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节奏为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巴人音乐的灵魂和精髓,是巴人音乐所独具的艺术特色.巴人注重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强劲与抒情是宫廷和民间巴人音乐的节奏特点:强劲的节奏是巴人音乐为军阵之乐的音乐特点所决定;节奏的抒情性特点,宫廷方面主要是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在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上所作的相应的转变;民间方面则主要是以表现巴地民俗风情的民歌、情歌等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节奏特点.强劲明快、强调集体合作精神,是巴人音乐节奏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巴人的白虎武神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人崇拜白虎,创造了极有特色的白虎文化。在其白虎文化体来中,白虎不仅是巴人的图腾神与祖先神,更是巴人的武神,反映了巴人崇力尚勇的历史传统,体现了巴人精兵尚武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巴"字是基于巴人的崇蛇文化而产生的.远古巴人特定的生存环境以及在多种原因影响下形成的族群文化心理,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崇蛇文化.先有巴文化,尔后有"巴"字.作为巴文化之产物同时又是巴文化之一部分的"巴"字,其构字理据与巴人的崇蛇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鲜明体现了巴人崇蛇这一族群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巴人源流始于糜君之先,出自巫蜒;荆蛮弓鱼族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巴有赛人骠勇,泛称白虎蛮、板楯蛮,雄踞川东北上千年。糜君族西迁,弓鱼族北迁、南迁,板楯蛮亦流徒西、北地区。宣汉巴人古遗址,物内涵丰富,工艺精美绝伦;史册诗词见证渠江中上游巴人状貌;民间传闻遐想巴人习俗;赏巴人歌舞,重现巴人勇锐战斗风采——苏妲己、哪吒。  相似文献   

5.
“白虎为害”不仅反映了秦对巴蜀地区的经略与管理,也深刻体现了秦对巴蜀之民的民族政策。它不仅是巴人对秦国统治的一次大起义,也有巴人复国运动的倾向。白虎被射杀导致的四个结果说明“白虎为害”事件对巴人、土家族风俗的深刻影响,它导致巴人分裂,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巴人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巴人是一个巫风烈烈的民族,占卜文化发达,占卜形式殊多。随着现代考古的发展,一系列巴人文化遗址被发掘,巴文化遗物得以面世。湖北长阳香炉石、忠县瓦渣地、云阳明月坝、万州麻柳沱等遗址出土了诸多的巴人甲骨,这对于我们了解巴人的占卜习俗、占卜形式、占卜文化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谢淑玲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3):14-14,18
巴人不仅为骆宾基处女作的发表而奔波,而且还用生命保护了处女作手稿;骆宾基曾受巴人之托给冯雪峰《鲁讯全集》。结识巴人和冯雪峰都使骆宾基终生难亡。  相似文献   

8.
商代是华夏民族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商灭夏建立商朝以后,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完全继承了夏朝的成果,在民族特征上也是相同的。商朝有许多方国,与商族和商朝有着复杂的关系。商朝和方国之间在保持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同时,经常发生战争。考古文化表明,各方国及商的周边各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商族在同化夏族的同时,大量吸收夏族文化因素。但是终殷一代,仍有一部分夏族保持一定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9.
以巴蜀文化从区域文化向着地方文化转换的古今流变轨迹为历史参照,从文化空间的绵延、文化中心的形成、文化心态的嬗变这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指出了以巴渝文化与蜀都文化为核心构成的都市文化的现实发展,将促成巴地文化与蜀地文化的现代融合:  相似文献   

10.
渝东南土家族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渝东南地区在殷、周时期居住着百濮之族。本不与蛇巴人接壤,蛇巴人被尧派羿屠于巴陵后,部分巴人向西部逃难,匿于石穴蜕变为白虎巴人,吞并土百濮,形成巴蜀对峙。旋楚子灭巴,秦灭楚。濮已灭亡,复不称巴人后裔,史称蛮,继称上,后世便以土家人自称。濮人不甘灭亡,百濮之一,板盾蛮专杀白虎,其民俗流传于渝东南及黔北、湘西、鄂西等古代百濮居住过的广大地区。许多方言流传至今,泄露了百濮人与巴人的关系。为追寻渝东南土家族源头提供了有力证据。有比较清晰历史线索可以考证的是鱼凫国,她发源于蜀,沿岷江而下,与百濮之族融合,生活于宜宾、重庆、涪陵。然后一支沿长江继续下行至今奉节,另一支溯乌江而上,至渝东南乃至“九溪十八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