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六、鸿沟系统水道的形成鸿沟是人工引用黄河水凿成的水道,是在战国时期凿成的。鸿沟由黄河里引出水来以后,随即分成几支,在当时它沟通了宋、郑、陈、蔡、曹、卫等国。这是说,象商丘、新郑、宛丘(今河南淮阳县)、下蔡(今安徽寿县北)、定陶、濮阳这些地方循着鸿沟及其支流都可以达到的。它和它的支流还分别和济、汝、淮、泗四条大川相会合①。这样就组成在黄河以南,这四条大川之间的水道网。这些分支有渠和阴沟水,还有汲水和睢水。渠的下游称为沙水,阴沟水下游为涡水。汲水到下游则成获水。沙水中游又分  相似文献   

2.
周军 《阅读》2023,(86):7-9
<正>河流能够带来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就是发源在河流的周围,因此很多人对于河流有一种亲切感。全世界最长的十条河流当中,有一半都经过中国,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长江和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源头到底在哪儿?作为我国第一长河,长江流经11个省份,它的源头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3.
三、巨野泽东北至海的济水故道南济与北济流入巨野泽后,再由巨野泽流出,东注于海。由巨野泽流出的济水,乃是单一的河道,不再分为南北两支。根据《水经注》的记载,济水由巨野泽流出的地方是在清口以南,而清口又在梁山的东南。所谓清口就是汶水流入济水的地方。今汶水久已改道,由南旺入泗,而巨野泽也久已干涸,不仅济水出泽之处不以复  相似文献   

4.
韩信夏阳东渡的线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205年8月,刘邦派韩信攻打降而又叛的魏王豹。韩信在秦地临晋设疑,从夏“罌缶”(木制桶)作为渡水工具偷渡黄河,在安邑虏豹。此事在《史记》的《淮阴侯列传》、《高祖本纪》、《魏王彭越列传》以及《汉书》中均有记载。韩信是从夏阳偷渡黄河的。黄河西岸自古就有两个夏阳,一是今韩城市的古称夏阳府(在今韩城市南5里),最早见颜师古《汉书》注;一是今合阳县东王乡的夏阳川口,最早见裴(?)的《史记》注。裴注曰:“临晋同州东朝邑界,夏阳在同州北渭城界。”同州即今大荔,大荔之北自古无“渭城”地名,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巍巍群山中,大伾、广武两山可谓无名小“卒”。然而它们却长期影响着黄河下游的基本流向。确定当前的治黄决策,不可忽略这两座小山。一、大伾山和广武山的历史地位广武山位于河南省荥阳县北,西起汜水河畔,东尽于古荥镇北的黄河之滨,东西长达六十余华里,上有九顶十八峪。它的最高峰仅海拔261米,从南坡登上山顶约二十华里。北坡十分陡峻,黄河紧靠山下流过。依南坡距离推算,原来的北坡,从山顶到山麓,当也有十几里路之遥。广武山又名三皇山,是黄河出峡谷后雄峙于南岸的唯一屏  相似文献   

6.
论唐宋汴河     
唐宋汴河同淮河十字交叉。研究它的变迁对发展淮河流域水利交通很有价值。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通济渠就是唐宋时代的汴河,唐代曾改名广济渠,但一般仍以汴河相称。关于唐代汴河的具体路线,在唐代的文献中就有不同记载,一直影响到后来关于汴河入淮、入泗的问题争论不休。隋炀帝所开凿的通济渠,无论渠首,渠尾,以及主要线路,都和两汉的汴渠不同。通济渠的渠首是在汜水县(今汜水镇)东北三十五里的板渚(今已在黄河北岸),东距西汉汴口尚有十五里。在板渚与浚仪(今开封)之间,大概利用两汉汴渠和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贲灌大渠时所开凿的梁沟(亦称汳水或蒗荡渠)。梁沟经开封城南,通济渠就是在开封西南引汴渠折向东南,与一直东去会泗的汴渠分离。与汴渠分离后的通济渠,经陈留(今镇)、雍丘(今杞县)、襄邑(今睢县)、宁陵、宋城(今商丘县)、谷熟(今商丘县东南)、永城、临涣(今永城东南)、埇桥(今宿州市),虹县(今  相似文献   

7.
北宋一代,黄河泛滥最为频繁,167年间,泛滥的年份就达67年之多,为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1034年,黄河在澶州横陇埽决口,河水改道,称为横陇河,在旧道以北注入渤海。1048年,黄河在商胡埽大决口,横陇河成为“弃之高地”,河水又改道北流,由今天津入海。这就是北宋黄河的北派。1060年,河水又在大名府第六埽决口,分出一股新的汊道,夺笃马河入海,成为北宋黄河的东派。至此,黄河形成了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二股河。河水时而东注,时而北流,有时还分流于二股之外,河道十分紊乱。  相似文献   

8.
《汉书·地理志》上党郡谷远县载 :“羊头山世靡谷 ,沁水所出 ,东南至荥阳入河 ,过郡三 ,行九百七十里。”谓沁水过郡三 ,至于过哪三郡 ,没有确指。历代学者对此有多种解释 ,而且对是否在荥阳入河观点不一 ,今梳理如下 :郦道元《水经·沁水注》曰 :“沁水……又东过武德县南 ,又东南至荥阳县北 ,东入于河。”认为沁水在荥阳入河。颜师古汉志注文曰 :“今沁水至怀州武陟县界入河。此云至荥阳 ,疑传写错误。”对沁水在荥阳入河的说法提出异议。清代学者汪远孙《汉书地理志校本》曰 :“‘过郡三’谓上党、河内、河南也 ,若仅至武德 ,武德故城在…  相似文献   

9.
张昆华 《阅读》2008,(4):4-5
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与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相距千里万里。但是有一条母亲般的河流——长江,把昆明和南京联系起来,便不觉得那么遥远了。小朋友们如果到南京长江大桥上,看着那奔腾不息的一朵朵浪花向东流淌,不妨大声地问一问:  相似文献   

10.
《春秋·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语中的“鄢”属于何地?依杜预《注》在今河南鄢陵县境;依应劭之说即西汉时期的县,在今河南柘城县北;依赵匡之说在今河南偃师县南。通过对鄢、周围地理环境的全面考察以及对以上三说的辨析,可以证明应、赵两家之说均不可信,只有杜预《注》才是接近事实的。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严厉打击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复辟活动和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他为了对付这两个方面的敌人,曾经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得到预期的效果。大力加强交通道路的建设,使一旦有了军事行动,不致贻误戎机,就是各种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所建设的交通道路有驰道和直道。驰道是以国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为中心,通向全国各个重要地区,尤其是六国的古都,这是为了打击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复辟活动。当然,随着驰道的畅通,经济文化都相应地得到发展。直道和驰道不同,它只有一条,是由云阳县的甘泉山通到九原郡。云阳县在今陕西淳化县北,距咸阳不远,九原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正在阴山山脉的南麓,南北遥遥相对,所以称为直道。直道的修筑则是为了打击、阻遏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向南侵扰。本文只就有关直道的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地理专题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0月18日至23日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这是继79年6月西安历史地理学术会议后的又一次盛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历史地理研究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系。与会代表着重讨论了黄土高原的治沟治水与农林牧布局的关系,长江上源森林的变迁与长江洪水、泥沙的关系,太阳活动、星象变化与预报全国大旱、大水的关系等问题,特别是结合长江流域发大水,探讨长江有没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可能性。肯定和否  相似文献   

13.
尧舜时代是一个社会转折的重要时代,由于史前大洪水,处于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氏族部落都集中到黄河中游的豫西、晋南及陕东一带。由于公共事务的繁多,各种官员的设立便越来越多。到禹的时代,兵器的使用与战争的出现也增多了,刑法及管理刑法的官员便出现了;这样派往各方诸侯视察监督的使官也出现了,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赋税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于是早期国家的政治组织形态便形成了。同时也出现了由新石器晚期各区域文化“满天星斗”的格局向黄河中游文明中心转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北宋澶州治所初治于今河南濮阳县东南五里德胜寨南城,后因黄河涨溢决口,州城为河水冲圮,遂北移治所于今濮阳县城所在地。关于澶州治所北移的时间,《读史方舆纪要》有三种说法。该书卷16开州》条谓:“(澶州)亦曰澶渊郡,镇宁军节度,熙宁九年移于今治。”同卷《濮阳废县》条则云:“熙宁四年河决澶渊,因改置澶州,移濮阳县为州治。”而同卷《德胜城》条又说:“熙宁十年城圯于水,因改筑州城,以濮阳县为州治。”《读史方舆纪要》在同书同卷之中,关于澶州北移事竟有三种不同说法,粗疏之甚,显而易见。究竟那一种说法符合史实,尚…  相似文献   

15.
长河     
韩松落 《阅读》2023,(Z7):39-40
<正>在我们到达那里之前,那条河已经流淌了许多年。那条河,那条以它流经的地方为名的于田河,发源于昆仑山,是无数溪流、瀑布汇集的结果。汇成这样的一条河,需要巨大的耐心、惊人的巧合,更要忍受巨大的消耗。而这一切巧合都发生了,一切消耗都被忍受了,才有了这样一条河。在玉门关以西的土地上,有着无数这样的河流。它们有的只需一步就足以跨越,有的从源头到最终干涸的地方,只有几里之遥。但因为它们经受的寂寞的深重,它们所作的努力的艰辛,它们也足以赢得敬意和感动,它们都配得上称为长河。它们总是在春天泛滥,  相似文献   

16.
自汉以来的人们便把鲧禹父子治水一成功一失败归之于父子二人治水的方法不同,禹治水成功是因为采用疏导的方法,而鲧治水失败是因为用堵截的方法.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古文献的误读.在大洪水来临之初,不可能用疏导的方式去治理洪水,只能像鲧一样用修筑堤防的方式.禹治理洪水只能是在大洪水逐渐平息下来的后期,用疏导水道办法去治水.古史传说中说共工和鲧是修筑堤防堵截洪水,完全是因为地处黄河中游,而且共工、鲧皆为农业部族方国,实行定居的生活方式,在大洪水来临之际只有用建堤防拦截洪水,这样便给黄河下游的众多方国部族带来了大灾难,而共工、鲧遭到讨伐后被迫迁徙到边远地区.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战国之前的上古时期有一个重要现象:人们在大小江河之上并不建筑堤防.  相似文献   

17.
论《禹贡》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有关黄河的系统记载,以《禹贡》一书为最早。这是了解和研究古代黄河不可或缺的著作。《禹贡》一书,祖述夏禹治水分州的政绩,故历来学者多认为书中所记的黄河就是夏时的河道,因而称之为“禹河”。然《禹贡》成书实在战国时期,与夏代无关。既在战国时期成书,就难免反映出当时的具体情况。今以有关史事相疏政,兼以沿河地形相比照,则其中所记的黄河实际上就是战国时期的黄河。战国时期上承春秋,其间相关的地方正复不少,可以一并论及。至于夏禹之时,尚无文献可资佐证,所谓”禹河”之名,只好存而不论了。  相似文献   

18.
黄河自来多含泥沙,水流就呈现黄色。这些泥沙都是黄河及其支流在中游各地侵蚀而来的。远在汉代就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记载(《汉书》二十九《沟洫志》)。近岁在河南陕县测量,每年随黄河东下的泥沙约为十五点九亿吨。时移世易,在悠久的岁月中,黄河中游被侵蚀的泥沙殆难知其确数。这样大量的泥沙,除为黄河挟带流入海中外,其余都因黄河的历次溃决泛滥而堆积于下游各处。如此往复无休,必然会使黄河流域的地理因时而有变迁。这样的变迁是可以由地形的高低差别探索出来的,而文献记载也可以作为佐证。甲骨文字虽不乏有关自然现象的记载,只是其所涉及的地区率多局限于黄河下游一隅,中  相似文献   

19.
《史记·项羽本纪》有“瑕丘申阳者…… ,先下河南郡 ,迎楚河上”(中华书局 1975年《史记》点校本 )之句 ,学界对其译注颇有相同之处。赫志达、杨钟贤主编《史记全译全校》本译为 :“瑕丘申阳…… ,首先攻下河南郡 ,在黄河岸边迎接楚军” ,说明秦末楚汉战争之际瑕丘申阳曾攻下河南郡。台湾学者龙宇纯等译著《白话史记》本为 :“瑕丘申阳…… ,曾经抢先去河南郡 ,迎接楚项羽军于河上” ,亦认为楚汉战争时已设有河南郡。其实 ,这些解释都颇值商榷。河南郡域在汉时相当于今河南省西北部 ,然其究竟始置于何时 ?《汉书·地理志》记 :“瑕丘公申阳…  相似文献   

20.
在高青油田高17块的油藏精细描述中,发现了决口水道微相,于是对其成因、沉积特征与模式、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认为决口水道是在河流及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由主河道于大洪水期冲裂决口后,在广阔河道间形成的具有固定路径及一定限流作用的极窄、浅的短程小型水道,相当于新河道形成早期的"小型冲沟"阶段,其形成后对原主河流流量影响较小。其与河流沉积相比,具有粒度细、分选稍差、含泥量稍高、层理规模小、冲刷弱、略显正旋回、储层物性略差,特别是砂体极薄(<2.5m)而窄(<100m)等特点,建立了渐弱消失型、分枝型、末端扇型和汇入型4种沉积模式。因其窄小、分散而形成小而肥的井网控制不住的或注采不完善的剩余油富集砂体,又因其数目众多,剩余油储量非常可观,所以,其在油田挖潜及油田地质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