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会关心,是教育对青少年必须承担的责任。关心品质的培养,首先要使青少年明确关心是一种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互动关系,是一种道德品质;其次,要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积极认可学生的关心行动来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  相似文献   

2.
学会关心,是教育对青少年必须承担的责任。关心品质的培养,首先要使青少年明确关心是一种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互动关系,是一种道德品质;其次,要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积极认可学生的关心行动来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  相似文献   

3.
建立良好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既需要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也需要微观层面的伦理规约,诺丁斯的关心理论为破解研究生导学关系的“隐性异化”提供了伦理性解决方案。关心理论的基本观点为:人在关心中与他人相遇;关系是关心的本体性基础;关心意味着从被关心者的利益出发;关心关系具有互惠性。在关心理论的视角下,研究生导学既是一种高级的教学实践,涉及理性和感性的有机统一,也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实践,而关心是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核心要素。对新时代研究生导学关系建设的启示:一是建立真正的关心关系;二是导师作为关心者与学生相遇;三是研究生是关心关系的积极贡献者。  相似文献   

4.
“关心他人”看起来是较为陈旧的德育内容,然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会关心”具有更为深刻的涵义。关心是一种美德,同时更意味着一种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通过关心关系的建立,培养儿童各方面的品质,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关心他人”看起来是较为陈旧的德育内容,然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会关心”具有更为深刻的涵义。关心是一种美德,同时更意味着一种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通过关心关系的建立,培养儿童各方面的品质,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金智慧 《师道》2008,(7):1-1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这句话,清晰地沁入我的心扉,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学会关心”与责任生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学会关心是关系中人发展的基本命题,它要求现代德育必须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从本质上说,关心是对关系的发现、关系的认同、关系的情感化,关心可以导致责任的自觉,学会关心与责任生成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当学会关心成为一种德育模式时,学生就能够体验到自我与非我的内在联系、体验到个体存在对整个生态系的依赖,也就能够使学生自然生成一种对自己、他人、社会、人类生存状态普遍关心的责任意识和完成责任行为的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8.
"关心"品质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养。然而,现实中教师对"关心"的理解却存在种种误区,主要表明为忽视"他者"需求的关心、"唯他"指向的关心、"唯分数"指向的关心。"他者"伦理维度的缺失是教师对"关心"理解偏差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围绕教师关心品质中"他者意识"、"他者责任"、"互动共在"等核心要素,应关注基于反思的教师关心品质的提升、基于关系的教师关心品质的提升以及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关心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关怀式道德学习以关怀为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使其成为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个案呈现与分析表明,小学生关心他人需要成人适时指导,在体验关心、实践关心的过程中学会爱与被爱,形成关心他人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奈尔·诺丁斯建构关怀伦理的基础是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的关系。对教育而言,教师即关心者,学生则是被关心者。关心者以接受性意识为意识基础,以"相遇"为行动逻辑,关心者形象的实现取决于他者,即被关心者的回应与承认。  相似文献   

11.
傅冰 《师道》2005,(12):19-21
近日我看了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The Challenge to Carein Schools)。我没想到这本书如此深刻地打动了我,联系成功教育的理论,我迫不及待地要写下自己的感受,记录下阅读中那些自然流淌出来的发自内心的每一个微小的感觉。这本书的主题是“关心”。作者在引言中说:“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我们接受关心,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之中。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  相似文献   

12.
培养关心型教师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心型教师是时代的呼唤,是21世纪教师的新形象。在教师职业词典中,给学生以爱、教会学生以爱,是一个不断丰富的永恒的内容。但在社会转型时期,这个内容被功利主义所遮蔽,显得残缺不全。而由于教师教育的不完善,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会关心”时,常常显得乏力或者不得法。南卡罗林纳大学的教师教育计划,在培养关心型教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把关心型教师的培养分成了四个阶段:体验关心、实践关心、建立和维持关心的关系、持续不断的反思和改良。这个成功的范例,为我们开展教师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关心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责任。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认为:一种积极的关心意识是情感被唤起的状况。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关心情感,教育者就要在教育活动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当学生的情感被唤起并不断丰富的时候,学生关心品质的情感结构会趋向完善,情感能力会不断增强,情感反应水平会不断提高。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的品质,我们应该通过集体活动,丰富学生在集体中的情感,让孩子们感到在集体中是快乐的,为集体服务也是快乐的。这时,关心集体,为集体服务,就不是一种强加给学生的任务,而是…  相似文献   

14.
论关心视阈下师生关系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往往表现出紧张与疏远的特点,其根源在于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关心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建立师生之间的关心关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的关心能力,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是构建师生关心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5.
陈琴 《今日教育》2007,(6S):61-62
美国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说:“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的确.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需要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之中。我们同样也需要关心他人.有了这种关心.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在关心性关系中学会关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会关心”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结合“学会关心”教育在学校实施情况,提出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的两种策略,即营造关心性人际关系,在富有关心性特点的人际关系和文化一心理氛围中学习;组织学生在践行关爱中学会关爱,即以践行为重点的知情行整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17.
关怀伦理学提倡关心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石,为我们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一教育理念要求师生间必须建立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教师必须以关心者这一榜样的身份出现,让关怀成为师生情感的纽带,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对话与沟通,构建关心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学会关心"是21世纪的教育主题之一,关心不是由关心者到被关心者的单向流动,它具有关系性、意向性、双向性,实践是实现关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学会关心”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文章分析了关心的内涵,关心与自我的关系,培养大学生关心意识的主要途径,条件,认为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关心意识,也要调动学生“自我”形成关心意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学会关心”不仅是一种教育哲学观,而且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得到普遍重视。“学会关心”的内容极其广泛,依据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建立的关怀关系划分为三大类型多个领域。让学生学会关心,教师要采用恰当的认知策略和实践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建立彼此专注、尊重与理解的关系;保证关心关系的连续性;创设恰当的情景。实践策略包括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