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峻青的《第一场雪》以优美的文笔,记叙了下雪前天气的变化,下雪的和下雪后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淡雅质朴的瑞雪图.表达了作者对这场冬雪的喜悦之情,阐述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很明确.教学重点是:知道作者是如何按雪前、雪中、雪后的记述顺序,有条理地把这场大雪的经过写出来.难点是:作者是怎样在写景中表达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的方法是:  相似文献   

2.
一、理出文章主线。 每篇课文均有一条或明或暗的主线。理清主线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第一场雪》的主线较隐秘。如何理出主线,教师必须设计一些问题巧妙地启发学生找出来。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这样设计提问:第一场雪下得怎样?(大)“大”体现在哪些方面?指导学生对照课文分析:文首写“强大的冷空气”、“凛冽的寒风”、“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得很  相似文献   

3.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克服问答式的程式化的教学,再教《第一场雪》(第九册)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设问要利于课文思路的理清 《第一场雪》写的是某年“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的情景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联想。课文的题目很有意思。理解课题不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清课文思路,而且有助于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维准确性的训练。 1.“ 一场雪”是什么意思?“第一场雪”呢? 2.“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意思有什么不同? 3.根据课题,按你的想法应该怎么写? 然后要学生自学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并按顺序排列。 2.找出各时间中作者所叙述的内容,并按顺序  相似文献   

4.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 ,是作家峻青于 1962年写的一篇有关“雪”的散文。其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诗意浓郁、情景交融。教学这篇课文时 ,如何紧扣语言文字的训练 ,渗透美育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笔者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作法。一、初读全文、感知“整体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教师在开篇释题后 ,应及时设疑导读 ,通过读懂课文 ,让学生形成对“第一场雪”的整体印象 ,让学生感知“第一场雪”中的整体美———下雪前 ,天气骤然变冷 ;下雪中 ,雪花纷纷扬扬 ;下雪后 ,世界变得粉妆玉砌。学生通过初读全文 ,知道这是一篇结构完美的文章。有了整…  相似文献   

5.
《第一场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十一册)是作家峻青写的一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诗情浓郁、情景交融的美文。课文按雪前、雪中、雪后的时间顺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地描绘了胶东半岛下了一场瑞雪的过程和情景,以及对这场雪的议论.抒发了作者赞赏喜悦之情。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既有景美又有情美,更具艺术之美。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优美词句.披文入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这篇课文描述了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课文有条理地写了下雪前的天气变化,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象,说明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这场大雪的喜悦心  相似文献   

7.
(一)以读代讲多法品读师:喜欢雪吗?作家峻青也很喜欢雪,他用文字描述了1960年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看看这场雪有什么特点。(生读课文,然后争相说出这场雪“大”、“及时”、“美”的特点。)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而且有不同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体会最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读的时候,除了要读得流利外,还要一边读一边想像课文描述的画面。(先同桌互读,并交流想像的画面,然后指名读。)生1:(读)大雪整整下了一夜……师: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生1:这是粉妆玉砌的世界。师:“粉妆玉砌”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相似文献   

8.
师:在今天这个大热天儿里,我们学习一篇能让人体会到凉爽的课文,《第一场雪》。(板书:第一场雪)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生:课文为什么叫第一场雪?生:作者为什么联想到瑞雪兆丰年?生:什么叫瑞雪?生:既然冬天的夜晚格外寂静,为什么还要写些声音呢?〔学生把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是一次集中反馈,这样设计,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师: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这节课我就和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还要解决同学们…  相似文献   

9.
念玲 《陕西教育》2006,(6):39-39
一、导入 1962年冬天,正值我国自然灾害时期,作家峻青先生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一场及时的大雪,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一篇散文——《第一场雪》。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第一场雪》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第一场雪,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板题。  相似文献   

10.
检查预习,了解内容   师:通过预习《第一场雪》,你知道了什么 ?  生:我知道这是胶东半岛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师:还知道什么 ?  生:我知道“瑞雪兆丰年”有充分的科学根据。   生:我看出作者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写这篇文章的。   师:具体说说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  生: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写的。   师: (板书: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 )还知道什么 ?  生:雪后景色非常美丽。 (板书:雪美 )  生:我觉得这场雪下得很大。 (板书:雪大 )  生:我觉得作者很喜欢第一场雪。   生:我知道…  相似文献   

11.
在讲授《第一场雪》的课堂上一切都按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班同学也都被老作家峻青对第一场雪细腻优美的描写吸引住了。可是在最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总结概括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两位学生对我的总结提出了疑问。“老师,大家都知道下雪天是非常寒冷的,可课文中又为什么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呢?”“对!老师,既然前面课文讲了大雪可以帮助庄稼冻死害虫,那又怎么能说厚厚的大雪像棉被一样保护小麦过冬呢?这不是刚好前后自相矛盾吗?”对学生突如其来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在课前倒真是没有认真细致地考虑过。不过学生…  相似文献   

12.
《第一场雪》是一篇描写雪景的阅读课文。作家竣青抓住景物的特点 ,通过优美、细腻的描写 ,令人赏心悦目。教学时 ,可用抓住特点 ,引导读议的方法 ,组织全文的学习。一、初读感知 找出“特点”在借助工具书 ,扫清词语障碍的基础上 ,初读全文 ,思考 :读了这篇课文 ,你觉得第一场雪给你留下怎样一个印象 ?让学生边读课文边体会。然后 ,根据学生的议论情况 ,教师将大家共同的感受归纳成 :“快”、“大”、“美”、“好”。二、细读理解 分析“特点”要求学生圈圈点点 ,把课文中描写“快”、“大”、“美”、“好”的词语找出来。这是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13.
讲《第一场雪》时 ,凑巧赶上了我们这儿的一场大雪 ,我想将课文描写和实际观察相结合 ,使学生在观察中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记忆 ,便把学生带到室外利用天然挂图上了一堂文景交融的语文课。下面是我的教学流程 :生 :(一走出教室 ,一位学生禁不住赞叹到 )啊 !好大的雪啊 !师 :同学们 ,请放眼望望那山川、树木、房屋怎样 ?生 :那山川、树木、房屋都盖满了厚厚的雪。生 :不对 ,应是罩上了厚厚的雪。师 :(随机问道 )为什么是“罩上”而不能说是“盖上”呢 ?生 :“盖”是全都覆没的意思 ,(他指着近处一棵高大的槐树又说 )这么高大的树怎么也盖不住…  相似文献   

14.
《第一场雪》描述了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大雪 ,重点描写雪后的美丽景色及作者的联想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教学难点是透过雪景及联想 ,体会作者的喜悦和赞美之情。教学本文要紧扣语言文字训练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使学生较透彻地领会文章内容 ,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一、初读全文 ,感悟美景   “同学们 ,还记得今年冬天我们这儿的第一场雪是什么样的吗 ?说说看。” (学生自由发言。 )“作家峻青于 1962年写了一篇有关雪的散文《第一场雪》 (板书课题 )。他笔下的雪景又是什么样的 ?对这场雪作家怀有怎样的感情呢 ?”开篇揭…  相似文献   

15.
《第一场雪》描绘了胶东半岛入冬以来第一场雪的自然美,以及作者由这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的情感美,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理想教材。一、突出词语教学,图文结合,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 (一) 教学开始,我就让学生思考:下雪时的情景怎样?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1—5节。读完后我用投影仪放映出“瑞雪图”.让学生图文结合观察想象。  相似文献   

16.
一、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欣赏是初三语文教学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五册课文《沁园春·雪》是诗歌欣赏单元中的一篇重点篇目 ,学好这一课有利于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 ,对培养学生诗歌欣赏能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 教材简介 《沁园春·雪》写于 1936年 2月。在粉碎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后 ,毛泽东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进行东征。在陕北清涧县 ,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 ,心潮起伏 ,过后写了这首词…  相似文献   

17.
《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写的一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诗情浓郁、情景交融的美文。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优美词句,披文入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美的心灵。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欣  相似文献   

18.
《第一场雪》通过对雪景细腻生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壮丽而美妙的瑞雪图。阅读时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两个特点。一、虚实相间。下雪时,文章用“纷纷扬扬”描绘雪花降落时的纷繁、密集;用“大片大片”形容雪花之大;因为雪下得大而急,所以“地  相似文献   

19.
<正>【背景】《瑞雪图》是一篇传统课文,在老教材中也叫做《第一场雪》,现为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12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在整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使整堂课在学生的一次又一次的感情朗读中向前推进。下面来看几个教学片段:【片段一】师: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初步学习,这场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1:这场雪很美。生2:这场雪下了很久。生3:这场雪把世界都变白了。生4:这场雪下得很大,也很稳。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第九册31课《第一场雪》是一篇描写细腻、激情洋溢的记叙性散文。作家紧扣题目,依照时间顺序,对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充分展示了这场大雪的显著特征,并表达了他置身雪境、预见丰收的无比喜悦的心情。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展示雪的特征,努力传达出作者的美的情感。一、充分展示雪的特征。就笔者耳闻目睹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