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客观存在着两个话语空间。《人民日报》作为官方媒体的代表,为融通两个"话语空间"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探索。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从四个方面研究人民日报在微博平台构建主流话语体系的实践和探索,并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中主流媒体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9,(12):38-49
话语与社会变迁理论认为话语能够投放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影响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和信仰,由此构成利益角逐的社会力量。研究选取主流媒体《人民日报》1949-2019年环境报道1254篇抽样样本为研究对象,以"话语包"和"价值观框架"研究中国在地性环境话语变迁与意义实践路径。主流媒体环境报道存在七种话语框架生产模式:环境卫生框架、国家主权框架、经济争夺框架、制度理性框架、技术治理框架、生存危机框架;框架签署矩阵显示环境话语生产存在变迁性、匹配性和修辞性,爱国、规范、文明构成意义实践系统的"纽结点";通过制造对立认同、价值定位、凝聚共识进行媒介动员。建议主流媒体环境话语传播从劝服到构建生态价值共同体转变,话语体现环境元价值和规范性价值,凭借对环境话语的价值定位、合法定性的话语供给和意义建构来共意动员。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21):24-29
本文以《人民日报》1978年至今的所有报道为研究样本,以关键词检索与文本内容分析为主要途径,对三十余年来"性观念"相关报道的媒体态度和文本话语变迁进行考察,以期了解媒介是以何种方式将社会敏感及争议性议题呈现在大众面前。总体而言,即使是态度保守的主流媒体,三十年余间对诸如同性恋群体、性知识、不正当性行为等内容的报道都发生了方式和态度上的变化。但是,在更为人性和宽容的同时,刻意的淡化和搁置,也是主流话语体系应对社会争议性议题的一种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运用报道框架的"梯次模型",选取《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关于2014年APEC会议报道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媒体呈现来挖掘中美主流媒体在重大经济报道中如何构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南海仲裁案"出发,对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和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关于"南海仲裁案"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从形式特征、报道内容、报道倾向三方面分析《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如何报道南海仲裁案,揭示重点报道内容所蕴含的意义,分析其建构的中、美、菲三国不同的国家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深层次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王玉姗 《今传媒》2020,28(5):35-39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是我国主流媒体的重要议题,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发布对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起着重要作用。主流媒体的新浪微博通过一系列话题讨论引发了网友们对纪念改革开放的回首与期盼。通过内容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微博、新华视点微博、《光明日报》微博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发帖内容较为丰富,互动内容引起受众共鸣,具有构建集体记忆的效果。三个微博不同主题的话语设置,多样的纪念视角共同形塑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公共记忆。本文将通过具体的话语分析,探讨主流媒体在微博领域建构改革开放集体记忆的文本策略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维 《传媒》2014,(6):30-32
正在社会转型期,《人民日报》担当着更重的媒体社会责任,同时,还面对着新媒体技术冲击和传媒格局调整等现实,因此《人民日报》如何走出主流话语边缘化困局、如何促进党心与民意同频共振、如何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如何增强时效意识与服务意识,这些都成为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日报》必须面对的课题。笔者结合《人民日报》近两次改版对以上四个  相似文献   

8.
从《感动中国》看女性性别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对《感动中国》女性获奖人物形象建构的分析,可以看到《感动中国》受到传统女性性别话语的影响,也存在着现代女性话语与男权话语的冲突。但它很大程度上也跳出了传统性别观念的狭隘范围,通过建构现代女性话语,肯定了女性社会角色的价值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朱颖  熊洛琪 《今传媒》2020,(2):68-70
节庆报道是新闻媒体最常规的题材类型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主流媒体的节庆报道存在着内容与形式同质化的现象,如何更好地进行节庆报道的创新,成为各大主流媒体亟待突破的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公众号建国70周年系列报道为例,分析其报道特色和不足,进而探讨主流媒体社交平台的重大节庆报道策略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19):17-28
自1996年以来,《南方周末》转型成为南中国一份主流的政经大报,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它深刻地嵌入在中国社会、中国新闻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本文以《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透过过去二十年新年献词的话语变迁,探讨《南方周末》与中国新闻界、中国社会呈现出何种变迁关系,《南方周末》在此过程中如何定位自身媒体角色和社会功能。第二个问题是,在社交媒体中,《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被再次提起,不同的行动主体又为何对此进行集体记忆,其间又有何种社会意涵。研究发现:1.过去二十年中,《南方周末》经历了启蒙者、记录者/监督者和解释者等角色认知的变迁,总体上处于"混合型"的角色认知。另外,由于调查的式微,《南方周末》被迫转变为解释者角色。新年献词极力塑造《南方周末》的职业权威和合法性,但其所倡导的社会观念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借助往年焦点事件所进行的一种"策略行为",是"事件驱动"而非"价值驱动"。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话语实践受到总体政经结构、地方宣传领导人更迭和职业选择等多重因素影响。2.在社交媒体上,微博用户总体建构了《南方周末》曾出现过"黄金时代"的集体记忆,也代表了中国新闻界的"光荣与梦想"。在论述"过去-现在"、"理想-实践"和"传统媒体-互联网冲击"三类关系的话语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在"江艺平退休"和"沈灏被抓"的焦点事件中,网民话语都指向职业模范的离场与"倒塌",映射《南方周末》光辉不再。但也有差异,"江艺平退休"指向新闻业的"时代结束","沈灏被抓"指向中国媒体"制度缺陷"。3.话语若从组织化空间进入公共空间,其周围的结构性条件和行动主体将发生位移,原本的话语也将赋予新的社会意涵。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评论版甫一推出,便引发了较强社会反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予以报道,新华网、中新网、光明网以及新浪、网易、腾讯、凤凰等备大门户网站均在首页显著位置发布消息,众多境内外媒体、专家学者及大众也纷纷以各种形式予以报道或评论.有业界人士称:《人民日报》推出评论版,是主流媒体唱响主旋律的积极尝试,它带来的不是"物理反应",而是中国主流媒介的"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2.
河南"7·20"特大暴雨作为突发公共事件所引发的风险和危机,呼唤媒体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角色.本文从微观层面切入,运用"梯次模型"对《人民日报》不同媒介平台的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媒介融合生态下不同终端的报道框架和话语体系构建.同时,本文认为在突发自然灾难报道中人情味议题应当发展为一种常态化的媒介话语.  相似文献   

13.
"两会"既是我国的重要政治体制,也是我国民主建设进程的标志,一直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对于"两会"的报道,其本身也是民主建设步伐的体现,同样受到关注。本文以框架理论考察、分析1978年到2012年《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提出《人民日报》在民主建设中的媒体角色定位及公众对《人民日报》的媒体期盼。"两会"民主有理由对媒介作更全面的角色期待,《人民日报》有责任也有义务完成"两会"民主对其更全面的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14.
"三八妇女节"自1924年传入中国,自此我国开展与"三八妇女节"相关的庆祝活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1978-2018年相关报道为例,对其进行视觉修辞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后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女性身份呈现多元化,媒体是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建构女性形象的。  相似文献   

15.
闫伊默 《传媒》2018,(8):32-35
《大河报》是党报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子报,这一背景决定了其跟党报一样承担着重要的宣传职能和社会责任,主流地位和主流社会影响力是其内在诉求.面对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的争论不休,经历初期摇摆迷茫之后,《大河报》审时度势确立了"内容取向"的融媒发展思路,强化媒体的社会价值,注重内容建设、恪守媒体责任、彰显人文情怀,强化自身的主流定位和主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卢敏 《青年记者》2017,(27):44-45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强势入驻,如何在青年群体中发挥传统主流纸媒的宣教作用成为新的问题.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青年节评论文章入手,分析其用词特征,讨论主流媒体与青年人对话方式的发展趋势,并在话语表达层面提出关于主流纸媒与青年人对话方式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青年节评论用词分析 根据梵·迪克的观点,文章的词汇使用是话语分析的重要方面.①通过检索《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发现,自1980年至2017年,《人民日报》共发表青年节主题评论文章26篇.②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对所有文章分别进行关键词统计,随后,对相关词汇进行合并统计;最后,对重点词汇分时段③统计篇均出现次数(篇均出现次数=时段内出现总次数/该时段内文章篇数,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结果如右表所示.  相似文献   

17.
信息传播方式的快速更迭成了新的传播生态,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提升传播力不仅是媒体在新环境下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担负好媒体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传统主流媒体唯有通过不断创新自身传播话语、渠道、体系,将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延伸到各个终端,方能在全媒体时代实现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的全面提升。通过观察《人民日报》等多家中央级主流媒体二十大融合报道,对主流媒体传播力提升路径及创新方式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传媒》2014,(5):74
正3月1日,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暴力恐怖事件引起国际社会公愤,而一些西方媒体所作的报道罔顾事实,充斥奇谈怪论,3月3日的《人民日报》针锋相对,在"国际论坛"刊发题为《十足的虚伪与冷酷》的署名评论。3月4日的《光明日报》也发表《西方媒体抽了自己一记耳光》《请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两篇言论,对此据理批驳。昆明暴恐事件刚发生,《人民日报》在掌握美国等主流媒体群体性失明与乱语的一系列例子后,即研究、策划评论选题。这种带有前瞻性的工作部署,为及时开展舆论斗争赢得了时间。比如一  相似文献   

19.
全运会自1959年至2013年,已举办十二届。《人民日报》对每届全运会都做了详细报道。不同历史背景下,在关于全运会的报道中,运动员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以1959年至2013年的《人民日报》的体育人物报道为样本,以运动员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2000年、新世纪至今,三个不同时期的报道进行分析,对典型个案进行重点剖析。通过分析运动员形象的变迁,总结其历史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学将疾病视为一种生物性的肌体紊乱现象,社会建构理论却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认知视为一种社会性和制度性的产物.大众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向公众传递特定时期的主导性疾病观,从而影响人们对疾病的认知与想象.本文采取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人民日报》建国以来关于肺结核报道的文本分析,考察这一慢性传染病在官方话语中的变迁.研究认为,与麻风病、艾滋病等长期蒙受道德污名的疾病相比,肺结棱病在我国的主流话语中长期被视为一种"贫穷的疾病"而与"人民的苦难"相连;在医学政治化的整体建构下,肺结核病这一具有特殊政治意涵的"人民的疾病"显示出与国家政治体系改革密切相连的"进步性"主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