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女性主义文学批判主要是张扬颠覆父权文化、消解男性中心的文化主张.文章主要从萧红的自我女性意识和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入手阐述萧红女性文学批判中的性别文化批判争生存文化批判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时代激流中的一湾清泉──论许地山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小说中的妇女形象在他小说的整体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激流,那么许地山笔下的妇女形象就是汇人这股激流中的一湾清泉。他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反映时代的;不写时代的生活,却能折射出时代的光点,因而与同时代诸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着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本文从“于情感中见理性”方面对其笔下的妇女形象进行分析论述,揭示出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霸王别姬》是张爱玲较早时期的一篇小说,作品中以巧妙的叙事角度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虞姬形象,呈现出与历史叙事文本及男性作家笔下不同的女性内省意识。本文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试图揭示出张爱玲笔下虞姬形象所独具的性别身份和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的东北女作家。悲苦的人生与动荡不安的时代格局成就了萧红的创作,敏锐的生命感受和艺术能力的把握使她写出了东北故乡生活的沉滞、闭塞,以及民族的麻木。但是萧红又进一步挖掘人的生命活力,对生命的呼唤和渴求。本文主要以萧红小说中对故乡描写的文本分析,解读萧红笔下的东北故乡的原始生命力量和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呼兰水的灌溉下孕育出的文学女神,在她的笔下充满着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态理想社会的寄寓。管窥萧红的作品,在东北独特的自然风光描绘中能看到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在人与自然环境的书写里,凝缩着其对和谐共生生态观的呼吁;在对童年生活的后花园的回忆下,录刻着生态理想社会的缩影。总之,在生态哲学视角下研究萧红的创作,对准确理解萧红创作的心理机制、重新发现文本的新意义、弥补新文学创作中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空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触及到中国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各类女性的悲剧都有所揭示。本文谈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认为童年生活对萧红的影响,婚姻生活对萧红的影响,自然环境对萧红的影响是形成其女性形象的主要原因;萧红对女性形象悲剧根源的揭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7.
萧红、张爱玲有相似的生活情感经历:童年缺少父母关爱;在爱情上饱受挫折与伤害.情感的缺失性体验折射在文本中,就是作家笔下一系列反传统的母亲形象、委琐的父亲形象及两性关系中情爱的荒漠.但两人对情爱缺失体验的程度不同,也赋予作品不同的感情基调:萧红怀着人道主义的温情悲悯地注视着处于悲惨境地的人们;张爱玲则是“人间无爱”的怀疑论者,作品渗透着彻底的虚无冷漠。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部有着丰富意蕴的文本,《生死场》存在有多重阐释角度,它具有反复言说的价值。在此笔者将从女性视域的角度,对萧红笔下的处于偏远乡村的悲苦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乡村女性形象,有以月英为代表的疾病缠身,悲惨死去的女性;有以王婆为代表的对现实不满,提倡积极反抗的女性;也有以金枝为代表的被生活所压迫,逐步成长的女性,但这些女性都具有生活在乡村的低层受到父权制压迫这样的共性。本文将以作者萧红的成长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为开端,分析《生死场》中的乡村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与萧红笔下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神圣、伟大以及崇高的形象.这与她们的切身经历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她们的创作道路、风格都不相同,但是对于母亲形象的塑造以及母性的态度却有一种逆向的相通之处,揭示出女性复杂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一个创作丰富、历久弥新的作家。在她的笔下总是飘逸着女性的温情,却难见男性昂扬的风姿。文章结合王安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着力从文本中对王安忆笔下的男性形象作一简单的归类,并从当时王安忆的创作心态中分析作者创作之因。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期的历史小说中,儿童视角叙事是一种崭新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儿童视角在作家进行历史想像与历史书写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非群体、非社会化的极具个性化的限知视角是叙述载体的“弱化”和作家叙事策略上的有意“撤退”,在叙述家族、文革等历史时,儿童视角常造成一些未经阐释的“有意味的空白”,常以叙述之轻表达生存之重,是作家历史叙事中的另一类叙述法。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女权主义已经使得女性的声音不再成为一种边缘化的声音,但是总体上看女性作家和批评家的“生态意识”都很薄弱,文化思想界关注作家的“精神生态”的人很少。鉴于此,从生态女性文学批评文化理念建构的角度切入这一时代的困惑,通过女性原则的重新确立、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生态精神”的大力倡导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强调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人类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命运,大力倡导和建构生态女性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3.
晚明小品文是中国历史上创作个人化的一个高潮,它在许多方面与“小女人散文”的个性化写作有相通之处。后人对晚明小品文的评价多从艺术角度加以肯定,而对其蕴含的知识男性生活意识和生存方式给以忽略,而对“小女人散文”则带有负面的性别审美倾向。该文在论述这一文学现象后,认为女作家“女”性意识的客体化在“小女人散文”遭受不公平评价中应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4.
“清”在《静志居诗话》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批评术语和美学观念,与魏晋和明代“七子派”的“清”的内在精神相比显示出一定特色。在朱彝尊的“清”的美学思想中渗透了七子派的一些色彩,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清”的现实批判精神,这一点是很可贵的。但同时我们可以发现,“醇雅”作为一种强势美学观念对它的改造。王士祯在对“清”的接受和改造中只发挥了胡应麟“韵”的那部分,抽空了诗歌应该具有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15.
基于鲁迅的思想观念视角和张爱玲的日常生活视角,《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分别以精神意义和现实意义层面上的疯癫形象出现。这两个隐含了性别叙事视角差异的疯癫形象共同指向了生命的张扬,二者的结局揭示了作者共有的悲剧意识,他们书写人类生存的终极体验,表现人类命运的无所归依。  相似文献   

16.
"零度与偏离"是王希杰先生修辞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运用偏离理论从性别的正负偏离、成长题材的偏离和缺失、硬偏离和软偏离、显性偏离和隐性偏离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儿童文学的现状,即存在的性别感的缺失、对"性描写"的避忌、成长题材脱离现实、儿童语言虚假做作等问题。找寻其原因并探讨其对策,进而促进作家的社会担当情怀,提高写作水平和敏感度,促进儿童文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艺术所包藏的力量远比作家主观赋予它们的要多得多,我们欣赏和估量它们的时候是不能仅以作家的言论或他本人的成长材料为限的。我们在研究《红楼梦》时,与“自传”这两个字离得越远,我们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是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富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纵深性的小说史专著;该论著在“现代性”视点的透视下,清晰地揭示出诸多文学思潮和现象在转型期的本质特征和历史作用;同时注重对作家心态和变化心理的重视,并努力发掘作家主体的文化心理对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1004名回、藏、维吾尔、蒙古、汉族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特点进行跨文化的测量和考察发现:不同民族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民族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大部分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民族大学生内部自我价值感的得分存在着性别差异。文化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应重视培养大学生在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正确评价自我和悦纳自我。  相似文献   

20.
七月派现实主义的研究有待于突破目前的瓶颈状态。从七月派成员各自执着、奋斗的生活经历来理解七月派忠实于人生与民族的现实主义文论的缘起.从七月派作者对于生活的特殊理解来体味他们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烈得难以自抑的情绪,将为七月派的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向度。正是由于这两者的结合,才使得七月派“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具有了发生的有力根基,并且获得了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