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孔子敬畏伦理思想的当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仁学中,氤氲着丰厚的敬畏伦理思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古”的名句,即是这一思想的凸现。孔子的敬畏伦理思想,为今天的人们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智慧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敬畏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君子三畏”思想之中。孔子在前人敬畏思想总结的前提下重构而成,深刻地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天命”神圣性的体悟,对于“诚”的理解和深化,以及对敬畏思想的内化。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应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听从孔子教诲,常怀知天畏命之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培育“乐山乐水”的关爱情怀,善待万物生灵,强化节制性的生态保护意识,回归自然,与自然构成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5.
“爱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从总的方面来说,“爱人”应是根本的国策:“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从具体来说,又应成为人与人之间要奉行的道德准绳,即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雍也》,以下凡引自《论语》的只注篇名)使整个社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在奴隶社会日趋崩溃、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爱人”用以取代奴隶主阶级的“残民”,顺  相似文献   

6.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忧不惧。”并指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这些话中的“惧”与“畏”其实都含有“怕”之意。但是为什么孔子既说君子要“不惧”,又说要“畏”呢?这其中包含着圣人的大智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如何理解孔子的“惧”与“畏”的,又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肯定和适应春秋时期“重人”、“重民”的历史潮流,在吸收、提炼原始社会遗传下来的氏族民主精神和良风美俗,总结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说。一、孔子第一次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见《论语·颜渊》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孔子还讲过“节用而爱人”“泛爱众”(《学而》)等等。“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原则,而“爱人”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概括。孔子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8.
曹操创作《让县自明本志令》时,身任东汉丞相,且受封武平侯,威望与权力达到了顶峰,但政治气氛极不利于自己,说他"有不逊之志"、欲废汉自立的流言蜚语很多。他于是怀着"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三畏"心理,创作该令文,以"分损谤议",减少别人的指责,表明自己的心愿与志向。  相似文献   

9.
释“仁”     
与习见不同,本文认为:孔子所说的“仁”,是一种有着特定内含的行为准则。“仁”的实质是亲亲与爱人,要求对象是大夫与士。亲亲是处理宗族关系的准则,爱人是对待平民大众的准则。“仁”的这一内合不全是孔子赋予的,孔子的特识在于:把对大夫要求的“仁”进一步转移到士,并根据士之家庭关系相对简单的实际于亲亲一义中特别提出一个孝字,同时突出了爱人一义。所以有此变化,是因为主要入仕为官,为官就得有为官的标准,孔子的标准就是“仁”。因此,孔子所说的“仁”更像是官吏行为准则,然这并不表示对亲亲孔子就不重视。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①,又说“泛爱众而亲仁”②。《十三经注疏〈论语·微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和以“仁”为  相似文献   

11.
秦素红 《新高考》2008,(5):70-72
【考点梳理】 一、人与人的和谐 1.中国的民本思想 (1)孔子关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思想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孔子所处时代的天命鬼神观念与《论语》中孔子对待天命鬼神态度的考察,论述了孔子崇天、畏天命、敬鬼神的天命鬼神观,并认为这种观念恰恰是其提倡"爱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思想(1)孔子: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③“和为贵”。(2)孟子:①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②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③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以“天命”为其仁学形而上之根据,把“仁者爱人”的思想融通于政治、经济、伦理等方面,从而化凡俗为神圣,实现了对“天命”的超越、对奴隶制血亲关系的超越、对政治权力的超越以及对“利”的超越。这种超越性集中体现了孔子的道德理性、人文关切、历史使命感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这也是孔子仁学的真精神和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刘红 《江苏教育》2008,(11):5-7
孔子谈仁最多。仁的核心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对一切人持有一种尊重和爱敬之情。孔子所宣扬的仁还具有泛爱的特点,“泛爱众而亲仁”,即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各种道德的原始起点.也是最根本的道德。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做一个仁者是孔子的终极理想.怎样才能做一个仁者呢?  相似文献   

16.
王栋 《华章》2005,(10)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全书共20篇,511章,1500多字,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即“爱人”,这也是孔子认为的最  相似文献   

17.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  相似文献   

18.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而由“仁”发现“人”,从“仁本”走向“人本”,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建构的基本理路。孔子从仁本教育观出发,形成了“爱人”与以人为重的教育理念,并由此在教育内容方面呈现人本(文)主义教育色彩,即建立以“仁”“礼”为核心的世俗主义的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凸现人的主观能动特性,即以启发诱导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按照自励、励人的原则去形成具有强烈人本色彩的教师观,即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本化,其实就是教育体系的道德化,其终极指向是服务于德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爱人”思想包括了“泛爱众”。关心人、同情人以及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等基本内容。受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孔子的“爱人”思想又有着宗法等级性和不承认人的主体性和互为主体性的统一的缺点.因此。现代道德关怀应吸取孔子“爱人”思想的积极因素,培养。仁爱人”,“泛爱众”的道德关怀精神,确立双向互动的道德关怀模式,并将道德关怀侧重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营造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氛围。  相似文献   

20.
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卫道士孔子,是所谓“仁”的倡导者,并虚伪地宣扬“仁”就是“爱人”。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拾起孔子的牙慧,也胡诌什么“以仁爱之心待人以忠”。好一副大善人的道德说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虚伪的面纱遮不住狼子的野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