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豹进化史     
当怀着身孕、装着一只义眼的摇滚歌手罗琦站上《我是歌手》的舞台时,很多人在问她是谁。而秦勇以素人的姿态登上大众选秀节目《出彩中国人》后,依然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他曾是黑豹乐队的主唱。  相似文献   

2.
早就注意到张弘的名字,知道她还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时,就发表了童话《新镇长和他的禁令》。她还当过小记者,采访过不少同龄人。作为一个习作者,她对生活的了解多了一个角度,也多了一种途径。后来,听说她学的是新闻专业,毕业后成了真正的记者。特别让我注意到的,是她发表了不少优秀的童话,如《霍去病的马》、《上古的埙》、《傩舞》等受到普遍的好评。她的童话有着丰富的底蕴,属于那种让人回味、引人思考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梁衡四诀     
影1981年,35岁的梁衡在散文《秋思》中激情洋溢地写道:“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20年过去,历任过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梁衡,走过人生的壮年,如今已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的诸多著作,如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7,(12)
走近《税收与社会》文\孔明在林林总总的报刊里,我对一本杂志情有独钟,那就是《税收与社会》。当她还叫《西安税务》的时候,我因为写《税收史话》而闯进了她的世界,进而认识了她的创办者曹钦白先生。他是一位让人一见就想走近的人,所以我成了他座前的常客。几乎隔一...  相似文献   

5.
李斌 《声屏世界》2007,(4):66-66
很喜欢《无间道》里一句话:对不起,我是警察。做了记者后,也经常会说,对不起,我是记者。 对不起,我是记者,所以我要对社会负责任。美国著名记者奥普拉对个人责任就非常重视,她从未停止过呼吁设立严格限制枪支的法律、惩罚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人。她成为电视明星后,以父亲的名义在她的母校田纳西州立大学设立了10项至今仍在设立的奖学金,她还给莫尔豪斯黑人学院提供了500万美元的资助。奥普拉说:“用这种方式活着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责任感是记者行文处世的道德基础,只有对社会负责,才能做一个良心记者。  相似文献   

6.
填履历表上的工作单位和职务时,达吉娅娜·苔丝总是填在《消息报》,任特约记者。苔丝是在1939年当上《消息报》的特约记者的。在这之前,她写诗,写报告文学,是苏联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米哈伊尔·柯尔卓夫建议她停止写诗,向另一方向走,去从事新闻工作的。苔丝离开《星火》杂志社,开始了她所说的“一种新的生活、不平静的、困难的、美妙的记者生活”。在苔丝看来,记者生活是再好不过的了。岁月流逝,几十年过去了,当人  相似文献   

7.
专栏作家微音(许实),卸去《羊城晚报》总编辑之职,于兹10年了。卸任3年后又正式离休。可是他一如往昔,10年来几乎天天依旧到报社上班,痴心不改地写他的《街谈巷议》,从未间断。于是,《羊城晚报》一版的这个名牌栏目,依然像微音在任时那样,发挥着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卸任10年,离休7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途程来说,都不能算短暂。年逾古稀的微音,为什么不休闲游乐,颐养天年,却如此痴心,笔耕不辍?《岭南新闻探索》记者请微音敞开心扉,谈谈个中底蕴。他根据记者提的几个问题,写成文字,一一作答如下。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有这样一类人,他(她)们的降临仿佛天生就是为了某一项事业的创造和推进。题记如果说人总是因为一种感应和沟通而偏爱和关注某一个事物,那么《北京青年报》作为十几年被读者经久不紊地偏爱和关注的一张地方报纸,在它从众多报纸中脱颖而出的初期和中期,一种叫做“社会大特写”的报道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体裁的一个重要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就是北京青年报记者杨菊芳。有人曾经讲过这样的话:“有的人是通过《北京青年报》认识了杨菊芳,有的人是通过杨菊芳认识了《北京青年报人”从被称为“北京青年报社会大特写的里程碑”、评为全…  相似文献   

9.
说长道短     
说长道短有感于“不留情面”近日,新华社记者赵兰英专门让撰文感谢巴金老先生对她的批评与指正。她在《走近巴金》一文中用错了“喀嚓”一词。巴金看到后,就不留情面地向她指出来,“喀嚓”一词用得不好,当时骨折他并没有听到这个声响。巴金老先生的“不留情面”给记者...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报道世界风云人物这一领域中蜚声国际。从基辛格到马卡里奥斯,从霍梅尼到加尔铁里,十年中出自她笔下的采访回忆录中的国家首脑人物就有二十多位。“采访基辛格”是她的代表作《对历史的采访》一书的首篇,也是她踏上进身之阶的第一步,从中不难看到法拉奇独特的采访风格。法拉奇同其他许多西方人士一样,把基辛格看作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能随意出入白宫、中南海、克里姆林宫;他能发动战争、制止战争,并能改变人们的命运。她说,常常有这种情况,对某些著名的要人来说,你越了解他,你就越不能理解他。基辛格就是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11.
李斌 《青年记者》2006,(22):1-1
很喜欢《无间道》里一句话:对不起,我是警察。做了记者后,也经常会说,对不起,我是记者。对不起,我是记者,所以我要对社会负责任。美国著名记者奥普拉对个人责任就非常重视,她从未停止过呼吁设立严格限制枪支的法律、惩罚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人。她成为电视明星后,以父亲的名义在  相似文献   

12.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13.
什么人可以做电视广播记者?一个有资格做记者的人是因为他在一所大学获得了新闻学学位吗?美国俣伯德有限广播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斯坦利·哈伯德认为并非如此。他在其所著《电视广播时代》一书中提出了如下观点: “我认为,一个记者要想被人认为确有能力,就必须证实他或她有新闻才干、有‘新闻敏感’制作电视新闻有着一定的时间限度,为力求成功,电视记者必须具有真正的新闻敏感。据我的经验表明,一个人不可能在新闻院校学到新闻敏感;新闻院校可以使学生做好准备在一家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室工作;新闻院校可以教授学生掌握技巧,但不要以为一个人成功地掌握了技巧,就可以确认这个人  相似文献   

14.
震中汶川之外,北川——这个拥有约3万人的县城,是本次地震中受损最重的地区。13日凌晨,《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赶到了北川。截至14日发稿,近1万人死亡。当时,大型吊装机械和车辆根本进不去灾难中的县城,铁锹和镐头又不够灵巧,救援者只能用手挖掘。让一位名叫杨卫华的救援者终身难忘的是,在北川中学,一个被钢筋压住的女孩子拉他的裤腿恳求:叔叔,救救我!叔叔,救救我……但没等被营救出来,她就闭上了眼睛。闭眼的那刻,她依然拉着杨卫华的裤脚  相似文献   

15.
北京一家大报刊登的《一个小保姆和她的一部大书》(简称《小保姆》)以及《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刊登的《一个小保姆和她编织的谎言》,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许多朋友都问:你是怎么发现小保姆陈玉荣的叙述“有假”的?我想,也许是我读报比较仔细,遇事喜欢刨根问底吧。身为记者,遇有疑点切莫轻易放过最先引起我怀疑的,是《小保姆》的某些细节:──陈玉荣自述只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一般人需要12年才能完成的中小学课程.且.考试成绩十分优秀。我奇怪,当地老师为什么不推荐她进入中国科技大学智力超常少年班7还有,陕西考中8月…  相似文献   

16.
和《军事记者》的“一见钟情”是在10年前,那时我还是个肩扛一道杠的新兵。一次偶然的机会从班长那里看到了当时的《新闻与成才》,从此爱上了她。当兵的第二年就参加了军报的第七届新闻函授班。走进陆军学院成为一名学员后,仍用有限的津贴订阅《新闻与成才》。多少个夜晚,我翻开心爱的杂志,在字里行间追寻着自己的军事记者梦。真正走上兼职的新闻干事这个岗位是在两年前,从看新闻到写新闻的跨度太大了。实践后才知道,爱她还真是不容易。一次次投稿,一次次杳无音讯。在这孤独无助之时,我又重新拿起了与我相伴多年的《新闻与成才》,…  相似文献   

17.
著名记者、作家萧乾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最起码的基本功是要善于处理人的关系。他说,采访是与人打交道,而且是各种各样的人,无法与采访对象相处,就达不到采访的目的。有时,采访对象是很坏的人,你也要沉住气,当时可以不表明立场,写的时候可以表明爱憎。我采写《林炎发入狱》那篇稿子,耐心走访了各方面的人,听人家把话讲完,有理有据,稿子发出后,迫使当局释放了他。假如没听几句话就露出反感,那就进行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18.
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固然很“著名”,但是好像从来没有这么火红过,红火得有点“委屈”。张颐武被卷入一场莫明其妙的论争,而且纯属意外——是媒体对他的“误读”。许多媒体的转载中都有令人耳熟能详的一段话:“孔子不是很伟大么,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么,章子怡也是中国人的代表啊,《新闻周刊》《时代》周刊都拿她当封面来报道中国呢。既然如此我们也要尊重她,崇拜她,好歹中国人就这么一张脸让人家记住了。”张教授在博客中介绍,这引号中言之凿凿的句子其实是来自某报记者的编造,更甚的是在那篇文章中还用了这样别有用心的标题—《孔…  相似文献   

19.
就在中东上空战云密布,美国准备对伊拉克动武之际,数千名外国记者云集中东,其中就有数十名中国记者。他们在前线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呢?张兰华:闯关不怕难巴格达对新华社记者张兰华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她曾就读于巴格达大学文学院,进修阿拉伯语,那是伊拉克历史上最辉煌最美好的时期。时隔20多年,巴格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巴格达人虽依然是那样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但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不透着一种难以言状的寒酸。1月27日凌晨,张兰华一行3人乘飞机抵达巴格达。几天来,他们一边忙于办理入境后的手续,一边进行…  相似文献   

20.
大约是在1976年,香港有一个人从“文化大革命”前修订的《辞海》未定稿中挑毛病,搞了一份《〈辞海〉错误一百例》,将它奚落一通。这篇东西发表在香港的一家报纸上。我们暂且撇开这位先生的深层用意不谈,单说他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就值得商榷。就算这所谓一百条错误都是事实,那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古往今来,任何一部工具书都不可能没有毛病,尤其是一部大型工具书,要从中挑出上百条,甚至上千条毛病,并非难事。例如《康熙字典》,在《辞源》、《辞海》问世以前,它几乎是流传最广的,直到今天,也仍未失去其存在价值。中华书局将它重印后,它依然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但是一般人都知道,它的错误是很多的,仅引用书籍字句方面的讹误,清代王引之就给它找出了2588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