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常听到有人说:“编辑不是学者,学者不当编辑”。我不知道说这话有什么根据,但它确实影响很大。根据我对编辑和学者的了解,感到这话是没有道理的.相反地,我认为,尽管不一定每一个编辑都已经是学者,但编辑必须是学者;尽管不一定每一个学者都要去当编辑,但学者应当懂得编辑。说“编辑不是学者”,无非是说编辑工作没有什么学问,会编辑也不算有学问;编辑工作不需要学问,做编辑工作的人不必是学者。可能是考虑到做编辑工作的有若干万人不便树“敌”过多,也可能是考虑到有些事还离不开编辑不好得罪,因而公开地、明确地说“编辑不…  相似文献   

2.
写作要出新,关键在于作者培养多向思维及对其适度施控的能力。多向思维可以广泛运用于写作的诸多环节之中。比如,多向立意、多向取材、多向构思等。培养多向思维能力,一方面,要有胆有识,这是思维发散与创新的基础与前提。作者要“树胆”,敢想敢写,树立自信心,不迷信权威和定论;同时,还要善于“炼识”,通过博学、启才、增力等方法锤炼识见。另一方面,作者还要培养对多向思维的质与量进行控制的能力,使写作的出新准确适度,做到有“理”有“节”。首先要使思维的多向发散收敛于一个明确的目标上,保证思维出新的质的深刻性与准确性。其次,注意多向思维的量的适度性,防止“过”,防止“不及”和“偏离”,从而为写作确定准确新颖的目标和最优组合方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讨论的编辑是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主体即以编辑为职业的编辑工作者。近年来,对编辑主体的思维、素养、创造性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而研究更多的则集中在编辑是否应和能工能成为学者的问题上。多数人提出“编辑学者化”、“学者型编辑”的口号和目标;与此相反,也有人反对编辑成为学者,提出“编辑编辑化”、笔者赞同编辑同时应是学者,并想对此做些补充说明,探讨编辑作为学者的类型特征。一、编辑与学者的两位一体编辑与学者是两种不同的身份.在实际意义上两者不存在对立的问题。编辑是一种职业,如同教师是一种职业一样。而学者…  相似文献   

4.
编辑主体的价值决策矛盾与自我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主体价值决策目标的确立是其改造现有文稿的动力,但文稿质量、人情因素、编辑主体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等方面又常致使其动力系统受阻,处于价值决策的矛盾状态,难于实现决策目标。在这一心理过程和思维活动,关键在于编辑主体摆正其社会地位,强化自我角色,优化思维方式、追求创新之境,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达到价值决策思维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思维是人脑的重要功能,恩格斯曾把人类的思维称誉为“世界最美丽的花朵”。纵观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作为人类文化传播者的编辑,其思维活动除了遵循一般的思维规律外,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创造性思维。一、妇四创迫性思维的实质编辑工作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编辑工作是多维的、立体的。形象点说,编辑始终在主持一个永不闭幕的广聚博汇的高层学术会议,水平攸关,非同一般。如果编辑的思维是一种单维性的,这无异于作茧自纪。在某种意义上,思维定势是创造思维的侄核和天…  相似文献   

6.
所谓学术编辑活性思维结构即指学术编辑临相时其思维处于一种辩证的、开放的、激活有序的状态。随着现代各门学科突飞猛进地发展,各种学术观点复杂纷呈,学术编辑只有具备一种活性思维结构,才习能自由应接和准确处理各种学术信息,以达到优化输出,造益社会的目的。所以,如何使学术编辑的思维结构处于活性状态,探讨其生成条件显然十分重要。一、客观条件学术编辑活性思维结构生成的客观环境一是指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二是指故鼎丰富的信息交流。自由是创造的前提,正如作者大胆的设计、新颖的观点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对编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中,胡风为编辑甘做“泥土”的奉献精神奠定了超乎单纯自我牺牲的更为坚实的心理基础。这些使得他的编辑活动取得了极大成功。胡风的成功经验表明:编辑人不能仅仅满足于为他人作嫁衣,在具有甘做“泥土”的奉献精神同时,更要有“组织者,领导者”的气魄、抱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性,在编辑工作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编辑心理学认为,编辑活动是社会职业中“高级创造性”劳动。报刊编辑在完成组稿、审稿、编稿的任务中,编辑的整个心理过程始终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为了使文稿尽善尽美,他们冥思苦索,精益求精,心理活动达到最高水平。一、编辑的思维过程编辑对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内容的文稿进行识别、分析、归纳、整理、修改、加工的过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作者的每篇稿件都要经过编辑的周密思考过程之后才能进入出版物,所以,稿件对作者本人而言是成品,但对编辑来说,它们仍然有待于加工。编辑的加工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编辑只有通过分析、综合,才能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审稿工作中,思维的习惯力量会造成一种思维定势,使编辑人员不自觉地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思维中,导致其做出蹈故袭常的筛选,剥夺了一些极富新意的好稿子的发表权。本把编辑学和模糊美学结合起来,既在两门学科的边缘上对编辑审稿工作进行探究,提倡“模糊审稿”,即不以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进行判断,而是以亦此亦彼的多值逻辑判断作为主要的筛选根据,改封闭的单维思维为开放的多维思维。并具体介绍了模糊审稿的几个操作层次。  相似文献   

10.
图书出版对文化积累与发展的贡献首先取决于图书编辑的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而二者深受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的深刻影响和制约,“非常非断”思维模式便持久而深刻地渗透到中国编辑选题的择别意识和实践操作行为之中。从中国文化中抽化出“非常非断”思维模式,进而研究这种思维模式时现代图书选题的渗透、影响和启示,不仅能够对当前编辑的图书选题具有操作上的指导意义,而且能从文化学与编辑学关系的深入探讨角度出发,使编辑学的学理研究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编辑思维方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维是时代的花朵,新的思维方式则是历史前进的先驱。思维方式达到什么水平,编辑意识也就相应地达到什么水平。在新世纪到来之际,编辑首先要抛弃落后陈旧的思维方式,驾驭时代先进的创新思维、超前思维、开放思维和系统思想等等,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去编织绚丽多彩的历史花环。  相似文献   

12.
论编辑评估     
编辑工作是平凡而高尚的工作,终日默默无闻地“为他人作嫁衣裳”,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编辑把自己的心血渗透到别人的成果里,帮助作者成名成家。因此,有人把编辑比作钢筋混凝土梁中的钢筋,只受力,不露面。有人歌颂编辑“象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是受人尊敬的“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13.
编辑主体的价值决策矛盾与自我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主体价值决策目标的确立是其改造现有文稿的动力 ,但文稿质量、人情因素、编辑主体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等方面又常致使其动力系统受阻 ,处于价值决策的矛盾状态 ,难于实现决策目标。在这一心理过程和思维活动中 ,关键在于编辑主体摆正其社会地位、强化自我角色、优化思维方式、追求创新之境 ,不断进行自我调适 ,达到价值决策思维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编辑学者化是提高编辑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重要途经。编辑的社会价值,就是编辑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只有学者型的编辑,才能在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即社会生产价值的同时,提高学报的社会价值,以满足社会科学进步的需要。编辑的自我价值,就是编辑对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提倡编辑走学者化的道路,有助于编辑自身的素质提高和创造精神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编辑与作者之间有“异”有“同”,其“异”是绝对的,“同”是相对的。不认识二者之间的“异”与“同”,就不能真正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同”虽然是相对的,但它是编辑和作者二者之间的最佳境界。没有二者之间的“同”,编辑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就难以妥善地解决。在实际工作中以“同”为前提与以“异”为前提有很大的不同。要使编辑与作者二者之间从“异”到“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防止单一化的倾向。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求“同”的途径和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应作全方位的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奏效。  相似文献   

16.
编辑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缔构者,编辑的人格修养对文化大厦的建构至关重要。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只有具备了自觉的奉献精神,丰厚的文化积淀,明确的社会行为准则和高度的亲和能力,才能真正熔铸起编辑的理想人格之鼎。  相似文献   

17.
论学术编辑的创新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术编辑的创新意识是编辑主体完成编辑工作所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特征。它与编辑的选题策划、文稿选择、组编文稿等编辑活动密切相关,并渗透和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学术编辑创新意识的养成,需要编辑主体对专业的深入研究及前沿性把握;博学多识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智能素质;注重社会实践和编辑实践,增强实践理性和编辑技能。  相似文献   

18.
文章深刻地论述了学术理论编辑在精神产品生产中思维方式的特点。指出他们具有开拓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敏锐性思维、辐射性思维、预测性思维、定量性思维和连锁性思维等特点。揭示这些特点,对于编辑素养的提高有启迪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报编辑的自我和谐是编辑的自然性、社会性、自我性的有机整合,是编辑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构建。编辑要做到自我和谐,以下几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加强自身的业务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工作能力;二是讲究学养,提高创新能力;三是讲究涵养,处理好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编辑工作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仍有些人认为编辑工作只是“为他人作嫁衣”、吃力不讨好,因而对这一行业不太感兴趣。可是,著名作家蒋子龙却认为:作家是水泥柱,而编辑就是柱中的钢筋,光使劲不露面。这就充分肯定了编辑工作的中坚作用。也正是由于大多数编辑同志认识到了编辑工作的这一重要性,因而均能勤勤恳恳地充当“水泥柱”中的“钢筋”,孜孜不倦地审处稿件,甘做“人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