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一书从灾害应对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政府在应对灾害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全书揭示了灾害应对影响政府治理方式的内在逻辑,系统考察了中国灾害应对的历史,深刻阐释了灾害应对对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的影响,包括对政府政策、政府管理体制、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影响。全书内容新颖、资料翔实、逻辑性强,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人类发展的脚步,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也日益残酷和迅急,特别是21世纪初,各种灾害发生之频繁、危害之大、影响之深远、涉及面之广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各种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78年美国国会一份报告中写道:灾害不仅造成数以万计的人员死亡以及数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它可以使政府丧失政治、经济、军事能力,使社会陷入一片混乱的无政府状态。我国面积辽阔,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破坏程度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越来越大。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也指出未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为应对呈增加趋势的自然灾害,我国政府在长期的灾害斗争中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应对体系,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着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诸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我国的灾害应对体系也必然存在不足,特别是从经济角度来看,需要在防灾、抗灾、救灾三个层面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朱倩  周健 《华章》2009,(17)
灾害是人类的发展过程的一个特殊的客观现象,它既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造成了伤害,也给人发展的动力,本文在分析灾害的概念与本质特征基础上,探讨灾害对人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灾害损失位居世界第三。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特殊的身份,他们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因此积极培养和提升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尤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培养和提升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抓好宣传教育是前提,做好应灾演练是关键,建好专业队伍是保证。  相似文献   

6.
尹建美 《化学教学》2005,(10):45-46
提出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育理念,强化《科学》中的灾难灾害与应对教育,使学生能形成对灾害灾难的正确认识、了解各种灾难灾害的应急策略,在灾难灾害面前能理智面对。  相似文献   

7.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的各种活动所引发的事故灾害.一方面指纯人为灾害如火灾及爆炸、交通事故、企业工伤事故、城市生命线系统事故、卫生类灾害、环境公害、高技术事故等;另一方面也包括人为型自然灾害如水库地震、大量抽取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或地陷、森林人为火灾等.对于科学带来的黑色文明,哲学大师尼采指出:“……地球有一张皮,这张皮有一些疾病.例如,其中一种疾病就叫作人”.现在看来这种疾病更多以负效应、负发展反映出来即人口爆炸的“人灾”;资源成倍损耗的“缺灾”;水陆全面污染的公害;现代技术发展与人性倒退,致使技术与人类命运成为必须研讨的专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每次灾害的袭击都会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提高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医疗救援实施,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而灾害护理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公众的认可。针对灾害发生时可能引起的护理相关问题,对护士针对性地开展灾前、灾时、灾后灾害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在社会各阶层教育体系中推广灾害护理学教育,加强护士及公众对灾害护理自救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使灾害护理教育逐渐得到普及,尽量减少由于灾害对所在地区人群身心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给了我们惨痛的生命教训。然而,震后学校教育对灾害的应对仍停留于教育的工具层面,其症结和根源主要在于对教育本质理解的偏差、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和社会考评体制的局限。应积极推进应对灾害的生命教育:回到生命之中,引导学生理解死亡,珍惜生命;探寻生命之源,引导学生感恩自然,和谐共生;遵循生命之道,引导学生回报大爱,提升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0.
灾害伦理文化建设必须从继承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丰富的灾害伦理文化内容,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构建适合本土的防灾减灾伦理文化,最终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灾害伦理文化.目前针对人为性自然灾害的伦理文化研究还是局限在西方的生态伦理文化的背景下,表现为对于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都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把握,是在西方的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提出的.而就中国来说,现代中国的发展,正在逐步反思中国自身传统的伦理文化,正走着继承与扬弃、借鉴与反思的构建现代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伦理文化的道路,这是我们反思传统灾害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灾害伦理文化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1.
当前媒介中存在不少报道灾难事件不人性的做法,是记者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冲突的反映,社会和记者对于角色定位的不同把握和理解,使得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偏差和道德缺失。灾难事件报道中记者道德缺失,既是媒介"大环境"的产物,也是记者自身"小环境"的缺漏。完善道德缺失,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少数国家之一,具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分布广、地域差异明显等特征.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损失巨大,造成了人员的身心创伤,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破坏了自然资源与环境.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提高防灾减灾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借鉴国外先进的防灾减灾教育经验,从政府重视开始,推动防灾减灾教育普及化、经常化和法制化;从基础教育着手,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公众的防灾减灾宣传;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员的培训,为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清初由于连年战争,各地防灾抗灾的能力明显减弱。康熙帝作为我国古代较有作为的君王之一,轸念民艰,体恤民生,采用了“积谷备荒、藏富于民”的积极防灾理念,并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透视康熙帝的防灾思想,以史为鉴,对当今我国的防灾救灾活动或可成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危机管理体系,在抗击2008年年初的雪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的危机管理还面临许多挑战:公共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信息联动机制不够完善;公民危机教育欠缺;非政府组织参与不足。应对这些危机管理挑战可采取以下对策:树立危机管理新理念;完善信息联动机制;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扶持非政府组织发展;组建常设的综合性危机管理协调机构等。  相似文献   

15.
学科专业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集中反映高等学校对社会经济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也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尺度。防灾科技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和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科建设的普遍性规律,不断提升学院内涵建设水平,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为防灾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是灾害多发的地带,北疆地区的灾害史研究需要进行研究模型的建构。本地区应该建立灾害史数据模型和历史模型,以期深入认识和了解灾害情况,进而对灾害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把本地区灾害历史信息化、系统化、科学化。指导今天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7.
云南雷电灾害的现状及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介绍雷电的产生及雷击的种类。然后对云南省2007和2008年的雷电事故进行分析,得出直接雷击灾害的类型,云南省民众的防雷意识还需增强。  相似文献   

18.
按照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日本NHK(Nippon Hoso Kyokai)即日本广播协会,不仅是日本全国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台,还是指定的国家公共新闻机构。NHK不仅与日本气象厅的灾害监测网连成一体,而且还有自身独立的灾害信息采集系统,能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公众播报各种灾害信息。日本"3.11"复合巨灾中,日本应急决策管理及主要应急力量间协调有效,公众虽有"核灾"恐慌,但社会群体秩序井然,表现出特有的巨灾前"临危不乱"的综合素质,所有这些均得益于日本NHK灾难传播的科学、合理、及时,都受益于NHK长此以往的安全预防文化的媒体教育。本文特别研究了NHK灾难传播管理对中国传媒界的启示,以及深入开展我国公众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物质财产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创伤,致使众多学校遭到严重破坏,灾后学校重建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从灾后学校重建的内涵与相关法律依据出发,借鉴国内外不同地区的灾后学校重建先进经验,可以促进对我国灾后学校重建现存问题的深入理解。根据问题症结,遵循灾后学校重建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原则与方法,从动力机制、目标机制、约束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建立灾后基础教育学校资源配置长效机制,可以有效提升灾后学校恢复重建的效率,并促进灾后学校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发生于中国1958年—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不仅给当时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场巨大灾难,也给之后的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当时的国际背景、反右派斗争、毛泽东的使命感及忧患意识,以及缺乏有效监督的体制缺陷四个方面,论述了大跃进发生的原因,希望我们能引以为戒,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快地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