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是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价值判断并促进其提升与改进的活动, 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代价问题。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代价是指由于评价价值主体需要的多样性以及评价价值客体属性的制约性,而导致的人们为选择某种(某些)评价主导价值而造成评价价值主体所承担的价值损失、牺牲,和由此引起的与评价价值主体的理想目标相悖的消极后果。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代价有各种表现,从不同角度可分为多种类型,文章主要分析了必要性代价和不必要性代价,并且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代价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对如何进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代价控制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2.
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追求是人们的天性所使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制定主体偏重"效率"的价值选择倾向;高等教育政策目标忽视对公平的追求;高等教育政策程序公平性不足等问题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不公平性,更谈不上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只有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政策在高等教育公平实现过程中的积极指导作用,才能有力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教育改革价值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价值的看法与理解,包括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某种价值取向的辩护,是确定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理想与目标的指导性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导性高等教育改革价值观主要是国家主义、经济主义、精英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产生了值得关注的后果。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应该考虑校本主义、生本主义、大众主义和专业主义的价值路线,使得高等教育改革真正成为大学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促进大学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学课程的价值选择田圣炳一所谓价值,从哲学的角度讲,就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实质上是主客体需要与满足之间的关系。离开了主体的需要,价值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的最高教育层次,是应一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从宏观...  相似文献   

5.
教育生态位与高等教育分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教育生态主体之间共生与竞争的关系是由其各自的生态位决定的。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个教育生态主体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但是一些高校却没有做出准确的"生态定位",以致出现角色混乱或错位,这就需要高等教育进行合理的分流,以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分流是个体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变化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样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合理的高等教育分流包括对高等教育分流取向的整合、对高等教育分流依据的确定、对高等教育分流时机的把握、对高等教育分流形式的选择、对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以及对高等教育分流机构的定位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自助式"培养:学生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实质上是特定主体依据一定的质量标准对于高等教育能否满足其主体需要及其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根据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同动机,学生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可划分为以学术为取向的质量观、以素质为取向的质量观、以就业为取向的质量观和以创业为取向的质量观四个维度.实施"自助式"培养是实现学生视角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理想模式.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自助式"培养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呈现质量目标人本化、质量实现主体化、质量评价多元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各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大发展,高等教育的分流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分流主体的多元化、分流对象的大众化、分流目标的综合化、分流结构的合理化、分流策略的科学化、分流过程的民主化、分流机制的协调化。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之间既不是相互排斥、彼此对立的关系,也不是自觉转化、必然促进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兼顾就是要根据特定的国情、教情、社情、民情与每个学生的条件和意愿,以及效率与公平的理论结构按不同层级安排找到更能兼顾好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两个方面求取相对公平与效率的最大值,促进二者的动态适应与相互转化。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兼顾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烈呼唤,又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还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经验。合理分流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最佳途径。其机理在于合理分流取向具有兼顾性、分流策略具有科学性、分流结构具有协调性、分流模式具有多样性、分流机构的定位具有切实性、分流资源配置具有合理性。实现高等教育的合理分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多方面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10.
复杂性视域中的高等教育两难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众所周知,但面对复杂的高等教育选择尤其是高等教育"两难现象"时,人们常常习惯于按照价值两分的理路做"非此即彼"的处理,最终往往只得到违背高等教育内在逻辑或外在逻辑的结果。面对复杂的高等教育现象与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两难现象"与"两难问题",我们究竟如何应对,恰切的分析与选择理路何在,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相似文献   

11.
要研究高等教育分流,必先认识它的基本属性,即认识其内涵、外延与特征。高等教育分流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五个层面来理解;其外延是指它是一种教育社会现象,是教育分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功能实现的有效方式,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和个人发生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其特征表现为活动性、过程性、时空性、结构性。只有深刻认识这三方面,才能把握高等教育分流的属性,从而指导分流并使其合理。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种教育观念的贯彻都需要一种支持体系。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功能。本文从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教育的主体、内容、方法和对象出发,思考和论述了高校创新能力教育的支持系统,并就怎样建立创新能力教育的这种支持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高等教育服务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一种消费,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一种高等教育服务。高等教育服务的构成要素包括:供求主体、供求客体和供求关系。作为教育消费者,学生在消费高等教育服务时,目前主体权益受损。文章建议维护教育消费者权益、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两个层面上均有其价值所在。在教育主体层面,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容,并使受教育者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是教育主体贯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价值所在。在受教育主体层面,其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是时代新风貌的展现,也是真正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评估作为实践和活动的评估有着发现价值的功能,它通过对教育教学现实的综合分析、对主体潜在的教育需求的分析以及对主体教育需求与客体现状的动态关系的分析来加以体现。高等教育评估要建立价值发现的实践机制,以利于大学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科学划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边界,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理论问题。从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目标分析,其教育对象、教育目标、专业要求和服务范围等方面有自身的特性。为此,政府要大力推动高职教育立法,在体制上促进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多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体系,强化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高职院校要在专业调整、教学改革和职业培训上下功夫,强化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分流选择方式策略——国际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分流选择方式主要是指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所进行的分流选择方式。从目前各国实践看,大体上主要有六种选择方式,而我国高教育分流选择方式过于单一,必须结合实际,整合多种选择方式方能使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合理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8.
学术审计是外部同行对特定教育提供机构的质量评估及改进系统所作的一种审计活动。它于1990年起源于英国,目前在英国、中国香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国家与地区已付诸实践。在学术审计中,教育提供机构首先开展自我评估,然后中介组织对这种自评进行再评估。学术审计是由中介组织来实施的,分析单位为具体的学校、院系或专业,目的在于促进学校质量的改进。这种方法易于为学术界接受,效率高,灵活性强,但不适于认证,无法保证教育质量。目前审计实践仍在探索中,其应用主要限于高等教育,它的发展前景尚不明朗。  相似文献   

19.
全纳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价值取向的全民、终身教育,这就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办学方向。在我国,弱势群体接受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文章从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命课堂"的本质是以生为本,教育观念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与看法。价值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需要是否被满足的一种关系。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必须改革,树立以生为本、生命教育、人文质量等新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