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来源原则是国际档案界公认的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它一度遭受冲击;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北美档案界逐步扭转了质疑和批评的态度;90年代伴随“电子文件”概念的普遍采用,国际档案界重新承认了它对电子文件的适用性及在档案专业中的核心地位,形成新的来源原则,在电子文件时代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电子文件收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霄羽 《北京档案》2004,(10):18-21
来源原则是国际档案界公认的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一度遭受冲击,但从80年代中期以来,北美档案界逐步扭转了质疑和批评的态度,到90年代伴随"电子文件"概念的普遍采用,国际档案界重新承认了它对电子文件的适用性及在档案专业中的核心地位.这一现象被称为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Rediscovery of Provenance)",实质上体现出来源原则在当前电子时代得到了准确的重新定位,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在同一时期也展开了对全宗理论的重新思考,得出了与西方国家"异曲同工"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来源原则"是档案工作得以存在的基石,其在档案界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但在电子文件时代,档案界个别学者对其内涵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理解,认为来源原则在不同阶段对文件有机联系性的控制是不同的,在档案实体管理阶段,来源原则关注的是档案实体的来源,而到了电子文件管理阶段则转向只关注文件的形成过程的管理。针对这种观点,笔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以帮助广大读者深刻理解"来源原则"基本理论的精神内涵,并说明了"概念来源"的实质,同时阐述了在电子文件时代正确理解"来源原则"的缘由。  相似文献   

4.
实践证明,来源原则是电子时代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它同样适用于电子文件,对电子文件管理具有指导作用。研究来源原则,是电子文件时代档案学界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实践证明,来源原则是电子时代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它同样适用于电子文件,对电子文件管理具有指导作用。研究来源原则,是电子文件时代档案学界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电子文件研究概况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档案界在“机读文件”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文件(E1ectronic Records)”的概念,世界各国积极开展电子文件的研究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电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档案学理论中,来源原则是“一切原则中的原则”。正如德国档案学者布伦内克所说,随着来源原则的完善和发展,它逐渐被公认为既是档案整理原则,又是组织原则,也是研究原则。这一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更为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全宗理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档案理论最基本的认识就是: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同一档案全宗的文件不能分散,不同档案全宗的文件不能混淆。从理论渊源看,我国的全宗理论是在前苏联档案界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莫斯科公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源自于来源原则,是以来源原则为基础形成的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档案界在"机读文件"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文件"的概念,世界各国积极开展了电子文件的研究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电子文件"作为一个新的概念逐渐得到国际档案界的认同。我国也非常重视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方面问题的研究,每年都将其作为科技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予以立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与档案工作的紧密结合,大量电子文件产生。如何开展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国际档案大会多次以此为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研讨简述1988年,第11届国际档案大会以"新型档案材料"为主题,但并未提及"电子文件"这一概念。因此,国际档案大会关于电子文件问题的正式研讨始于1992年第12届国际档案大会,此后的各届大会都从不同角度对电子文件问题进行了探讨,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0.
来源原则,它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具体来说是1841年法国提出的“尊重全宗原则”,其核心思想是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即来源)整理馆藏档案,即“档案由一个行政单位或个人的全部文件组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不得把一个单位的档案分散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档案馆:强调档案馆的档案必须按产生它的行政单位的原来编制为基础进行整理,必须遵循一个单位的档案不可分散和不可打乱的原则。”而对于电子时代的来临,欲应付它赋予档案工作的诸多挑战,只有更加依赖于来源原则,但更需要对来源原则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电子政务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子政务无论从广义上还是狭义上理解,都离不开对电子文件的管理。而当代文件管理所依据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文件连续体理论。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继传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之后,又一被国际档案界所广泛接收的文件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文件演化为档案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从文件创建(包括创建之前的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到作为档案保管和利用是一个一致的、连续的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电子文件元数据研究在档案和电子文件管理领域是最前沿的课题之一.我国档案界关于元数据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其标志是2001年由国家档案局邱晓威研究员主持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保证及其法律地位的认定"国家社科项目的正式启动.与国外相比,我国档案界关于元数据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对滞后,目前尚未出台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  相似文献   

13.
文件还是档案?——为records正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岚 《档案学研究》2009,23(5):13-16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档案界越来越多地出现以"文件"来解释档案工作.如:文件生命周期、文件连续体理论被称为档案学基本理论;文件管理及元数据国际标准将采用为国家档案工作标准;很多学者还认为国外没有电子档案、只有电子文件等.实际上这些以"文件"入主"档案"工作的困惑,都源于档案界多年来对records翻译、使用上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时代档案整理需要来源原则,这已成为档案界的普遍共识,并且由此发展而形成了"新来源观".那么,信息化时代档案整理为什么仍需要来源原则?档案理论界已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如果从档案检索的角度出发,也不难获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设计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电子文件元数据研究是国际档案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2001年由国家档案局邱晓威研究员主持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保证及其法律地位的认定”国家社科项目的正式启动,标志着电子文件元数据研究开始成为我国档案界研究的最前沿课题。然而从现已发表的文献统计,由于我国档案界对元数据研究的起步较晚,目前主要以论述元数据的意义、重要性、元数据层次划分,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电子档案与电子文件是有区别的,一是电子档案形成在前.是电子文件的前身,电子文件是电子档案的复制件:二是电子档案是记忆工具,电子文件是办事工具.还认为"前端控制"、"全程管理"、"档案化管理"、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等都有局限,应该在"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下实行电子档案全程管理.  相似文献   

17.
电子文件在档案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剧增,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给档案学的基础理论一来源原则带来了疑惑,或者说,电子文件的出现使得来源原则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钟文荣 《档案时空》2007,(10):18-19
如今在档案界和文件管理界,关于电子文件的探讨逐渐热闹起来.在一些问题上,如电子文件的定义、电子文件的特性等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仍有许多问题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国内关于电子文件的研究是在全球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了解国际组织对这一全球问题的状况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将国际档案理事会关于这方面的信息作以梳理,期望能为研究电子文件真实性问题作些补充.  相似文献   

19.
潘连根 《浙江档案》2003,(11):14-17
作为档案学特色理论的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自19世纪中期产生以来,已成为所有档案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并使档案工作最终与图书、资料、情报等工作区分开来。本文主要通过对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的历史过程的考察,探究这一档案学特色理论中两个重要概念———“来源”与“全宗”的发展变革规律。一对于来源原则或全宗原则的认识理解,国内外档案界是基本一致的。如国际档案理事会在1984年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中,将“来源原则”定义为“同一来源的文件/档案,不应与其他任何来源的文件/档案相混淆的基本原则,常常被称为‘尊重全宗’原则。将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电子文件的管理已成为档案界关注的焦点,这是档案管理改革的一大动力,它将给档案管理学的内容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向传统的档案管理提出了挑战。电子文件的迅猛发展,给一些单位的档案人员带来“困惑”。其中有电子文件对设备的依赖性问题(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现存版本若干年后无合适的读取设备)也有档案的所有权问题(因文件共享、网上服务,给借阅收集、利用工作带来挑战)。电子文件的易更改性,令一些单位防范保密措施滞后。因对电子文件的更改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这就容易失去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由于窃密、“入侵”手段更加隐蔽、更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