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原道》篇中"文"之道的三层含义揭示了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和结构性。《人论》中"人是符号的动物"之思想诠释了民族文化符号多样性的事实。通过二者对"文化"阐述的比较发现,《原道》的"文"之道更能全面和深刻阐释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文化发展应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是教育。民族聚居区高校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文化取向上具备"二重性"的同时,相对于其他非民族聚居区民族院校,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具有其自身的作用,是民族文化在教育系统中的主传承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云南新平县戛洒镇土锅寨的土陶制品逐渐成为当地特色旅游商品,成为代表花腰傣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土陶文化"。其产品与工艺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造型与品种的多样化、采用混合原料等等。同时,土陶技艺的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依恋角度探索个体对包括本族在内的区内民族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有效途径。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苗族、瑶族高中生为被试,探讨个体对区内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依恋。实验1表明,在威胁情境下,阈下呈现本族文化符号提升对随机几何图形的喜爱度评分,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图片启动。实验2表明,在威胁情境下,阈下呈现本族、区内其他民族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文化符号提升对随机几何图形的喜爱度评分,本族、区内其他民族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启动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区外民族文化符号和中性图片启动,说明被试对区内民族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形成了依恋。在威胁情境下,本族、区内其他民族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给个体带来了安全感。民族互嵌地区少数民族高中生已将区内其他民族和中华民族视为内群体,对区内其他民族和中华民族形成了依恋。  相似文献   

5.
姓名是一个特定的符号,体现了各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及民族性格。景颇族的姓名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演变发展而约定俗成的。通过姓名可探究民族的历史、民族心理及性格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小说《古炉》从地域文化符号、组织文化符号、生活文化符号三个符号象征系统,通过对20世纪下半叶彻底改变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历史还原,向人们揭示出,这场运动就像点燃了熊熊不息的社会炉火,对中国人造成了乡土文化精神的寂灭,主要包括家园乡土文化、家族乡土文化和家庭乡土文化精神的寂灭。可以说,正是这场运动,使得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死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形成于民族的历史生存和长期实践探索,是民族文化共同体在历史实践中尽情营造、并在精心恪守中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作为民族心理、传统文化、思想情感和民族时代使命的综合体现,其形成和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当代中国探讨构筑民族精神的途径包括: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强化民族自觉意识和社会历史责任感,以创新民族文化;抓住民族精神构筑的特点,找准在和平、发展时代及社会转型背景下民族精神构筑的内在规律;着眼于社会和谐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新其文化实践形式和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是文化自信的实现基础。文化认同的主体是"人",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必然是"人"在文化交融的文化生态系统中,积极主动探寻和权衡价值差异并选择性投入精力、情感和时间,形成个体文化内在价值"自觉",从而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赓续民族文化符号,坚守民族身份,牢固民族凝聚力,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文化认同,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文本从文化系统演变的一维视角,探寻民族过程对地理区域文化系统特性演变的影响。当然,在民族过程中,既有主体性的创造,也有国家政治的统辖,民族过程毕竟既是一个政治的过程,也是一个地理区域文化系统演变过程。文本从文化系统论出发,论述了历史时期民族过程是文化接触、涵化、交融和地理上的移动过程,历史时期民族集团分布是地理区域文化系统特性形成的必要条件;历史时期民族过程中的生计方式选择影响地理区域生态格局演变;民族过程引导地理区域文化系统特性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结果。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文化多样性备受关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已经成为关注民族生存的研究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对近年来有关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危机、方式、机制、传承场,特别是学校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作为“穿行于异质文化之间”的作家阿来以藏族文化为载体,书写人类最本质、最普遍的指向人性的东西而获得了认可,东西方文化如同汉藏文化一样,本质上也是异质文化,阿来的“跨族别写作”与国家形象构建的立场、普遍的人性指向与国家形象的终极关怀等方面都是高度一致的。中国形象要根植于民族文化承载指向人类终极关怀的东西,构建一种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通的文化形象,在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和而不同的“和声”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符号化是当代都市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挪用和改造,是传统的"继承"也是传统的"发明"。通过民族文化的符号化,全球化时代的都市社会赋予自己特定的文化身份,并创造了诗意栖居的文化生态空间。壮锦是广西都市文化空间中最有代表性的生态符号之一,通过对壮锦符号的运用,本已丧失本土特色的都市社会凸显了其民族特色和生态韵味,从而弱化了现代化和全球化造成的无根感和断裂感。  相似文献   

13.
潘晓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2):180-181
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物质和精神发面的发展。广西壮族是以那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且其也影响着很多文化事项。拟从在稻作文化的影响下,从饮食(物质方面)和信仰方面(精神方面)的文化来窥视这些古老的壮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性,以期今人能从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实质上说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正是出于这一精神的要求,周作人对西方文化人类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中心构建了他独特的知识体系。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富于穿透力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到的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滋养,正是文化人类学使周作人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本位主义”,跟整个20世纪的“人”的觉醒与解放运动完成了精神呼应,它同时也垫高了周作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的观照视点,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从媒介批评的文本层面看,《印象丽江》表现出的是少数民族歌舞的原始仪式在文化娱乐时代的"狂欢"化倾向;从现象层面看,《印象丽江》表现出的是大众娱乐时代,作为大众消费文本的《印象丽江》所具有的接受特质;从文化层面看,《印象丽江》表现出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回归于本土的寻根意识。从三个层面来解读,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批评效果,从而客观对待民族文化在向大众娱乐文化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畲族民间艺术以口头、表演和图形的形式记印着本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充分反映了不同时代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及其审美意识.畲族民间艺术是畲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民歌、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承载并折射着畲族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兴未艾的今天,关注和研究畲族民间艺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口承语言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心理情感等在民俗中的反映,民俗的口头创作不仅是一个民族民俗文化的传说,也是人类有文字记载前,先民文化生活的总汇,维吾尔族口承语言民俗是维吾尔族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具体的表现。重视和研究维吾尔族口承语言民俗文化发展的特征,在了解维吾尔族过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等方面,不仅能为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理解、丰富人类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材料,而且也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佤族传统生态文化由于受其环境和宗教的影响,其生态保护观念与行为在许多层面透射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护,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有效地维持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共存。解析佤族传统文化,展示其中蕴含的丰富生态保护观念与行为,不仅可以保护传承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其研究也将有助于为当代民族地区的环境问题提供重要的智慧启迪与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9.
经堂教育产生于明清时期,是我国回族穆斯林接受教育的基本形式。近代以来,宁夏回族经堂教育由以往单一的宗教教育形式逐渐演变为回民小学、中阿学校、阿訇教义国文讲习所、伊斯兰教讲习所等多种形式,呈现出了种类繁多、办学方式多元,课程内容丰富、全面并与伊斯兰教积极互动的特点。近代社会思潮广泛传播的影响、回族的民族觉醒、崇尚求知的民族文化传统、上层人士的努力以及宁夏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等是造成近代宁夏回族经堂教育演变的社会、历史性原因。  相似文献   

20.
拉祜族民间诗歌记录了整个拉祜民族的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崇尚自然、张扬人性和追求“天人合一’’的旨趣三个方面。拉祜族民间诗歌为研究民族的历史、思想和文学文化提供了最好的范本,其独特的价值取向也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建构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