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使“有感情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吴非 《教师博览》2014,(10):12-13
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思考与练习”中,仍然能看到“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对此我很不解:教学改革这么些年了,怎么还有这个“有表情地朗读”?我教书直到退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要“有表隋地朗读课文”,面部的“表情”是语文课的组成部分么?以我浅见,中小学生的朗读,做到准确和流畅,很好了。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朗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桥梁”,朗读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操作层面的指导,使学生能有滋有味地读,使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读,从而提高朗读的实效性,让读“爬坡”。  相似文献   

4.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小学生在朗读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唱读”现象。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甚至个别跟”唱”的“南郭先生“连生字生词都不认识。如何杜绝这一陋习,帮助学生克服”唱读“,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是我们小学教师的一大重任。  相似文献   

5.
于永正老师说过:“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但是许多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存在着种种误区。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朗读指导的误区,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6.
案例1:师:自由朗读“完璧归赵”的故事,说说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连课文都没读,少数学生便应声回答:机智勇敢)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新课标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悟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学生不能把一篇文章读通读顺,谈何理解,反之,如果学生能够把一篇文章读得有声有色、人隋入境,说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可见,朗读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上《家州园林》,为了让学生尽快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老师便叫学生朗读,但这次改变了以往的集体朗读,而是来了个“独奏”,顺手叫了位学生来朗读,结果是结结巴巴、颠三倒四,声音也较弱小,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在我的积极鼓励下,该生才勉强把一小节读完.“作为一名初中生,竞连最基本的朗读都……”我惊诧不已,也许是个别现象,我自我安慰道,于是又喊了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结果还是令我瞠目结舌,接连喊了几位,却“涛声依旧”.想起每每外出听课,  相似文献   

9.
朗读训练的误区叶老曾经说过:“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时至今日,这些现象依然存在。现在的阅读教学,大多数教师关注的是“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写表达”。在这里,朗读和阅滨的概念被混为一谈,教师关注的是通过读的方式学习语文,忽略了朗读能力的训练,甚至有人谈到朗读指导就认为是僵化的技能培训,常见的朗读教学误区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前,小学生的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注重朗读教学,强化对学生日常学习中诵读的评价,指导学生多诵读。”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高段的朗读教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比如,语文高段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朗读示范形式化、朗读内容零碎化、朗读教学表演化的误区。因此,转变小学语文高段朗读教学观念,探索小学语文高段朗读的新方法,让学生乐在“读”中,让高年级语文课“读”占鳌头,便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走出误区,提高朗读教学质量长庆油田钻三小学冯淑芳“义教”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由此可知,朗读教学是小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  相似文献   

12.
低年级学生刚刚从拼音学习过渡到课文学习,朗读尚处在起步阶段,朗读教学在低年级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为常见的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时“热闹”一片,在教室外很远就能听到他们响亮的朗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就小学阶段而言,朗读相当重要。从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始,到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一直强调朗读。朗读“价廉物美”,朗读不难操作,按理课堂上的朗应该“大行其道”了。可教学现状恰恰相反。课堂上体现以“读”为主的,简直凤毛麟角。大量充斥课堂的,还是分析法、问答法,现在时兴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也走入了误区,把朗读搁置一旁,使得朗读“叫好”但并不“叫座”。有必要对朗读作一番多元解析,使朗读真正在小学阶段发挥充分作用。一、从“说文解字”看朗读朗读是什么?朗读有什么重要意义?重新作一番审视还是有必…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又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重要途径.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不少误区,应引起我们注意并予以纠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摘要:“诗无达诂”是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最初是为汉代儒生自主阐释僻经》提供的一个思路,但却运用到了文学鉴赏当中,并且它的应用很好地阐释了文学鉴赏的多义性,成为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诗无达诂”的产生是有其来源的,它之所以能广泛运用到文学鉴赏之中,一定有重要原因促成了这一结果.但是,“诗无迭诂”的应用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我们开展了“走近文化名人”系列活动。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朗读背诵著名文人的知名诗词,其次阅读评析该名人的相关文章,最后用笔写出对这个人物的个性化解读。以苏轼为例,笔者做出了以下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朗读"误区。如何走出"朗读"的误区呢?一是恰当选择朗读的形式;二是加强朗读过程的指导,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三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8.
谢远品 《云南教育》2004,(34):12-13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有感情地朗读”几乎成了每篇课文最基本的要求。走进语文课堂,书声琅琅、绘声绘色也成了评价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改革与否的首要因素。这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实践新理念的结果,也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所在。但理性地、仔细地分析,仍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是理解上的偏差,单纯地追求朗读的“情感”化,认为读的时候或悲或喜、或爱或厌、或高或低、或急或缓,要做到情感四溢,很少考虑“有感情地朗读”的内外因素。其次是指导上的走捷径,课堂上过早或者过多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技能的指导,不注重或淡化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的对话,使“有感情地朗读”更多地成了一种表演。在充分认识“有感情地朗读”的误区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课文朗读时,贵州农村边远小学的的小学生读书广泛存在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唱读”。他们认为读书一字一顿,拖声呀气地“唱”那才是真正的“读书”。尤其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齐读时,所有学生就开始一起“唱”,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针对学生对“朗读”的认识不够,语文学习陷入“厌读、无读、浅读”的误区.朗读不是无用的,而是深刻的.正确认识朗读的重要性,了解朗读的规律,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提高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