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Conners父母问卷对441例4~5岁学龄前儿童的行为等问题进行调查后,抽取部分儿童进行干预,并调查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学龄前儿童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1.56%,其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干预后儿童行为问题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结论:应采取适当的心理和社会干预措施,以提高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虽然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行为表现大致相同,一般会出现行为刻板、喊叫、哭闹、自残、甚至出现攻击行为,但由于其生理、智力、认知以及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导致其情绪行为产生的原因又不同,从而在教育教学中采取的干预措施也相应不同。本文通过个案的方法,对一名自闭症儿童的异常情绪行为进行了干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的特殊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虽然存在智能不足、肢体障碍、性格异常、行为异常或其他显著障碍,但他们同样需要享受教育的公平。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通过吸纳和运用感觉统合训练、沙盘游戏疗法、蒙台梭利操作法、美术治疗等干预方法,对幼儿园的特殊儿童实施早期干预,可以有效解决儿童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了解特殊儿童的情绪和行为,以及监护人的应对措施与效果很有意义。本研究调查了1777位特殊儿童监护人,发现:(1)特殊儿童的情绪以正性情绪为主,负性情绪较少,不同的年龄、年级、障碍类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特殊儿童的行为表现整体较好,但仍有43.61%出现了异常行为,行为和正负性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3)监护人能够快速有效对特殊儿童的情绪和异常行为进行干预,不同的措施取得的效果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自闭症儿童一般具有很少出现共同注意行为、共同注意更多指向要求行为而非指示或分享行为、共同注意具有个体差异性等共同注意缺陷特征,应该针对这些特征运用父母干预、同伴干预、训练师干预及整合干预策略来整合家长资源、注重同伴指导、注重社会性强化、实施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是一种发展性的异常,ADHD儿童常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不专注、多动、冲动、情绪及行为异常。在全纳教育思潮的推动下,ADHD儿童在普通教育体系接受教育应是必然的事实。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来自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因此本文在回顾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在学校范围内直接针对个体行为进行干预和通过改善教学环境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方法,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环境设置、家长培训、行为干预和社交关系训练等。希望能给我国广大的普通教师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儿童欺负行为主要发生在校园或者以校园为媒介的社交群体内,是一种常见的校园不良行为,并有可能发展为校园暴力。对欺负行为及其动机进行分析,培养儿童健康人格,采取科学教养方式,加强正面教育是对欺负行为进行有效干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对被称为"特殊儿童之王"的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干预,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作。国外与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摸索行之有效的教育干预模式。招远市特殊教育学校这几年针对学校的自闭症儿童在教育模式上也进行了一下尝试。通过诊断发现自闭症儿童存在一些共性的行为特征,通过有针对性的"行为疗法"进行干预,自闭症儿童的异常行为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欺负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且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危害性。从自我认知、情感认知和同伴交往等方面分析欺负者、受欺者、旁观者的人格特点,联系个人、家庭、学校、环境等因素与欺负行为的关系,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建议措施对校园欺负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儿童的四级模式,以期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个体沙盘游戏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采用混合实验设计,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教师版对35名学前儿童进行前测,然后将其分成实验组与控制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八周的沙盘游戏干预,分别在干预四周(短程)、八周(长程)后对所有被试者进行后测,以检测沙盘游戏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测试结果表明,短程沙盘游戏干预措施不足以显著改善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而经过长程干预之后,实验组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得到显著改善。儿童类型的主效应不再显著,问题儿童测试总分与正常儿童测试总分无差异,F(1,31)=2.278,p>0.05。但实验组别的主效应显著,实验组总分显著低于控制组,F(1,31)=5.816,p<0.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长程沙盘游戏干预措施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1.
多重残疾儿童的研究和干预是特殊教育领域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个案研究的角度 ,报告了一例成功的多重残疾听力损失儿童的干预案例。我们主要采用游戏活动法、惩罚法、消退法和药物治疗法来矫正情绪和行为问题 ;用塑造法来训练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语言训练采用的是以活动为基础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回顾儿童的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家庭疗法,发现从1995年以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治疗模式也逐渐不同。外显障碍(比如行为障碍、注意障碍性多动、反抗行为)的研究要多于内隐障碍(如抑郁、焦虑障碍)。研究表明家庭干预对治疗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与个体治疗起同样作用,甚至优于个体治疗。到目前为止,家庭认知行为治疗与父母训练是已有的两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家庭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3.
解析音乐疗法在自闭症儿童干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自闭症是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患后会严重影响一生。这已引起各国医学界、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强烈关注。在众多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和技术中,音乐疗法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本文系统检索了Ovid—Medline/PubMed和FMIF数据库,主要分析了2000年以来的12篇采用音乐疗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的研究报告,分别从研究方法、可行性、干预目标、音乐疗法的类型等方面探讨了音乐疗法在自闭症干预中的应用价值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实践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门诊糖尿病病人饮食治疗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提高门诊糖尿病病人饮食治疗顺从性的关系.方法专职营养护士跟随内分泌科专科医生定期参加门诊咨询,对门诊糖尿病病人饮食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协调了护患关系,明显提高了门诊糖尿病病人对饮食治疗重要性的认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正确的执行方法.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对门诊糖尿病病人饮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音乐治疗干预自闭症儿童的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兴的自闭症干预方法,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使用音乐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时,应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类型和心理、行为特征来选择不同性质的音乐,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为保证治疗效果,在使用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时应制定科学的流程,做到干预前进行评估,干预中进行监控,干预后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膀胱粘膜白斑患者术前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65例膀胱粘膜白斑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心理状况。结果心理干预组经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焦虑、抑郁等因子显著下降;而对照组则下降不明显;心理干预治疗后,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焦虑、抑郁等因子显著下降。但两组与常模比较,焦虑、抑郁等因子仍显著增高。结论心理干预对膀胱粘膜白斑患者的心理状况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青少年社交焦虑的人口学特点上,国内研究结果存在矛盾;在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因素上,研究发现不但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留守经历与社交焦虑关系密切,而且个体的社交技能、应对方式、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等个体因素也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国内干预社交焦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箱庭疗法、体育疗法、音乐疗法、综合性团体干预等。目前国内对不同疗法干预青少年社交焦虑效果的比较性研究还较缺乏,对留守儿童等特定群体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及社交焦虑的生理基础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重庆市六所大学1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从中筛选出40名大学生,在认知干预基础上,进行体育锻炼干预。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运用体育锻炼和认知干预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对一例成年智障者社会交往技能的社区干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以往文献报告中,对智障者的干预训练主要针对的是儿童和青少年,场所主要在特殊学校,而对成年智障者干预训练的报告却很少。这篇文章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探讨了社区干预对成年智障者社会交往技能的辅导过程和效果,为提高成年智障者的社会适应力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证明:(1)社区支持和家庭力量相结合是成年智障者社区干预的有效途径;(2)行为疗法的各种技术更适合于成年智障者社会交往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Preschools provide a promising setting in which to conduct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for childhood problems, but classroom programs can only be effective if teachers are willing and able to implement them. This study is one of the first to investigate predictors of the frequency of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a classroom-bas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integrated prevention program for preschoolers. The intervention was designed to promote school readiness with an integrated social and academic program, to be implemented by teachers with the support of classroom consultants. The current study is part of a larger project conducted with Head Start and community child care centers that serve primarily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49 teachers from 30 cent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Overall, teachers conducted approximately 70% of the program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time from the first to the final week of the intervention, and also decreased within each week of the intervention, from the first to the final weekly activity. Teachers working at community child care centers implemented more intervention activities than did Head Start teachers. Teacher concerns about the intervention, assessed prior to training, predicted less participation. In addition, teachers' participat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ir perception that their centers and directors were supportive, collegial, efficient, and fair, as well as their job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Teacher experience, education, ethnicity, and self-efficacy we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participation. In multi-level models that considered center as a level of analysis, substantial variance was accounted for by centers, pointing to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center-level predictors in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