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段澍(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段澍,字汝霖,(昆明)致恩坊第二里人。以《诗经》洪武丙子(公元一三九六年)举应天府乡试,丁丑,登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初授监察御史,不就职,乞任教官,遂改鹤庆军民府儒学教授,入为国子监典籍,复除姚安军民府儒学教授,终于官。《天启滇志》:段澍,(云南府)郡人,洪武丁丑进士。事亲至孝,以监察御史不  相似文献   

2.
发达于宋代的词,至元明时代已被南北曲取而代之。可是到了清初,却有很多人专心致力于词的创作,于是词又盛行起来。其中最突出的是满洲八旗正黄旗人纳兰性德,他以纯真的性灵书写的哀艳断肠词,使他成为清初词坛上璀然的明星,近代词人之冠。他的词至今仍为众人所欣赏。 纳兰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十二月十二日,降生在他皇都北京的府邸。姓纳兰,名成德,后改性德,又名容若,世称成容若,号楞伽山人。父明珠,康熙帝前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武英殿大学士,可以说是国家大臣中居最高地位的朝官。性德18岁参加乡试,中举人,22岁进士及第,不久擢为三等侍卫(天子的侍从武官),再晋一等侍卫。因为职务关系,他曾扈从天子巡游过许多地方。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三十日得寒疾,夜合花开之日,他突然去世了。享年31岁。生平淡名利,尚学问,家藏书数万卷,萧然若寒素,以弹琴咏诗、赏玩书画为乐事,工书法,学晋唐楷法,著称于时。  相似文献   

3.
<正> 一中国师范教育萌芽于戊戌变法时期,而高等师范教育却始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年初,清政府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拟定学制,重建京师大学堂。张百熙在《钦定学堂章程》中,将高等教育分为三段:大学院、大学专门分科、大学预备科及各省高等学堂,师范馆即附设在末一段内。当时,各地兴学伊始,不知“何年而学生方能次第卒业,”大学堂没有生源;同时,全国各省、府、州、县书院纷纷改为新式学堂后,教师亟缺。为此,张百熙决定首先在京师大学堂办速成科,分二门,一曰仕学馆,一曰师范馆。师范馆专招旧式的举贡生监,考生由各省选送,三年卒业。毕业后,“原系生员者准作贡生,原系贡生者准作举人,原系举人者准作进士,……准作进士者,给予准为中学堂教习文凭;准作举贡者,给予准为小学堂教习文凭”。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十三日(1902.10.14)京师大学堂举行招生考试,师范馆录取首批学生56名。这是中国近代首批高师学生。1904年,清政府重新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在这个章程中,师范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分  相似文献   

4.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评纳兰性德词颇重其自然而无雕饰的特点,有“一洗雕虫篆刻之讥”之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亦认为纳兰词“纯任性灵,一尘不染。”作为“国初第一词人”,其三百多篇词作之所以三百多年来传唱不衰,魅力依旧,其原因即在于他用情至真至深,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天然清新、毫无雕饰而又略带凄惋的艺术风格。 一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满州正黄旗人,生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十二月。乌衣公子,少年科第,十八岁顺天乡试中式,次年会试连捷,只是因病未赴殿试;至康熙十五年二十二岁时补殿试为二甲第七名进士,被清圣祖授三等侍卫,后又晋一等。正当其仕宦风流、且正当青年之际,不幸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下旬突得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时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词自小即深受《花间》影响,后也以词名家。这一节正不可等闲看过。《花间》的一大特色即是情语缠绵、纤弱如水。这对于性德性格形成,很可能有一定影响。他说:“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而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与梁药亭书》)。他又有一首《虞美人》致其好友顾贞观云:“凭君科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眼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