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为统领,厘清“四个共同”“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之于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逻辑,坚持“家—校—社”的多元协同,确保“党—团—队”的一体联动,进而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要实现这一机制,需建立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助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嵌式发展;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通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写在前面的话:今年,天津市鲜明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的总目标。天津教育系统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重点在“心”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质量水平。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成为了天津教育人的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意识。大中小学一体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有力举措。建构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培育建设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通过发挥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组织协调作用、设立一体化育人组织机构,完善一体化培育的组织保障机制;通过建构运行机制、完善师资队伍,健全一体化培育的结构运行机制;通过建构点对点多层次承接协调育人、多方联动合力育人机制,构建一体化培育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建构反馈评价、督查反馈机制,建立一体化培育的监督评价机制,提升大中小学一体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绩效。  相似文献   

4.
评价体系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指挥棒,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首先要克服评价体系价值指向模糊、评价指标虚化、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等问题。在价值层面上,牢固树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价值指引的评价理念,赋予所有育人行为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在制度层面上,构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综合性考核评价机制,探索科学化的评价办法,健全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职院校作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担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四史”学习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发展成就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新时代高职院校需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建构一体性的育人体系、创新实践性的育人方法、深化协同性的育人行动,从“四个维度”铸牢高职院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等教育》2022,(23):33-34
<正>近年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切实把“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作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力举措,通过多维建体系,构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自身运行、校内、校外“三类”育人体系,六个专项工作小组的“一组三类六队”协同育人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着力打造党政领导、一线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育人共同体,使全员育人形成系统合力;  相似文献   

7.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期,提升民族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是民族地区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中学首先要贯彻新时代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理念,从“改”上下功夫;其次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新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悟”上下功夫;最后要落实统编教材和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推进办学和教育模式变革,在“合”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作为我国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和阵地,需要以此方向为着力点,深化民族团结意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不同教育方式渠道指引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契合高校教育方向要求。从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占领网络育人新阵地、加强家校合作“五位一体”路径出发,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十大育人”体系中有机地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9.
<正>顾润生:请问学校“润泽云阳少年的家校社德性共同体构建行动”项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鞠秋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沟布依鲁克学校将“葡萄精神”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建学校思政大格局,以孩子们看得见、尝得到、感受得到的“扎根边疆、团结奋进、向上向善”的葡萄精神为象征物,构建了以葡萄“根、藤、架、枝叶、果”为主线,“点、线、面、体”多维度、全覆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铸、内化与认同中,通过集体记忆的方式融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文化认同教育场域的构建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需求为研究文化认同教育场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协同育人视域下,将学生的日常生活构建为文化认同教育场域是新时代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经之路,也回应了“整体教育”与“整体的人”的呼唤;其理论可能性在于日常生活的文化规定性以及日常生活由“自在”到“自为”的批判路径。将日常生活构建为文化认同教育场域的实践路径有二:一是通过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实现日常交往的情感积淀和意义建构,二是通过中华民族精神实现日常知识由自然态度向理论态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各族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思想引领,通过思政教育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宣传教育,有助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推动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大家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亟须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优势,巩固和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保障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思政教育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  相似文献   

13.
<正>新疆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坚持德育为首,注重赓续克拉玛依各民族“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红色基因,长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生命幸福,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突出教育的方向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协同性,使学生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的意识,育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2021年8月27日—28日,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场所,要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5.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既是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积极行动,也是打通学段壁垒、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性、连续性和实效性的迫切需要。本文试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大中小幼一体化”二者结合起来,提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分析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面临的挑战,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探寻出更为有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正>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阶段。教材是体现国家事权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遵循,承载着维系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价值,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支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材,是引领青少年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筑牢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从课堂教学、育人方式和师资队伍3个方面进行全面整合,着力加强大学生民族平等观、民族团结观和民族发展观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使其成为堪当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人才。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时代,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提升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就有必要关注“三个需求”。理论需求上,应着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性认知;情感需求上,应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优化;实践需求上,应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体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不断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三个需求”,才能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地方高校一流课程教学,在教育教学思想上,要着力解决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首先是“为谁教”与“为谁学”的问题,协同育人,是课程教学的定位原则;育人渗透,是课程教学的难点之处;师范示范,是课程教学的主体特征。其次在“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上,注重内外兼修,解决学习的广度问题;注重学以致用,解决学习精度问题;注重因材施教,解决学习难度问题。最后需处理“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以培育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创造性为目的,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20.
创业教育实践育人是我国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的高等教育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高等教育应重视“产教融合”。据此,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共同体运行机制的构建既是高等教育实践所需,也是政策所向。本文基于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基础薄弱、前提准备不足、关系松散等问题,提出应注重合作“互利共赢”的前提和运行机制的构建,深挖合作利益来源,构建校内共同体,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协同机制、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以利于服务创新发展;创新平台建设,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