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在中国铁路网中处于重要的枢纽地位。凭借高铁的发展,武汉有机会快速提升其城市功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武汉必须明白自己作为“枢纽城市”的责任。首先,管理者要树立起“大交通”的思维方式;其次,城市要加快建设智能化的市内交通系统;最后,武汉要致力于建设高尚的交通文化。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核心环节,它不仅影响着我国居民的生活交通便利水平和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而且影响着国家的城市化建设和城市文明[1]。通过科学合理且符合区域城市的实际路面交通情况和人居情况的方案,对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进行规划设计,进行严格筛选和合理的选址,确立公共交通枢纽规模、衔接、回路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高铁将对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持续而不断扩大的效应.高铁将成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城效应使城市间、区域间界线弱化,有利于城市公共服务的共享和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高铁负虹吸效应使武汉面临要素被流出的压力,使武汉面临提高综合交通和高铁配套交通能力的压力,使武汉面临要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压力.如何放大高铁正效应,防止和减小高铁负效应对武汉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增强武汉综合竞争力、增强武汉综合交通能力、增强武汉综合服务功能三个方面作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剧增,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城市交通拥堵已成全球性问题。城市发展靠交通,交通顺畅看路口。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十字路口是交通的枢纽,动脉一旦"硬化",就像人体正常的循环遭遇障碍一样,  相似文献   

5.
孙童龄 《科技风》2012,(18):227-228
城市综合换乘枢纽不仅实现了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转换,极大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而且充分发挥了高容量公共客运系统的性能,落实了一体化交通发展战略。但由于我国的综合换乘枢纽建设起步较晚,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若干问题亟需解决。本文首先分析目前我国城市综合换乘枢纽在投资政策和建设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重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为完善综合换乘枢纽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构建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级体系,并进一步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2006年至2011年"两型社会"建设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基于STIRPAT模型对影响"两型社会"建设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技术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水平明显提高,但圈内各城市"两型社会"建设不均衡,武汉市对城市圈两型建设贡献较大;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因素中,国民收入、城镇化水平、综合能耗、废弃物综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碳排放强度等都会显著影响建设成效。武汉城市圈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着力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优化城市圈产业结构,发挥武汉集聚辐射作用,加快圈内其它城市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相继聚落武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武汉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要求。建设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都是武汉城市发展战略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理当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的核心区域,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是东湖开发区自主创新示范推广最好"中试平台"。要把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两型社会建设有机结合,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以两型社会建设的各类需求为自主创新提供扩展平台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城市客运枢纽是国家或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信息化、智能化趋势下城市客运枢纽交通需求产生的内在机理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枢纽地区客运需求与供给的作用机理及动态匹配关系,并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运量结构等方面构建了反映城市客运枢纽交通需求特征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加之为响应拉动内需的号召,武汉市近两年500多亿大规模建设路网计划的实施,更是让已经拥堵不堪的武汉交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曾经交通便利的"九省通衢",现在不仅通往外部的交通问题备受争议,连市内交通也是怨声载道。这种现象造成的低效率、高污染更是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武汉交通现状为研究对象,论述了交通拥堵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导致交通拥堵的原因,并提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新时期城市交通规划的作用与思路转变作为切入点,对城市现阶段的相关特征予以深入的分析。结合新时期城市交通的特点提出在城市新时期交通的作用出现的一些转变,目前交通已成是我国解决经济以及社会等方面问题的一个枢纽。而新时期交通规划是深化当前国策与新时期市场经济下城市发展的的一种举措。在对常规交通规划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交通规划一定要遵循的一些原则,要从根本实现一些相应的转变,用以深化新时期城市交通规划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高速铁路综合枢纽的规划要求出发,针对目前贵阳北站枢纽的规划建设情况,对枢纽的功能布局和交通组织进行研究,探索新建贵阳北站铁路综合枢纽交通组织一体化的实现方式,并从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人车一体化三方面阐述贵阳北站一体化的交通组织,研究贵阳北站作为大型高铁综合枢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武汉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它在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市标志、文化积淀、市民风范、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的表象.并以武汉城市公共导识系统设计为重点来解读武汉城市视觉信息和城市设计.通过武汉城市公共导识系统设计来解析并建立起武汉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应用体系,为武汉城市建设的发展、提升武汉城市形象、创建武汉文明城市和"两型"社会,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I0013-I0014
<正>[导读]近10层楼高的三层立交、11条匝道四通八达、中间还藏有青奥博物馆……我国最大规模的城市地下交通工程——南京青奥轴线地下立交枢纽于2013年12月25日竣工。近10层楼高的三层立交、11条匝道四通八达、中间还藏有青奥博物馆……我国最大规模的城市地下交通工程——南京青奥轴线地下立交枢纽于2013年12月25日竣工。  相似文献   

14.
关于建设武汉新港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建设"两型社会",武汉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的改革示范区,建设武汉新港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促进武汉航运中心的进一步确立,加快武汉城市建设,新港建设急需政府的相关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论述了建设与水路运输相协调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建设一批临港工业带,能够为新港增加货源,加强信息建设与人才建设等,让武汉新港更好更快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技术产业枢纽的区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受到不同于其他产业影响要素的影响,本文选取一系列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具体要素,并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构建一个指标体系得出各个城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发现其中资源条件和公共服务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较大。此外,由于高技术产业的空间结构是一种典型的枢纽-网络结构,影响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城市所适合发展的枢纽类型也不同。为此本文对发展潜力较高的城市枢纽类型进行了如下划分:北京,上海适合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和贸易枢纽;深圳、广州的发展方向是向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和贸易枢纽发展;天津、武汉、西安和南京应该集中发展成为高技术产业的生产枢纽等。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简略的政策建议。文章在方法学上给出了一种权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武汉市不断加大对"幸福武汉"建设的投入力度。武汉市政府在建设"幸福武汉"的过程中取得成效的同时,政府治理创新也面临着新的"瓶颈"制约。在新环境下,政府应着力更新治理理念、增强政府治理力量,加强政府治理创新,以促进"幸福武汉"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7.
立交枢纽不仅规模大,而且是交通的链结点、城市的风景点。通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立交方案与空间利用关系的分析,时城市立交枢纽总体方案选型及其空间的集约利用进行了探究,说明了城市立交选型与空间利用关系的特殊性、复杂性、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海南国际航运枢纽是国家推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战略之一.当前,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国家赋予了海南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和政策支持,要将海南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这使国际航运枢纽建设迎来了巨大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分析先进国际航运枢纽的特征与基本模式,结合海南航运事业的发展现状,把握自由贸易港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海南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海南建设国际航运枢纽的发展定位和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9.
《科协论坛》2004,19(2):4-5
湖北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特别是武汉,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原因,历来为“九省通衢”,是中部最大的以重工业为主的工商业城市。近十几年来,武汉经济建设步伐加快,老城区改造、新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中,科学合理的换乘量预测分析至关重要。通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枢纽总量预测和非集计模型对枢纽换乘分担率的基础上,得到客运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间换乘量,并以新成都站为例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