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考证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起源、历史变迁及生存历程。土著人起源于史前时代,由东南亚迁徙而来,漫长的岁月中没有固定的家园和住所,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经济活动,有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美妙的原始艺术。欧洲殖民地进入澳大利亚初期,曾对土著人实行野蛮屠杀。土著人的进化和他们同白人的同化与结合构成了现代文化与原始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合作。澳大利亚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土著居民发展的福利和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很多弱势群体在获取数字资源和掌握数字技术过程中,被排斥在数字环境之外,引发了数字时代的数字鸿沟问题。土著人作为澳大利亚的少数族裔群体,他们中大多数人在数字接入、可负担力和数字能力三个维度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澳大利亚以数字包容为理念,将提高土著人数字技能作为弥合其数字鸿沟的重要抓手,旨在解决因数字鸿沟导致的土著人教育不公平、数字经济参与深度不够、被数字排斥等现实问题。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澳大利亚构建了连贯土著人生命周期的数字技能教育体系,即注重学校课程教育,提高土著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发挥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土著数字技术技能人才;以社区为主导,为土著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性数字技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加拿大土著人传统教育形式日益被现代化、正规化的教育所取代,土著人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如何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强势影响下,一方面保留和继承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智慧和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尽快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掌握各种现代化手段以融入主流社会生活得更好。为了进行土著教育改革,加拿大政府和土著人本身都进行了尝试和努力,共同探索适合土著人特点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以满足土著人掌控自己命运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殖民者以文明和进步的名义,为他们强占澳大利亚提供正当理由。在殖民主义文化霸权统治下,已有200多年的土著文化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和同化,土著居民的民族意识逐渐淡化。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的土著作家萨利·摩根在《我的位置》中揭露了帝国主义的虚假性,以及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悲惨历史。土著人在长期沉默之后民族意识觉醒,开启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的文化反映了多种因素的相互融合。土著人的文化传统、不列颠的殖民历史、来自世界各地移民的价值观、这个民主国家多国际影响所致的开放政策,以及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竞争和发表不同看法,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是南半球最大的国家,素以景色优美而闻名于世。它历史很短,但若追究澳大利亚的早期历史,那么可以说, 5万年前,澳大利亚就已经存在了。土著人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他们属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点,分散在整个澳大利亚,在欧洲人占领澳大利亚之前,共有600多个部落,人数达75万之多。土著文化也可以追溯到5万年前。土著人在荒芜的沙漠中存活下来,并且掌握了种植以及利用该国动物和水资源的知识。人们一般都认为,5万年前从印度尼西亚移民过来的澳大利亚土著人就已经生活在这片大陆上了。澳大利亚已知的最古老的骨架,在位于其西南处的新南威尔士的芒戈湖被发现,最终被确认为3 万8千年,同时还发现该骸骨上有赭石痕迹。这被称为是有史以来已发现的使用赭石中最古老的一种。悉尼歌剧院举世闻名,可是对澳大利亚独特的土著文化人们的认识则不多。在 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高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共有140个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因而其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澳大利亚吸纳世界上众多民族文化,融入他们的教育体系,使他们的教育广泛地体现了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多样化,目前,澳大利亚各州、地政府正在努力推行多种语言教学的综合政策及实施计划,广泛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小学普遍开设劳动技术课,取得了很大成绩。学习它们的劳动技术教育经验,对我国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无借鉴意义。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澳大利亚的劳动技术教育作一些探讨。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历程在1788年西方白人到来之前,澳大利亚生活着土著人。当时的土著人仍过着原始生活,实施着独特的原始教育。在这种教育中,掌握劳动技能是每位公民的必修课,男女都要掌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政策始于戈夫·威特拉姆时期,至鲍勃·霍克时期已基本成型。霍克政府在继承前两届政府政治遗产的基础上,将多元文化社会的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这一时期,旨在推进多元文化建设的管理、服务或咨询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使得多元文化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有了一个制度上的保障;《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国家议程》的出台,将多元文化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倡导与土著人的讲和政策则从一个方面诠释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与美国相似,也是移民国家。除了土著人之外,澳大利亚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地。具体请看徐文文老师的讲解。  相似文献   

11.
美国、英国和印度是世界上较有影响的三个多民族国家,比较它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可以发现以下规律:经费投入是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的应有之义;一国的少数民族来源会影响政策的理念;义务教育的普及情况会影响政策的侧重点;政策监管水平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叶之后,加拿大和台湾地区开始实施多元文化政策,高校招生民族倾斜政策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它的制定与实施增加了加拿大和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在和谐视域下对加拿大和台湾地区高校招生领域基于民族而制定的倾斜政策进行探讨与研究,可以为中国大陆高考民族倾斜政策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重点大学拥有国家的主流文化意识和政治价值走向,且具有一流的学术水平和强大的师资队伍。因此,重点大学高考招生向边疆民族地区倾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政治战略意义,应引起我国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优待政策及其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向歧视在现阶段不违背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按照德沃金的平等原则、波斯纳的信息经济学分析进路,反向歧视具有合理性。反向歧视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优待政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我国,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各类优待政策不违背我国宪法的平等原则,同时,按照德沃金的平等原则、波斯纳的信息经济学分析进路和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我国对少数民族教育的优待政策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教育机会均等是社会公平最重要的指标。教育机会不均主要是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造成的,所以加大中央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适当采取教育特别扶持政策等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和体现教育公平的唯一可行途径。建议中央政府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更加倾斜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谐社会的教育公平理念,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经历了以下六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阶段,"文革"时期的受挫阶段,历史转折时期的恢复阶段,全面改革时期的发展阶段,当前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的振兴阶段.追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60年历史,从少数民族升学照顾政策到双语教学,从优惠政策的制定到特殊政策的实施,都凸显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肯定性行动”计划是美国政府为了消除少数民族和妇女等弱势群体在就业和教育领域受歧视的现象,改善少数民族和妇女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总称。实施40多年来,对美国社会尤其是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分析其在美国高等教育内的措施、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对于我国制定教育公平方面的政策具有启发意义。因此,从分析我国高考招生制度存在问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边疆地区的职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但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职业教育相对滞后。对边疆少数民族妇女进行职业教育是实现边疆精准脱贫和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目前,边疆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存在内容缺乏创新、形式单一、教育范围狭窄的问题。在对大量文献收集及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层面给予边疆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方面的扶持和优惠,使得边疆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内容具有创新性、形式更加丰富、受教育对象更多,从而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妇女各方面的可行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水平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族预科教育简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预科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创办和发展,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民族优惠政策和印度高等教育招生预留政策,体现了两国政府在追求高等教育民族公平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本文分析了两者所基于的不同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论述和比较了它们的发展演变、主要特征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着重指出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民族优惠政策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促进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地区平衡,而印度高等教育招生预留政策面临的核心问题则是处理好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