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身份证系列评论"是作者关于身份证的系列评论文章。回顾这组评论的写作,作者认为"于无新处出新闻",具体表现在:多思出新闻,心里有百姓就有新闻,长期积累出新闻,与时俱进出新闻。  相似文献   

2.
汪伟 《新闻世界》2014,(7):39-40
时政新闻民生化是城市电视台新闻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时政新闻民生化会使时政新闻的新闻本体得到很好体现,新闻价值得到较好的实现和彰显,同时,也会有效提升城市台时政新闻的"喉舌"功能。要真正做到时政新闻民生化就必须切实转变报道理念及模式,学会用百姓语言说百姓故事,在采制新闻时做到接地气深挖掘,并注意"点亮"新闻标题和导语。  相似文献   

3.
社区、企业和农村作为最典型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单位,是记者"走转改"活动的前沿阵地,是新闻的源头活水。记者走进社区、企业、农村,了解和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是改进和创新媒体服务基层的重要途径和形式。荆门广播电视台在"走转改"新闻实践中积极探索将新闻采访和基层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径,开展进人百家社区、深入百家企业、融入百家农户,拓展记者服务受众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凸显"走转改"活动的实践魅力。一、进入百家社区,实施"挂牌服务",以采写实践拓展基层服务的深度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
江坪 《新闻实践》2011,(2):52-52
红网:《百姓呼声》 对于民生的问题报道,省级新闻网站都十分重视,几乎都设有专栏,名称也很实在,"民生帮帮帮"、"民生热线"、"焦点民声"、"网上民声"、"民声通道",等等,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心系民众、服务民众的舆论氛围。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名专栏——红网的《百姓呼声》,是其中一个典型。《百姓呼声》中有八个栏目:"投诉举报"、  相似文献   

5.
义乌商报社持续七年开办"商报讲坛",资深报人、新闻专家、社会专业人士在讲坛聊"新闻经",有效提升了采编人员的新闻业务素养,形成浓郁的报业文化氛围。同时,还提高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助推媒体自我"蝶变",使报社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不断推陈出新,在变革中提升办报质量。  相似文献   

6.
"视觉新闻"这一专栏充分体现了《楚天都市报》在新闻选择上以及版面设置上的"市民性",同时该栏目注重报道的平衡性,善于利用现场图片让新闻增值。  相似文献   

7.
丁晓旭  刘慧 《今传媒》2013,(2):142-143
戏仿新闻是将"戏仿"引入到新闻实践之中,对传统新闻进行"恶搞式"的摹仿,特别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与舆论焦点。戏仿新闻最为直接的两个特点是"假"和娱乐性。"假"是建立在一定事实依据之上,并非凭空杜撰,"假"只是呈现给受众的表象,传达的是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及其根源;同样,戏仿新闻以一种娱乐化、戏谑调侃的方式"说新闻",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暗含对社会严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媒体上出现一批着眼于过去事实的独立文本,学者杨琴由此提出"史态类新闻"的概念。本文在杨琴的研究基础上,对历史新闻、档案新闻等一系列现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试图探讨"史态类新闻"命名的用意,并从概念界定和文本写作上验证"史态类新闻不是新闻",以及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寻找国内媒体比国外媒体更偏爱"史态类新闻"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史带论,展示了粤语新闻传播的全球化发展历程,提出"研究粤语新闻需要国际观",并在粤语新闻的发源地看到了如今粤语新闻发展的最佳状态。对"粤语新闻"这一历史产物做客观、深入的剖析,是粤语新闻传播研究的基础性文献。  相似文献   

10.
由于舆论环境的差异,港台传媒现象一直是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一个特有对象。2009年底,由台湾"壹传媒"推出的"动新闻"在新闻伦理方面受到了业界、学界的广泛谴责,并直接受到当地政府的法律制裁。本文从"动新闻"事件入手,对"动新闻"的概念进行理论界定;从《苹果日报》的经营理念、发展脉络探寻"动新闻"的成因;对比煽情主义时期的"黄色新闻",综合媒介权利和受众权利两个方面探讨"动新闻"的本质。以媒介融合为背景,对近十年来国内的媒介融合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动新闻"的形式在技术融合层面可以借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你幸福吗?""我姓曾。"这段神奇对话出现在国庆前夕央视播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中,本是牛唇不对马嘴的回答,却被网友们封为"2012年又一神一样回复",同时网友们吐槽,指责提问记者水平太低。自然也就影响了这档节目的公信力,如果继续上纲上线,那就挨上新闻"祸福论"的板子了。  相似文献   

12.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写作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在细微之处打动读者,彰显人文关怀的力量。本文论述了如何抓住新闻的细节以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蒋京兰 《新闻世界》2010,(7):189-190
"民生新闻"应以"民"为主体,以"民生"为题材。因此,对"民"与"民生"的理解至关重要。"民"有"市民"和"农民",而"民生"有"大民生"("国计")与"小民生"。而现实的"民生新闻",却恰恰在这两点上存在误区:其一,可见"市民"而不见"农民",这就使得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缺席;其二,多见"民生"而少见"国计",这就使"民生新闻"流于形式、沦于琐碎。  相似文献   

14.
陈丽 《新闻窗》2013,(6):87-87
新闻编辑工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总指挥"与"总设计",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和"总把关",是对新闻素材的"再认识"和"再创作"。新闻编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保持优秀的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新政     
《青年记者》2009,(15):2-2
报型改为国际流行的瘦型报.前八版全部为新闻版,后四个版以生活服务类周刊、专版和副刊为主。与改版同步启动报网一体化采编.在河北新闻网推出"河北日报滚动新闻即时播报",提升党报在网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张贵君 《青年记者》2010,(18):10-10
自策划新闻,从字面涵义看,大概可以理解为媒体主动策划的新闻。"故意"和"下意识"的"自策划假新闻"一旦败露,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显然比一般的假新闻要大得多。尽管如此,在日常新闻实践中,自策划新闻还是越来越多。媒体在经历一次次自策划新闻的"洗礼"后,逐渐"尝到了甜头",这也成为制造"坏新闻"的温床。  相似文献   

17.
汤权福 《青年记者》2010,(11):53-53
最近翻看报纸,读到了一条"新闻",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条"新闻"的标题是"求职无望,一级厨师跳楼获救",从标题看是一条值得关注的社会新闻,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催生了一出悲剧。新闻不长,不妨共同欣赏,看它到底在说什么:  相似文献   

18.
胡海明 《报刊之友》2013,(8):145-146
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陈彩华 《新闻前哨》2012,(8):102-103
当今社会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全方位、开放性、电子化、网络化、集成化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传媒集团信息服务中心的服务模式也应向开放型、主动型、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应从媒体读者的知识信息需求出发,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各种报纸书刊文献进行深层次开发,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使资源利用取得最大效益。一、新形势下传媒单位信息服务工作的新特征传统意义上,传媒集团的信息服务中心是对现有馆藏图书、期刊杂志实现图书的科学管理和分配,编目、典藏、流通、阅览、统计分析,建立图书资料信息发布系统。新形势下,要实现基于传媒集团局域网的WEB查询、网上预约、网上续借、网上挂失等一体化科学管理方法,并逐步向数字化图书馆过渡,主要呈现出两个新特征:1.定位服务。新形势下,传媒单位的信息服务中心是新闻传媒集团内部高效而专业的新闻信息咨询服务部,其功能定位是传媒单位内部数字化的"新闻资料库"、"百科书库"、"史料库"和"情报库"。  相似文献   

20.
薛熙 《新闻世界》2013,(12):38-39
关注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记录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矛盾或情感困惑,让新闻从重视"政治话语"回归到重视"民众话语",从宣传回归到生活信息传播,民生新闻因其内在的亲民性及广泛的情感共鸣,受到普通市民的喜爱。但同时它因报道琐碎、浅显而受人诟病。民生新闻在展示其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具体新闻活动中所存在的误区,走出误区,才能创建属于自己的新闻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