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戏剧艺术这个大家庭里,喜剧作为悲剧最为亲密的兄弟,之所以能在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留住自己的观众,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它所蕴藏的自由狂欢精神。喜剧艺术的这种自由狂欢精神是与生俱来的,它源于一种边缘状态中生命意识的爆喷。在这种爆喷中,充满了交替与变更的精神和死亡与新生的精神。自由狂欢精神对于喜剧氛围的营造、对于剧场中观众的影响和作品中喜剧性内涵的揭示以及对于剧中喜剧人物的塑造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喜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赫金植根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把握住了喜剧精神的本质和精髓,使"狂欢化"成了喜剧的一大特点,体现了一种喜剧精神,具有很强的喜剧意识。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的实质和审美功能;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研究巴赫金狂欢理论与陈白尘喜剧的内在关系,探究陈白尘喜剧蕴含的狂欢化的诸多因素,提出陈白尘喜剧的狂欢化色彩是审美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政治语境中,对中外狂欢体民间文学与文人喜剧创作的狂欢性的继承与创新,它蕴涵着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中外喜剧理论对比,探讨了喜剧、喜剧意识及狂欢化,指出在当今多元的文化语境下,喜剧的核心是喜剧意识,喜剧意识的集中反映是狂欢化,狂欢要做到自由与约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论喜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剧精神是喜剧之魂,其内涵包括四个彼此联系又相区别的方面,它们是:讽刺批判精神、乐观自信精神、理性超脱精神和自由狂欢精神。喜剧精神是否充盈和高扬是评判一部喜剧作品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也是衡量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喜剧是否发达的最高尺度。从喜剧精神的角度研究喜剧是一条有待进一步开拓的接近喜剧本质的新途径,它从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结合上研究喜剧的本质,将为喜剧理论研究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6.
王尔德在每一部喜剧中都注重悬念的设置,他基本上沿用了“告诉观众,瞒住剧中人”的方法,充分利用人物的“前史”等秘密制造悬念,但在不同的剧作中又略有变通.悬念的精心设置,是王尔德喜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体现了王尔德对传统戏剧艺术的模仿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喜剧小品因篇幅限制一般不正面表现重大题材,但是它能反映社会心理变迁。黄宏的小品渗透着国家意识形态引导下的“良民”心理,因此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润滑剂。赵本山的小品则具有喜剧萌芽期的狂欢性质,颠覆了惯常大众传媒中被扭曲的农民形象,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同。  相似文献   

8.
从喜剧艺术的起源出发,归纳了中西戏剧中喜剧艺术在审美上的异同,并探讨了产生这些审美风格和观念背后的中西历史文化的不同。了解中西方各自对戏剧中的喜剧审美,能促进我们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更好的了解喜剧艺术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契诃夫的文学创作生涯是从幽默短篇故事和独幕轻松喜剧开始的。在其早期的创作中,幽默诙谐是显在的。外显的幽默成为契诃夫早期创作的显著标志。进入创作成熟期后,契诃夫创作中的幽默由原先外显的幽默隐遁为内敛的幽默。这体现了契诃夫喜剧精神的深化与升华。内敛的幽默体现出契诃夫冷酷的喜剧精神。契诃夫凭借这种内在的喜剧精神,实现了对生活真实的冷峻的体察。而这种冷峻的喜剧精神,成为契诃夫影响20世纪现代小说与戏剧的最本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荒诞喜剧是在20世纪走向成熟的一种新的喜剧类型,荒诞性、悲剧感、哲理化是其突出的三个特点.荒诞派戏剧是它在西方的代表,也是这一喜剧类型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当代的荒诞喜剧则显得相对贫弱.赵耀民是中国剧坛第一位自觉致力于荒诞喜剧的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的剧作家,他的荒诞喜剧创作独树一帜,开拓了中国当代喜剧创作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1.
喜剧艺术在当代的小说、戏剧、相声、小品等文学创作中运用得越来越频繁,在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等导演中,无论从人物性格的塑造上,还是在人物语言的运用上,显得非常重要,不可或缺。这是因为喜剧作品使欣赏者在笑声中不但得到了很高的艺术享受,还得到了精神的升华和人生的启示。因此,喜剧艺术成为作家进行文艺创作和表现生活的重要的艺术手段,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喜剧艺术的美学基本特征:内容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现手法是夸张,美感特征是笑。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喜剧作品成就很大,中西喜剧艺术以各自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给观众不同的审美感受。本文从中西方的喜剧作品出发,归纳有关中西方的喜剧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更好地理解中西喜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曾禺有着丰富的喜剧舞台经验和杰出的喜剧创作才能,同时他还就当代喜剧发展现状发表过诸多真知灼见,从而形成了曹禺关于喜剧本体、喜剧创作和喜剧表导演等方面的相关理论。梳理和探讨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曾禺的喜剧艺术和整体戏剧创作,而且对当下喜剧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含有“宣泄”或“净化”之意的“卡塔西斯”,自亚理斯多德《诗学》以来,曾被一些传统的戏剧理论误读为悲剧所专。但西方学术思想的大量史料证明,“卡塔西斯”不仅广泛地存在于悲剧审美过程中,而且也深刻地体现在喜剧文化之中。倘若感性的精神个体渴望从理性的约束下获得解放和自由,结构独特的喜剧为此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可能。  相似文献   

15.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创作独幕喜剧见长的剧作家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喜剧先驱之一,丁西林的作品善于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发现喜剧因素,通过揭示生活的情趣,制造悬念,组织戏剧冲突,把看来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作品多为带有诙谐意味的趣剧,大都结构精巧,形象生动,语言风趣幽默,能在较为轻松平淡的戏剧冲突中反映社会现实,寓庄于谐,受到读者和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别对这三个恶作剧进行解读的基础上,阐释《第十二夜》的喜剧性,以及莎士比亚轻凇浪漫的喜剧精神。《第十二夜》被莎评学者认为是最能体现莎士比亚喜剧才能和精神的典范之作。它的情节主要是由三个幽默风趣的恶作剧构成,通过错综复杂的框架结构,生动诙谐的人物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一个狂欢化了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而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康德开始,才真正有了对喜剧与自由之间审美联系的揭示和把握.康德把笑看作一种纯形式表象的自由游戏,归纳出"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笑之心理模式、故作天真的"伪装术",以及评判幽默风格的"理性原则".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席勒从美育出发揭示出喜剧与人性自由的内在联系以及喜剧为精神提供自由的独特方式和途径;他明确肯定喜剧维护心灵自由、完善人性的作用优于悲剧,并提出了相应的创作主张,拨正了西方美学尊崇悲剧而轻视喜剧的传统偏见,从而启示我们,人性与自由的交融构成了喜剧美的内质.如果说康德美学主要在"形式表象"的层面上揭示出喜剧与自由的审美联系,那么席勒美学则将这种审美联系掘进到"人性自由"的层面;康德多关注笑促进肉体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席勒更看重喜剧修复心灵、完善人性,"把自由完全归还给人"的审美功能;而相比之下,席勒对喜剧与人性自由的理解和把握,较之康德更接近于喜剧的精神本体.  相似文献   

18.
喜剧性语言的研究通常作为文学或者戏剧美学的一个附庸和补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很少。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喜剧大师,在喜剧创作中进行了丰富的喜剧性语言实践,其喜剧性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一些学者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整体语言做了研究,如"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多样性"[1]等,但是都没有对莎士比亚的某一剧本进行详尽的语言特征分析,尤其没有对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无事自扰》是莎士比亚四部喜剧中十分成熟的作品,它的喜剧氛围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为之捧腹。从双关语、夸张、反语、反复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段对剧本中的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莎士比亚运用丰富的语言形式构建的喜剧性。  相似文献   

19.
耿金凤  李成 《文教资料》2012,(25):10-11
喜剧的概念来源于西方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虽然没有喜剧这一明确概念,但是不能抹杀中国古典戏曲中所呈现出的喜剧或者说是幽默特质。这种特质是中国古典文化特有的生成与积淀,可称为中国式的喜剧,它与西方喜剧相比也毫不逊色。本文试从《看钱奴》的喜剧因素入手,探究它的幽默艺术魅力,进而分析中国式喜剧所包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20.
李渔在戏剧中运用幽默滑稽的喜剧语言建构作品的喜剧情景。他利用语音飞自制造不同意义、情境间的相互干涉,烘托喜剧氟围;利用一气呵成、抑扬顿挫的贯口来引发观众的自居心理;又以镶嵌与贯口相配合,产生和谐流转之趣,突显作者的机巧与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