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大众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有其特指性和时代性。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是一个高度语境化命题 ,移用西方理论必须要经历本土化洗礼。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话语的错位 ,反映在对西方批判理论的机械套用和对“中国已经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轻率判断。这是文化自觉与理论创新意识缺乏的表征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一词引进中国后,在概念使用上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乱,西方大众文化是在高度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科技理性和世俗化在西方大众文化的勃兴和繁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的大众文化是在与西方迥异的历史语境中萌生发展的,和西方的历史进程存在着历史时空上的错位,有它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但不加辨析地搬用西方批评资源无疑是对当前中国本土语境的漠视进而造成批评的错位和残缺。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有效性思考分析,探讨大众文化批评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詹姆逊在中国”显示了语境对接受的影响。詹姆逊不是后现代理论的原创者,但“新马克思主义”身份使他的后现代理论在中国有众多的读者。90年代兴起的商业文化为中国接受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提供了现实语境,中国接受者却悬置了他的批判立场。詹姆逊对现代性的批判、对多样现代性的质疑是基于西方知识分子的反思,却与中国对现代性追求的特殊语境存在落差。  相似文献   

5.
随着后现代主义及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有必要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大众文化做解读并寻求平衡来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表现为理论言语的科学化与体系化.后现代主义思潮构成我国的文论现代性建设的语境,文论现代性建设应当吸收其理论资源并转化为建设性因素.后现代主义在文学理论领域中的建设作用表现在促进研究范式的更新从而促进文论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变异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是继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论争之后的又一个热门话题。西方的文化研究传入中国内地之后,迅速地与本土的大众文化思潮相融合,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逐渐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研究,此种变异在中国当前的文化语境之中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就世界范围来看,大众文化的产生是与都市化相伴随的,它与都市的发展基本呈同步态。然而在中国,目前并不存在成熟形态的都市。大众文化与都市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小的错位与落差。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更多是在向西方的都市化进程看齐。还原到本土城市的现实语境下,这种视角势必带有某种想象性的成分。以想象中的都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大众文化的角度进行解析,进而挖掘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都市想象的实质,将有助于剖析想象化叙事下国人心理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9.
穿越剧的流行和风靡并不是偶然产物,而是消费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后现代语境中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后现代主义特征。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穿越剧流行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有:历史的后现代演绎、大众文化的狂欢、超现实的入梦体验。  相似文献   

10.
世俗化是现代性的内涵,作为一种思潮,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人性发展传播媒介等不同层面激发大众文化的流行。通俗读物、流行音乐、影视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三大形式。在本土化语境中,必须辩证地认识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扫荡西方学术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更多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氛围和文化语境,并与大众文化对应契合,尤其在电视文化上,体现为一种带有后现代倾向的电视大众文化。其中,“青春演唱组合”现象和“戏说”现象就是这种文化表征中的代表,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对后现代主义本身,还是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人们都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或者主张:苏珊.桑塔格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感性,安吉拉.默克罗比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的历史时刻,弗里德里克.杰姆逊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的文化样式。尽管如此,被后现代主义耦合在一起的人,仍不失共通之处,即他们的认同于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交织与纠缠。为此,本文拟借助一系列大众文化文本,探讨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力图证明后现代主义已然改变了人们赖以思考大众文化的理论与文化根基,旨在指出后现代时代的大众文化仅仅表示受众人青睐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语境中阐释大众文化,认为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具有同质性和互文性.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杰姆逊始终坚持辩证法,认为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具有为法兰克福学派所诟痛的压迫性质,还具有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特定的语境。如果我们发生身份误置,认为当下及未来中国教育应是后现代取向的,那必然是一种出位之思,必然导致我们应持守的发展教育现代性这一主体目标的缺失。尽管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是有史以来对教育现代性的批判最为犀利、最为彻底的,但它不是从原则上质疑教育现代性,它是站在教育现代性一边来展开对教育现代性的批判的,它在解构传统意义上的或理性主义意义上的主体的同时,也建构着一种新型主体。因而它的思维方式及其精神气质于我们不仅不是出位之思,反而是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的思想资源。它对于中国教育现代性发展的模型设计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对于消解教育的前现代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两大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应考虑中国语境.应该在中国实现再语境化。本土的大众文化研究,虽然是当前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但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问题。作为大众文化重要形态之一的网络媒介,对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是大众文化理论本土再语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种广泛的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它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文化在社会大众中具有日益强大的影响力,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然而,现代性诉求的底蕴和国家、政府调控的力度,使得大众文化的发展充斥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就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的后现代性特征进行探讨,以寻求更贴近中国独特的现代性诉求的大众文化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17.
扫荡西方学术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更多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氛围和文化语境,并与大众文化对应契合,尤其在电视文化上,体现为一种带有后现代倾向的电视大众文化。其中,观众所喜爱的电视剧也成为这种文化的表征,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本文用后现代思想家吉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的思想,分析了韩剧中体现的"微小叙事",进而进一步解析了韩剧在我国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现代性和现代感觉 ,影响着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从表层看 ,大众文化是以商品性、技术性、大众性面貌出现的文化 ;从深层看 ,是大众对日常生活的现代感觉。在本土化的语境中 ,大众文化有积极的意义 ,但又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当下的语境中,后现代主义哲学似乎已经过时,但这并非思想进步的表现,而是缺乏思辨的结果。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后现代主义哲学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还有待进一步推进。在思想的共时性上,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同于后现代主义文化,不能把后者的负面影响推到前者头上;在思想的历时性上,后现代主义哲学并非对"现代性"的简单否定,不能在想当然的思考中陷入非此即彼的假问题中。正确认识和发展后现代主义哲学不仅对人类具有重大时代意义,而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文性",大众文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文本。作为一种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作者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文化态度和价值立场五个层面考量,认为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