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主流学派,实践美学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初露端倪,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实践美学通过内部与外部的争论向前发展。实践美学外部的争论兴起于九十年代,主要是与杨春时的超越美学。潘知常的生命美学,张弘的存在论美学等论争。在这方面很多学都有论述。同时在论争中不少学注意到了实践美学内部各家观点也有分歧,但缺少系统论述。内部的争论是促进实践美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本即是对内部分歧中的一个方面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实践存在论美学论争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场美学讨论。通过回顾这场论争的经过及对争论焦点问题如存在论概念、马克思存在论思想、实践范畴等的探讨,比较双方在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可以看出这场争论的最大的理论意义是使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在中国当代美学中出场了。  相似文献   

3.
面对“实践美学终结论”的冲击,朱立元主张从实践存在论出发建构美学理论,初步形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思想。“实践存在论美学”从实践的概念入手,认为实践原本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来理解的人生实践,应从存在论角度理解和阐释实践。由此,实践美学应以实践论与存在论的结合作为哲学基础,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美学更应该从李泽厚"接着讲"。朱光潜先生本人的理论就是在自己"意象论"基础上"接着讲"的。李泽厚实践美学也是在自己理论上不断"接着讲"而形成的。当代其他主要美学思考也是接着实践美学讲。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在李泽厚实践美学基础上"接着讲"的成果之一。这一学理语境是学术生态自身淘洗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章辉先生从苏联哲学教科书出发,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仅仅是一种历史论和认识论的范畴,从而得出实践论与存在论不能和谐统一的观点,最终认为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后实践论美学。而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来看,实践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它是与人的存在紧密相关的,因而实践论与存在论是相互统一的。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由于将存在形而上学化,存在成为了没有根基的虚幻的乌托邦,因而不能作为美学重建的根基,必须用马克思的实践论来改造其存在论,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对传统实践美学的发展和超越,它是以实践论来改造存在论,而不是相反,因而不是后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6.
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实践存在论美学已不同于实践美学主流派的观点 从章辉的一系列批判实践美学的文章来看,他所指责的实践美学,主要针对的是李泽厚70年代术到80年代中后期,运用马克思实践论的观点所构建起来的美学理论。这一实践美学思想以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为基础,发挥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李泽厚把实践作为他的哲学和美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这篇论文主要论述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对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完善的问题。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流派,李泽厚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主体性实践美学体系。李泽厚之后,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代其他的美学研究者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和完善,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发表朱立元先生《走向实践存在论羡学》一文,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命题和理论架构,在美学界产生很大的反响。章辉博士在《学术月刊》2005年3期发表《告别实践美学》一文,就实践羡学以厦实践存在论美学展开学术争鸣,引起美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们所论关涉到当前关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为了促进讨论的深入和学理化,我们特立专题刊发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一组争鸣文章,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上的传统美学在当代越来越显示了它的局限性。而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为指导的当代存在论美学的兴起就势在必然。但存在论美学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本文拟从存在论美学的缘起来谈谈这一美学在当代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0.
实践存在论美学就是在吸收借鉴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创新解读,认为实践与存在揭示着人在世存在的本体论含义,从而将美学视域由认识论美学的主客二分和现成论转移向存在论和本体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是正当的、必要的,但其理论体系中仍存在不完善、待发展的地方。哲学诠释学是建立于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基础上的、又不同于其存在论的、着重探讨此在如何通达存在的哲学,其于实践存在论美学具有一定的借鉴可能性,并在审美发生的说明、历史性与生成过程的解释、应用品格的补充三个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既是实践的也是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实践论与马克思存在论的结合,建立实践存在论美学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是物质实在性与精神实践性的统一,而又以精神实践性为其本质特征.艺术和审美就是一种精神实践.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就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的传统出发,而不是从主义出发或从本本出发.  相似文献   

12.
形而上学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20世纪以来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后学”思潮中,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不仅打破了二元关系中对象化的认知方式,而且从它存在的根基上对其进行了颠覆,这种理论思维对重新审视美学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现代转型,实践美学积极融合存在论,用新思维看待审美现象;生命美学、现象学美学、超越美学和存在论美学等“后实践美学”直接从存在、现象、生命本身出发,力图超越认识论,在本体论上走向以存在为根本的美学。不过,离开了主客两分的叙述方式,用新思维来建构庞大的美学体系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后实践美学”主张“突破”和“超越”“实践美学”,从“生命”和“生存”寻求美学的理论深化。本文认为,必须分清“实践美学”和“实践本体论美学”,正确把握实践和美学之间的中介与切入点,不能离开实践唯物主义去认识“生命”和“生存”,审美功能论上的非实践观点只能使美学陷于自我幽闭。中国当代美学应十分珍惜20世纪中叶选择的“实践”这个理论基点,现在需要的是回到实践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和美学,才能真正超越“实践本体论美学”,把美学实实在在地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4.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核心概念,接受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影响,提出了作为存在的实践理论,蕴含着深刻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思想。它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人类存在条件来建构新型实践行为理论与美学阐释,充满着对人的自由存在和创造性建构的强烈关注与思考,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特征,实现了从认识论、反映论向存在论、本体论、建构论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超越美学是在实践美学的继承、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人学维度而言,超越美学在主张人的存在论、人的具体个性与人的精神自由等方面与实践美学主张人的实践论、人的社会性以及人的理性等有相当大的差异,并呈现出自身理论的特殊性。在流派纷呈的当代美学理论中,超越美学存在诸多不足,但其对丰富人学理论的研究,推动文艺美学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哲学基础的各种观点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已经不能适应“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发展和建设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超越以往的旧观念,坚持实践存在论的哲学基础地位。实践存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终极追求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只有从当代实践存在论视野审视和考察美学问题,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7.
朱立元从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入手,充分肯定叔本华、克罗齐、弗洛伊德、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在破除二元对立方面的功绩,并在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下.从存在论维度理解和阐释实践范畴,建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的本体论美学,突破了传统认识论的束缚,超越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在对实践的理解上,他比朱光潜、蒋孔阳等人又进了一步,认为实践还包括个体感性生命的生存活动,即广大的人生实践,艺术活动也是人的全部人生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要求返回到人与世界最本原的存在讨论审美问题,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逻辑起点,把生存论引入实践美学,用生成论取代现成论,以此发展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18.
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突破之途初探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框架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当代美学取得进一步突破性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西方美学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必须突破以求知为目标的认识论美学的束缚,中国美学才能有多方面的创新发展。我们认为,跳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方式,坚持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观点,以审美活动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把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把广义的美作为一种人生境界,从而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可能是我们克服当前中国美学发展瓶颈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判哲学的批判》是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理论起点,《美学四讲》则是其集中体现。“自然的人化”这一人类学主题分别展开为“美是自然的形式”、“新感性”和艺术积淀;审美本体论是主体性实践哲学的总结形态。李泽厚的后期实践美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美学的重要收获,其内部存在诸种矛盾,对人类审美活动的个性与具体性并未展开深入讨论,也没能实现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1978-2008年,我国美学界对现象学、存在论美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相关研究深刻地影响了1990年代的中国美学建设:它们一方面充当了"后实践美学"解构"实践美学观"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又充当了"后实践美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可以说,现象学、存在论美学研究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这种影响目前仍有加强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