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1994,(3)
新闻界也要打假编者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屡打不止,坑苦了广大消费者。社会上也曾出现过“假党员案”、“假兵案”、“假公安案”。现在,这股假风正日渐向新闻界侵袭,新闻的真实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前些年,湖南某报刊发了一条“人肉包子”假新闻,四川某报刊...  相似文献   

2.
赵丹梅 《新闻三昧》2005,(11):24-25
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3·15”晚会之所以受到全国亿万观众的特别关注,不外乎就是因为百姓深受假商品其害,打假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都对假冒伪劣商品深恶痛绝,都力图在生活中抵制假冒伪劣商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但是与此同时,大家对假新闻采取的则是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现在假新闻满天飞,我们往往不予深究。表面看,假新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像假商品那么直接让人遭受物质损失,但其恶劣作用有时甚至超过物质商品。消费者有权像拒绝假商品一样拒绝假  相似文献   

3.
当今,在市场上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由此联想到新闻战线的新闻“打假”,应对假、劣新闻的出现,假、劣新闻的危害及咋个“打”法深入地进行研讨,以制止和杜绝假、劣新闻的泛滥。 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假、劣新闻在报纸、  相似文献   

4.
新闻也应该“打假”马录,陈敏“打假”是群众不堪忍受“假冒伪劣”产品之苦发出的呼声。但“假冒伪劣”现在甚至感染到经济之外的方方面面,就连著名的“质量万里行”也有了被假冒的历史。在我们新闻界内部,也有形形色色的“假”应该打。主要是以“真实”做挡箭牌,以假...  相似文献   

5.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监督工具参与物质商品领域的“打假”取得了世人公认的业绩,然而遗憾的是,在目前的新闻实践中,新闻自身的“打假”却难见成效,各种各样的虚假新闻屡屡出现,成为新闻传媒的“四大公害”之首,严重地影响了党的新闻事业,挫伤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自王海在一些大商场买假索赔事出之后,在新闻媒体上,仿效者时有所闻(见),大多数受众对这类行为和这些报道持有肯定态度,但笔者却想发点异议,有无道理,请众人评说。 就目前一般情况而言,消费者购物还是愿意到大商场去,图的是买个正宗、买个可靠的售后服务,特别是购买大件物品时,大商场的信誉在消费者心目中是无与伦比的。加上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后,通常是懒得理会或忍气吞声,如此一来,看到王海们竟然在大商场买到了水货、买到水货竟然还能得到加倍赔偿,当然要拍手称快、甚至要称他们一声“见义勇为”。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新闻媒体也正是以获取受众的共鸣为目的,但这类报道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 弊病之一是报道时间过于集中。王海们的义举见诸新闻媒体集中在临近“3·15”的一段时间内,给人的感觉是消费者的“出气日”又到了。事实上,据报道所称,大商场卖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一年四季皆有,果真有心促进商场净化进货渠道、维护消费者权益,就该持之以恒地进行舆论监督,而不应犯冷热病,以致在客观上起到  相似文献   

7.
还是用“标值”为妥任广耀每每听到或看到一些打击、查处假冒伪劣商品的新闻报道,往往写有:这次查处的假冒伪劣商品价值××××××元,以突出所取得的战果。这里不免令人生疑:这些假冒伪劣商品中,有的属劣质产品,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利益,有什么价值可言!即或某些假...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把舆论监督一直当作新闻监督来理解,在一些正式文件和许多教科书中也把舆论监督解释为:“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指名批评,让各种假、丑、恶的行为曝光”,“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等。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叫王海的人及“王海现象”,由此刮起的一股强劲旋风给大众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观念,使广大消费者以一种崭新的“打假”眼光来审视摆在面前的形形色色的商品。其实,书界更尤为迫切地需要王海的出现。图书作为精神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文化积累和传播知识、教育后人的特殊属性,就规定了书界“打假”的职责更加重大。而无论是按照这一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10.
读报看电视,发现媒体在报道有关涉假贩毒案件时,常有乱用、滥用“价值”二字的现象,不吐不快。 “3·15”消费者维权日前后,一些媒体常有类似报道,某月某日,某地工商局(或质量技术监督局)捣毁某个制假窝点,将价值多少万元的假冒伪劣商品  相似文献   

11.
蒋中任 《新闻记者》2003,(10):40-40
读报看电视,发现媒体在报道有关涉假贩毒案件时,常有乱用、滥用“价值”两字的现象。“3·15”消费者维权日前后,一些媒体常有类似报道:“某月某日,某地工商局(或质量技术监督局)捣毁×个制假窝点,将价值××万元的假冒伪劣商品焚之一炬,群众拍手称快!”受众要问,“价值”成百上千万元的商品竟一把大火烧了,造成“天大的  相似文献   

12.
记者当“王海”──一次宣传报道的实践与体会湖北《宜昌日报》傅天好《宜昌日报》今年策划“记者当王海”,深人经济活动最前沿,向“假冒伪劣”宣战,向市民宣传商品消费知识。当3月17日《宜昌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打假捉劣盼勇士,千呼万唤始出来“王海”在宜昌露面...  相似文献   

13.
《采.写.编》2003,(2):26-26
加强“三农”报道 王茂林代表新闻媒体要根据党和政府的要求,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的社会进步作为我们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消除假新闻存在的条件 何兴身代表对待假新闻,要标本同治,要加强新闻队伍建设,要严肃、认真、谨慎地对待来稿。同时,“打假”中不要出现“假”。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体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报道,不仅起到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曝光各种危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使消费者深入而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权益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厂家、商家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运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纠纷的合理解决.但近年来,一些煤体的消费维权与誉侵权的冲突问题,值得新闻工作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闻打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今,通篇捏造、捕风捉影的假新闻已很少敢露头,且一旦出现,便会受到全社会口诛笔伐。但大量以“真实”的面目出现的假(或半真半假)新闻却得到人们的宽容甚至默许。这种状况是危害新闻事业的慢性毒药,如听之任之,必将导致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逐步丧失。  相似文献   

16.
虚假新闻社会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 《新闻前哨》2006,(11):6-8
虚假新闻是国内外传媒界的痼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的打假活动,从1947年《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算起,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禁而不绝。在党的新闻事业史上,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反对虚假新闻的运动,一次是在20世纪40年代下半叶,在我党领导的解放区;一次是在80年代初,粉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之后的拨乱反正时期。21世纪初,在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进的过程中,鱼龙混杂,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媒体刊播的假新闻也成了灾。近年来造成很坏影响的虚假新闻包括:“女记与‘狼’共穴61天”、“中国啤酒甲醛风波”、“郑州百余男女持械群殴警察鸣枪示警八次”等,有的无中生有,有的千奇百怪,令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17.
从最近几年全国很多报纸、杂志所登载的打击非法出版物(以下称“打非”)、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以下称“打假”)材料看,印刷过程中所发生的法律问题是十分惊人的,并有屡禁不止之趋势,由此引发了笔者一些粗略的思考,并提出来与同行商讨。    相似文献   

18.
这两年,新闻界的有偿新闻现象到了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地步。人们一方面对此深感忧虑,一方面又似乎拿它没办法。我看,所以“没有办法”,首先在于观念上对有偿新闻的认识不清;其次,是被赚大钱的欲望冲昏了头脑。有偿新闻是假冒伪劣新闻在物质生产领域,人们对“打假”拍手称快,什么叫“假冒伪劣商品”谁都很清楚。每个行业,每种商品,只有以过硬的质量、相对低廉的价格为本,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而同类的问题,一到新闻领域,就让人们看不清问题的实质了。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要从新闻价值和宣传两个标准体系去衡量。尽管这样的标准是“软性”的,但一般人仅靠经验就可以基本把握某条新闻是否有价值。还没有听说过哪条有偿新闻被专家评上全国好新闻的。新闻单位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靠提高新闻质量,给受众提供更新鲜、  相似文献   

19.
仁义 《传媒》2002,(10)
“黑名单”不知源于何时,但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文革”时期。当时,一提起谁被列入了“黑名单”,就等于宣判其政治生命的结束。黑帮、黑七类、黑子女等等,人们谈“黑”色变。当然,这一幕悲剧永远走进了昨天的历史。 最近一个时期,有的媒体也谈到了“黑名单”,有人把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厂家,列入了被消费者不信  相似文献   

20.
浅议档案“打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时期以来,人们大声呼吁严厉打击假酒、假烟、假药、假种子及其他假冒伪劣商品,与之相比,近年来出现的假户口、假文凭、假证件、假合同、假帐本、假报表、假公文等“假档案”的危害性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档案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假档案”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在档案形成过程中,因凭空捏造和不切实际而产生的;二是在管理中因篡改、撤换而造成的。分析原因有二:其一是由某些权力机关和某些领导干部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捏造事实产生的档案。其二就是某些人为了达到个人某种目的而私自伪造档案。可以说,“假档案”的存在和泛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