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0年的一天,江苏金坛的一个小杂货店里。一个记账员模样的青年在昏暗的油灯下激动地打开上海寄来的新一期《科学》杂志,看到了发表在上面的那篇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论文,也看到了印在上面的自己的名字——华罗庚。他还没想到,他第一次发表的论文,会对他的命运产生何等重要的影响。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很是欣赏,但他和同事都不知道这个华罗庚是何方神圣。经多方打听,才知道是一位只念过初中的失学青年。熊庆来惊奇不已,随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就这样,…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数学史上,熊庆来“慧眼识英才”,破格推荐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被传为佳话,但很少人知道,首先从上海《科学》杂志上发现这位“英才”并荐之于熊庆来(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却是当时清华的另一位别具“慧眼”的数学教授——杨武之先生。1934年夏,华罗庚在给刚从德国返沪的武之先生的信中说:“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于此可知华罗庚对杨先生的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3.
学与识     
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1985年6月12日下午在日本东京讲学过程中,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于当晚不幸逝世,恶耗传出,举世震惊,华罗庚教授在世时,不仅在数学科学研究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且也十分关心青少年一代的教育和培养,他曾专门为青少年做报告、写文章,指导他们如何治学和进行科学研究,在华罗庚教授逝世一周年之际,本刊特将发表在1962年12期《中国青年》上华罗庚教授所著《学与识》这篇文章,予以转载,供我们共同学习,并表示我们对他的怀念.  相似文献   

4.
宋宝和 《教育探索》2000,(10):34-34
华罗庚是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的成就涉及数学很多重要领域。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在人文科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并且表现出了较强的逆向思维特征。 一、敢于质疑名家名篇,善于发表独特见解 华罗庚在思维活动中常常呈现出质疑性,具体表现在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天经地义的事理、权威人物的高论,敢于持怀疑的甚至是批判的态度,而不是轻信和盲从。 华罗庚在初中读书时就经常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使教科书也敢于挑剔,甚至对名家名篇也毫不客气。一次,国文老师让他读胡适的《尝试集》,并要求写一篇读后感。《尝试集》有首《序诗》…  相似文献   

5.
1938年,华罗庚的论文《堆垒索数论中某些结果》发表在英国《数学季刊》上。他是我国研究哥盂巴赫猜想并取得重要成果的第一人。后来,我庚又提出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表达式。该式促使人们从两条途径解决这猜想,也促进了数学基本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02,(Z4)
牛雅文可真不简单,这个1988年6月出生的山西小姑娘,从小学三年级发表作品以来,迄今已在《儿童文学》《中国中学生报》《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语文报》《美文》《初中生》等六十余家报刊上发表作品一百三十余件,在全国性征文中  相似文献   

7.
华罗庚教授在1959年5月《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大哉数学之为用》,精彩地叙述了数学的各种应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从下面的例子我们会看到,除数学外,用任何其他方法、仪器、手段都会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数学界,几代数学家之间的师生关系曾被传为美谈。老一代数学家熊庆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五次方程的文章。初中毕业的华罗庚发现此文有误,便给  相似文献   

9.
华罗庚(1910~1985),我国著名数学家。著有《数论导引》等重要专著。1979年荣获法国“荣誉博士”证书。1925年夏,华罗庚15岁,刚刚初中毕业。家境贫寒,父母无法让他念高中,他只好失学在家。当时他身边只有一册《大代数》、一册《解析几何》及一册薄薄的《微积分》,由于从小喜欢解数学难题,便无师自通地自学起来。尽管他十八九岁时,母亲病故,自己也病重卧床半年,一条腿残废了,可是他珍惜时间,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后来,华罗庚来到英国剑桥大学读书,进入了数学研究的殿堂。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返回祖国。在炮火连天、饥寒交迫的境遇中,在小阁…  相似文献   

10.
他有许多令人自豪的头衔:省劳动模范,中学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全国科协会员,娄底地区数学学会顾问、数理化生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曾受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赞赏。他先后在《数学通报》、《数学教学研究》、《中学理科》、《数学园地》等30多家省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数学教学论文上百篇,出版了25万字的专著《解析几何解题技巧》。他与中国科大数学教授常庚哲等合著出版了五本学术理论著作……然而,谁能想到,他原来只是一个高小生!  相似文献   

11.
阅勘 《神州学人》2001,(6):25-25
在数学界,熊庆来、杨武之、华罗庚等一批先驱蜚声中外。熊庆来教授30年代关于整函数与无穷级的亚纯函数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誉为“熊氏无穷极”。国际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林家翘,是当代应用数学的领路人。赵访熊献身清华数学教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后起之秀。 在物理学界,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赵忠尧是清华物理学系的奠基人,也是我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在现代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清华学人多次登上世界科学高峰。杨振宁、李政道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登上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领奖台,历史…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教育家、世界文学名著《神曲》中文译者王维克,一九○○年生于江苏金坛县,一九五二年四月四日病逝于故乡。他是华罗庚的老师。王维克在金坛县中学时,曾担任过华罗庚所在班级的数学课。那时,华罗庚才十三、四岁。王维克先生发现华罗庚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涂了又改,解题十分独特别致,就经常关心他,引导他认真学习。王维克经常借一些书籍和杂志给华罗庚看,华罗庚也常登门求教。一天,王维克正在书  相似文献   

13.
<正>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1903.1-1987.11)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了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  相似文献   

15.
李宏伟,江苏省新海中学教师,步入教坛仅有短短8年,却能结合教学实际,写出了数十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其中,30余篇在省以上刊物发表。他获得过全国第一届中学物理教学研讨会一等奖、省“五·四”杯青年教师论文大奖赛三等奖。一次外出开会,《中学生学习报》编辑张耀华老师见到他惊讶地说:“看你以前发表的文章,还以为你是位老教师,没想到你竟是个小伙子,真不简单!”  相似文献   

16.
<正>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陆续出版数学小丛书,供中学生课外阅读。已经出版的有十本:华罗庚著《从杨辉三角谈起》,段学复著《对称》,华罗庚著《从祖冲之的园周率谈起》,吴文俊著《力学在几何上的一些应用》,史济怀著《平均》,闵嗣鹤著《格点和面积》,姜伯驹著《一笔画和邮递路线问题》,龚昇著《从刘徽割  相似文献   

18.
<正>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吕水庚,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常州市劳动模范,常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金牌教练。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实施促进式教学,构建双赢课堂的研究》,编写了《华罗庚实验学校数学课本》(1—9年级),出版了专著《构建双赢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久负盛名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一起饮酒聊天。侯宝林对华罗庚说:“饮酒讲究行令,今天我们用数学问题充当酒令吧!”华罗庚高兴地答应了。于是侯宝林问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