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车行陌上,春光袅袅。突然,你注意到,农民在田间不是在插秧,而是在抛秧!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得更多。年年复年年,人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农民种杂交水稻很普遍。但是,杂交水稻不能留种,所需种子,必须年年重新培育。要讲清杂交水稻不能留种的问题,必须要了解杂交种子的培育过程。在水稻插秧季节,有的田块,插一行秧苗后,隔6行左右距离再插一行,这个留着的空间,大约过20天再用秧苗补满。到了水稻抽穗扬花时,先插的  相似文献   

3.
我家有好几亩承包田,每到农忙季节,爸爸妈妈总要忙上好一阵子。特别是夏天,太阳火辣辣的,田里的水滚烫,爸爸妈妈满头大汗,还要一株株地插秧,多辛苦哇!我想我将来一定要培养一种多年生“水稻树”,就像果树一样,不用一年年重复种,只要按时把树上的稻穗采摘下来就行了。当然啦,这种水稻树还应该耐寒,在冬天也能长出稻穗来,这样,水稻亩产就能比现在翻上好几番。还有,我们现在读书多辛苦哇,每天要按时到校,一整天都按“课程表”一节节地上,一点儿自由都没有。我常常想,将来的学校一定不能像现在这样。将来的学校,有一半同学是在家里的网上学习。…  相似文献   

4.
《科学课》1997,(2)
中国农业试验场研究出“水稻大量直播再生纸纸卷”。这是一种只需将种籽固定在筒状的再生纸上,把纸卷铺满整块水田,无需费力育苗、插秧和锄草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稻栽培法。这种方法也被称作“地毯式种稻”,通过这种方法种植的水稻其收成与普通试验田的移植栽培相差无几。可指望它适用于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机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写过许多传诵不朽的名著,可是,还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文学巨匠,还是一位热心儿童教育的“教育家”呢。一八五六年年底,托尔斯泰从军队退役后,回到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在家乡,他与农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农民的贫困与无知,对正在人生道路上徘徊、思考的青年托尔斯泰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从内心感到要改变农村面貌,非得从教育入手不可。于是,在一种强烈的愿望驱  相似文献   

6.
张玉甫 《教师》2013,(19):50-51
以前农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总以为秧苗插得越密,就会收获越多,但最后事与愿违。现在的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他们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却还带来了粮食的丰收。初看起来十分奇怪:"勤劳"没有得到相应报偿,"悠闲"反而享受着丰收的果实。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倾注了农民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反之,小块状抛秧却不仅为秧苗分蘖增产提供了充足空间,还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以插秧来类比语文教学,过去大部分老师做着类似插秧密植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教育2005·3郭思乐教授在其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中讲了一个抛秧的故事。过去,农民从育秧田里把秧苗拔起,把秧苗一小撮一小撮地插得密密的,以为会增产。后来,农民改在育秧盘里培育块状秧苗,把插秧改为抛秧,这样,既减轻了劳作之苦,又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原因分析:在拔秧和密植插秧中,固然灌注了丰收的愿望,却损伤了秧苗的根系,违背了秧苗自然生长的规律;反之,小块状抛秧顺应了它的自然生长,为根系的分蘖提供了机会,自然就会增产。世间万物生灵讲求一种自然生态,知识的教与学也如此。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是不能接受外来的规范、规则,而是…  相似文献   

8.
妈妈的手     
我的妈妈是一个农民,她的手非常勤快,从我记事的时候,就没有看见这双手闲过。我家后院有一块菜地。一有空,妈妈就扛着锄头、拿着铁锹,在地里挖土、除草。她种的莱一年四季全家人都吃不完,有时还拿到街上去卖。妈妈是插秧能手。插秧时,只见秧苗在她的手上快速地翻动,却看不见她的手。一眨眼的工夫,一行行整齐的秧苗就出现在她面前。街坊邻居都说,妈妈的手插秧比插秧机还要快。  相似文献   

9.
李怀庵 《广西教育》2007,(9A):46-46
一堂《插秧》(北师大版教材语文第二册)公开教学课正在有序地进行着,我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体会农民插秧时的心情。许多同学的发言都与我的教学设计不谋而合——农民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插秧,心里感到高兴、快乐。我对同学们的回答很满意。当我正要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个学生执着地高举小手要求发言,我给了他发言的机会。这位同学激动地说:“老师,我不同意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认为农民插秧时感觉很苦很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一、谈话激趣,自然入题 师:上册我们学习了《小母鸡种稻子》,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 生:小母鸡经过劳动得来的。 师:对,那么种稻子首先要干什么呢? 生:插秧。 师:你知道在什么季节插秧吗?  相似文献   

11.
赖汉卿,台湾嘉义人.1934年出生.赖汉卿出生于嘉义县水上乡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从童年起,他就帮助父亲做些庄稼农活,如插秧、除草、放牛、喂猪、打谷等,他都能很好地按照父亲的嘱咐去完成任务.当时,台湾正处于日寇统治下,人民生活困苦,尤以农民为甚,一般农民是不可能把孩子送进学校念书的,因为不能承受经济上沉重的负担.他们总是把幼小的男孩带到田间去劳动,以增加一点收入,好养家糊口.可赖汉卿的父亲胸怀远见,他节衣缩食,克服种种困难,把爱子送进乡间小学读书.而年方7岁的小汉卿非常懂事,他理解慈父的苦心,为了保证学校的学习,又不耽误田间…  相似文献   

12.
种出好玉米     
有一位农民总能种出最好的玉米。每年,他的玉米都参加本州的博览会,并摘得最高荣誉。一年,有位报社记者采访了他,得知了关于他如何种玉米的一件饶有趣味的事。记者发现这位农民把他的玉米种子与邻居们分享。“你的邻居每年都把自己的玉米拿来参赛,和你竞争,你怎么舍得把最好的种子分给他们呢?”记者问。农民答道:“难道你不知道吗?风会把成熟玉米的花粉吹起,从一片地卷到另一片地。如果邻居种出的玉米不够好,杂交授粉会逐渐降低我的玉米质量。如果我要种出好玉米,就必须帮助我的邻居种出好玉米。”我们每个人应该从中获得启发:如果想种出好…  相似文献   

13.
<正> 1983年以来,我们山河乡政府提出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四个骨干项目的生产,即水稻、黑豆果、平贝和黄牛生产。乡文化技术学校,按乡党委、乡政府的要求,结合这四个生产项目,狠抓了农民技术教育。三年多来共办专项培训班四十余次,参加人数一千四百余人次,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骨干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通过技术教育,发展了我乡的水稻生产。1982年以前,山河乡只有十几户种水稻,总面积不过五十亩,而这十几户也都是试验性的种植,从1983年起,我们开始推广水稻种植技术,文化技术学校办了水稻种植  相似文献   

14.
庄稼长势不好,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农民知道: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地的农民.  相似文献   

15.
言宏 《教育》2011,(4):47-48
插秧季节,别的农民耕田插秧,他却放干自己最好的水田,踩泥打砖修建学校。为了能让大山的孩子上学,改变命运,他把自己三个儿子赶到广州去打工,赚钱筹建学校。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棵树     
<正>我是一棵树,一棵松树。当我还是粒小种子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农民把我买了回去,他把我种在他们家的后院。他没有规律地给我浇水,而且,每次浇的多少也不一样。我知道,他是为了让我学会自己在土里寻找水源,让我的根牢牢地抓住泥土。我庆幸自己有一个这么好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工人革新家     
张贞泉同志是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厂合成气车间钳工班班长,1959年参加工作。入厂之初,只有小学文化的张贞泉,连螺丝是怎么制造出来的都不知道。他悟出一个道理:当农民不懂庄稼种不好地,当工人不懂技术干不好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把技术学到手。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我有机会观摩了某小学四年级的一堂图画课。教材是“插秧”。教者预先在小黑板上画幅插秧的图。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讲解(说明课业),而后叫学生临摹。关于这种教材的选择以及临摹的方法是否恰当的问题,这里不打算作详细讨论,现在单就在说明课业中进行“思想教育”的一段来分析一下。因为这种贯彻“思想教育”的方法,在目前还是比较普遍的。教者一开头就联系到“思想教育”。问:“我们为什么要插秧呢?”未等同学们回答,教者就进行了一篇关于插秧好处的解释。如秧可以长成稻,稻可以做成米,这是人们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粮食。接着又问:“秧是什么人栽种的呢?——是我们农民兄弟栽种的,他们起五更,睡半  相似文献   

19.
经过 3年使用, 1999年被农民认可的绥化市沃必达农业科技开发实验厂生产的沃必达 DSK水稻壮秧肥,在水稻育苗过程中一炮打响。   绥化市沃必达农业技术开发试验厂,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把眼光盯在新科技、新产品、高质量上。他们深入农村调查了解到,水稻在育苗这一重要环节中,经常出现难以防治的苗期立枯病,致使大面积水稻秧苗在二叶一心期枯死,稻农损失较大。根据这一实际,这个实验厂领导和科技人员从水稻下种到移栽前跟踪取样进行病理分析,终于弄清立枯病发病原因,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研制成功能预防水稻苗期立枯病的…  相似文献   

20.
小区院子里长着一片繁茂的栀子花丛,开在插秧的季节。人们喜欢把花戴在胸前,弯腰插秧的时候,花的香气飘进鼻子,浑身就充满了使不完的劲儿。桂芬很爱栀子花。她负责的是小区72-78六栋楼的清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