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零”不惑     
编辑学报1993年第1期第2页登有《“零”之惑》一文,我对该字写法有疑问。其实“○”也是汉字。 “零”字产生的很早,最初指“零星小雨”,与数目字没有什么关系。最早表示余数和空位用“单”和“有”,如“一百单八将”、“孔子五十有一”。到了近代逐渐用“零”字来表示余数,如“女蜗炼成顽石三万六千五百二一块”。至于用“零”表示空位,如“一八八零年”,则更为晚起。用“零”表示空位是语言发展的结果,也与时代的需要有关,在古代语言表达中涉及空位的时候很少。  相似文献   

2.
何思明 《新闻三昧》2003,(12):30-30
不知从何时起,在广播和电视上、报纸上,都能听见冠以“零”字的新名词,如“零收费”、“零距离”、“零接触”、“零首付”、“零报告”等等。据说这个“零”字的始作俑者为  相似文献   

3.
记得是中秋节前的一个星期天,笔领着儿子上街想买几斤月饼,来到一家在市里挂得上号的食品店。只见店里一个长得还算英俊的小伙子,正用彩色粉笔写广告“另售日饼”四个字。黄、红、白、绿,一种色一个字,引起了小儿子的注意:“叔叔,零售的零字写别了!”“小朋友,别字还缺立刀。”  相似文献   

4.
“床第”一词,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床第之私”、“床第之秘”、“床第之间”等用语,常见诸报端。但“第”字毕竟是个较为冷僻的字,有人误读成“第”字,连电台播音员有时也会出洋相。又因为第、第二字,在字形上十分相似,稍不留神,便会混淆,因此,在出版物中,“床第”误排为“床第”,可谓俯拾即是。 “第”本为“弟”,指“以韦束物”,因为“束之不一,则有次弟也”。“次 弟”即“次第”, 这是“弟”的本 义。“弟”后被借用为兄弟的“弟”,一借不还,古人便另造出个“第”字。 “第”又可指房屋,如府第、门第、宅第,等等…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新闻知识》杂志可称为是刊院学员和新闻爱好者逐渐通向编辑记者水平彼岸的渡船。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但是,我们在读完去年第六期和今年第一期、第四期后,发现在文字方面有些错别字和语法欠妥等现象。如第一期的图片说明,把华山冶金汽车修造厂的“冶”字错成“治”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字错成“斯”字;第四期“形迹可疑”的“形”应为“行”字;去年第六期“这样以来”的“以”字应为“一”  相似文献   

6.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1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字海辨正     
关于“诸”字请看例句。①、“……指令、函电,全部公诸于世,诉诸国联。”(《于凤呈智救张学良》)②、“每逢新春佳节,呢凤呈祥’一词常见诸寻常百姓的家门上或见之于报端。”(《何谓“龙凤呈祥”?》)“诸”的一种常见用法是作兼词,为“之于”的合音。其中的“之”字是前面动词的宾语,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字弓险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等。因此,第1例的“公诸于世”的“于”字是多余的,应该删去,因“诸”字已是“之于”的合音;“诉诸国联”的“诸”字是用得对的。为了避免前后句的重复,“公诸于世”可改为“公之于…  相似文献   

8.
一、博客的基本涵义博客是英文“Blog”的音译,为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JornBarger第一次使用Weblog,以界定“常更新,有标题、留言和历史记录”的个人主页。作为网络应用方式,博客是满足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条件而实现“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写作和出版方式,属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可以认为:“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构成,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还有一些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它在媒体价值链…  相似文献   

9.
年初采访“停试”后的中国核试验基地,稿子没来得及写就参加解放军报社第30次记者全会。会上,社领导和记者部又要求攻一攻短新闻写作。我想,“落实会议精神”,不妨就从这组未完成的札记开始。这样一动笔,真还新感受不断。1、再短也能写成篇本报规定消息(新闻)不超过800字。过去总觉得牢不够用。这次想写短新闻,觉得800字还长。那写多少字?遂打开笔记本电脑。往屏幕上一数,25个字X22行=550字。为了方便,就照着这一张“纸”写吧。第一篇写下来,觉得没丢掉啥。写到第3篇时,又长了。但因为是自己定了短字数的还是决心压下来。这…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中,“作”与“做”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字。而且自“做”字在宋代作为“作”的俗字出现以来,两个字在书面语中的用法一直没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区分,使得这两个字混用、错用的现象一直非常普遍。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下同)中在列举词条时已有意识地对这两个字的用法进行了统一和区分,但直到目前,无论是普通百姓、学生,还是作家诗人、编辑记者、文秘人员、语文教师乃至汉语言文字研究专家,对这两个字的书面用法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混用和错用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即使在许多汉语言文字大师笔下,这种现象也在所难免。例如: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的钱钟书先生和以殚精竭虑、律人律己都十分严格的李荣先生,在其文章著作中一般都使用“作”字(但也有极少数地方使用了“做”字);而以细腻缜密、清通如水闻名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却多用“做”字(当然,在其作品中有少数地方也使用了“作”字);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喜欢用“作”字的钱、李两先生笔下,还是在偏爱于用“做”字的吕先生笔下,竟然都可以找到在同一作品中的同样的语境下“做”和“作”混用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11.
马彪 《新闻传播》2004,(11):58-59
“非典”时期出现了一个新词“零报告”,这个“零报告”与“零距离”等其他“零……”词语形似实异。“零”在“零报告”中的用法与其他用法有所不同。通过对一定量语言事实材料的分析研究,不但可以明确“零报告”的语义、语法、语用特点,还可以重新认识与之相关的新词语的产生、传播与使用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探索新词语的新用法、新变化,发现语境、心理对新词新语的影响及词语演变的一些规律。本文考察的语料主要有因特网、《人民日报》索引、其他报刊和电视新闻用语。  相似文献   

12.
赵莉 《青年记者》2006,(16):113-114
博客以其理念和技术保证了两点——完全自主,沟通互动。但是这一“零体制、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的传播平台也凸显了一系列监管难题,从博客诞生那一刻起,整个博客世界里官司不断,谩骂、攻击、恶炒、隐私、淫秽等不和谐现象如洪水泛滥。近期相继出现的“中国博客诽谤第一案”、“郭德纲与汪洋”博客事件、“80后”作家韩寒和评论家白烨博客骂战……更是将谁来监管博客的呼声推向了顶峰。4月19日,由博客网发起的讨论了6个月的首个《博客自律公约》(后更名为《明上网自律公约》)正式出台,包括博客网、搜狐网、新浪网在内的19家网站代表在自律公约上签字。这份公约在首届博客节开幕式上宣读,并被铭刻在了博客墙的正面。包括“自觉遵纪守法,倡导社会公德,促进绿色网络建设”等8个内容共160字。此博客公约一出台,就在网民之间引起了强烈争论:博客公约能够有效约束网民的行为吗?博客公约的出台,带来的是规范还是限制?  相似文献   

13.
7月14日,北京晚报在报道中有一些精心策划之作,读来令人深受感染。头版发表了一篇十分抢眼的评论员文章,仅三百字,但内涵丰富感人。标题为“一百年倒计时我们终于喊到零”,肩题为“天会更蓝,地会更绿,水会更清,路会更宽,我们的房子会更大,我们与世界更同步”。概括力如此强,用语如此精巧,可称标题中的精品。5版列了12条“北京陈述”之最,诸如,最庄严的承诺;最有说服力的数字;最具创意的构思;最感人的细节……这些“最”,出自该报深度报道部的创意,也可谓匠心和智慧之作。北京晚报精心策划“7·13”版面  相似文献   

14.
在报刊上出现的错字中,字形相似的字出错,占的比例较大。其原因,也可能是作者笔误造成的,也可能是没有校对出来,后一种可能性大一些,因为即使作者笔误,校对有责任纠正其错误。所以,无论是作者或是编辑、校对,都有责任共同消灭这种错误。这里举一些常见的错误例句,以引起注意。有的是字形相近,而字音、字义不同,例如:“有的还能用英语、奥语进行交流”——“奥语”的“奥”字,同广东的简称“粤”字,字型很相近。误将“粤语”错成“奥语”。“收到爱人寄来的一朵枯萎的攻瑰”——“攻瑰”中的“攻”字,同“玫瑰”中的“玫”字…  相似文献   

15.
“零干扰”服务是一种新兴的服务理念。是服务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用“零干扰”服务的理论,阐述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如何向“零干扰”服务标准努力,并简要提出了如何做好“零干扰”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6.
错得出奇     
最近看到一本《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正文中的一些错字,如把“末尾”错成“未尾”,“灵柩”错成“灵枢”等,这里就不去说它了。因为这类错误,竟在字数不多的目录上也有,如第七章第三节的标题:“解放钢铁及其制品的销路问题”的“放”字,不用说,应是“决”字。也许该书编  相似文献   

17.
笔者责编的一部书稿最近从质检部门发回,质检员把书中所有的“前苏联”全部改为“苏联”,据说是因为有人在权威报刊上发表过文章,证明“前苏联”之“前”字不能用。带着疑惑,笔者查阅了中国期刊网上所有与“前苏联”用法有关的文章,发现其中大多数都主张“前苏联”中的“前”字应该删除。本文仅就其中最新和最典型的一篇文章——文有仁先生在《世界知识》2006年第4期上发表的《“苏联”还是“前苏联”》一文进行分析,并提出“前苏联”中的“前”字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保留,不能持有一概删除的主张。文有仁先生的立论主要有六点:1)有“…  相似文献   

18.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近日在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中央电视台、北大 MBA联合会组织的“第三届光华新年论坛”上作了题为“知识经济和所有制改革进一步思考”的演讲后,美美地充当了一次“拆字”先生。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企业生财之道——挣钱、生钱、赚钱、来钱四个层次的理解。 挣钱是最辛苦的方法。厉以宁解释,“挣”字就是摊开一双手,参与到竞争中去,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有所得。 生钱则不同。“生”字是一个平台上一头牛,牛市牛市,意思是要上市。 赚钱又上了个层次。把“赚…  相似文献   

19.
翻开一份报纸,读“本报讯”后面的那一长串署名,心里酸溜溜的。一篇百字简讯,两三个署名,至少2个,一个人署名极少。4个或5个也有,再加上作的身份如本报记、特约记、实习生、特约通讯员、通讯员,洋洋大观占了20多个字。如某报9月30日1版报道“某地第四届花博会开幕”的消息。全200字,就有4个署名。再如10月19日某报报道一个新设备用于选矿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翻开报纸,读“本报讯”后面那一长串署名,心里酸溜溜的。一篇百字简讯,也是两三个署名,至少2个。4个或5个也有,再加上作者的身份如本报记者、特约记者、实习生、特约通讯员、通讯员。洋洋大观占了20多个字,如某报9月30日l版报道“某地第四届花博会开幕”的消息,全文200字,就有4个署名。上述这些,只是新闻署名不规范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