(四)恩格斯不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首倡者。(五)和平过渡往何处去?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但在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已经饱含了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其主要内容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才是硬道理”、“压倒一切的是稳定”、“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相似文献   

14.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红色管理”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极为深刻,它包括:顺应时势,制定纲领,明确奋斗目标;实事求是,选择路径,确定工作重心;精心组织,加强建设,建立坚强堡垒;善用干部,打造队伍,发挥决定作用;加强领导,形成核心,高扬“精神旗帜”;整肃风纪,上下齐心,巩固团结统一.研究中国共产党管理思想内涵,对目前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现,提高管党、治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作用极为显著.它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管理科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研究董仲舒历史哲学最为重要的文献。但是,此文篇首以刘歆《世经》的五德相生顺序排列五帝,篇中的"四法说"与董仲舒对策及其他有关董仲舒的文献相矛盾,篇末的"圣人预言说"出自纬书。这些都说明此文不可能出自董仲舒之手,而是两汉之季的公羊后学发挥公羊先师董仲舒的"春秋改制说",综合在此之前流行的"三统论"、"五德终始论"、"文质论"等历史哲学理论混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知识创新。创新人才的竞争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高等学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首先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包括:“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以人为本”、“张显个性”、“理融合”、“人才竞争国际化”、“以德为本”等。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的宗教观集中体现在他关于宗教工作的三句话,即“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其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江泽民宗教观的核心内容。这三句话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境界,成为新时期宗教工作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18.
坚持"以人为本"进行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是否坚持"以人为本";二是教学方式是否坚持"主体性"教学;三是教学效果是否注重学生的智慧开发、科学精神的培养与思想道德素质、哲学素质、政治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明清白话作品中有一些疑难词语,或至今无人作释,或释而未当。今试为诠释明清白话词语十条,如:“扒蚱”即“蝉的幼虫”;“摩诃萨”为“摩诃萨捶”的省略,即菩萨;“监工”即“盘工”,一种民间互助的劳动组合形式;“映”即“熄”;“捱步”为“有秩序的行进”,又指“艰难行走”等。  相似文献   

20.
扎西达娃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是对人的真实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自我的挖掘颇有深意之作,作家揭示了人之生存状态中精神自我的三种真实状态.一、NB022--I追求的主体的我;二、塔贝--me被放逐的客体的我;三、"我"--myself反思进取的我.作家最终揭示的是人作为一个"不息前奔"的精神存在的真实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