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菲琼  黄义良 《科研管理》2011,32(11):100-106
不成功的组织文化整合是海外并购失败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分析组织文化差异与海外并购风险之间的关系、组织文化类型、组织文化适应模式以及公司间文化相互学习等要素,刻画了企业海外并购中风险生成与演化的机理。并基于这些机理,利用动态仿真的方法,揭示组织文化整合过程中,海外并购风险演化趋势。最后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企业并购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是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企业并购能否实观1+1>2 的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如何解决或避免并购中的文化冲突。并购双方在并购前必须从解决文化冲突入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文化融合,以及并购后的文化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成功的并购企业与失败的并购企业的创新产出来验证并购活动与创新激励的因果关系。另外,企业的财务状况也会影响企业的并购成败,成功的并购企业在宣告日期间能够获得正的累计超额收益。综上证明并购活动成败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化融合:企业并购成功的秘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并购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是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企业并购能否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如何解决或避免并购中的文化冲突.并购双方在并购前必须从解决文化冲突入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文化融合,以及并购后的文化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际并购使双方知识员工面临一定的风险,容易引发他们离职或不合作,这对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不利。选取5个代表性案例,基于过程视角,采用扎根理论,识别出双方知识员工在并购的准备、交易和整合阶段可能面临的战略因素、知识特性、文化适应、知识消化、私利追逐以及组织动荡6种风险。研究同时发现,这些风险的根源是不完全理性、信任不足、利益诉求差异、双方企业高层及知识员工可能的短视行为和不可控的客观因素。并购双方知识员工所面临的风险以及不同风险的关键程度所有差异,其中,文化适应、知识特性和战略因素3种风险对并购方知识员工最为关键;对目标方知识员工而言,文化适应、战略因素和组织动荡风险最为关键。企业可据此采取相应的激励方案,以实现并购战略。  相似文献   

6.
在高技术企业并购浪潮下,为有效提升并购效率,提高企业并购收益,引入进化博弈理论,对高技术企业的并购定价策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高技术企业的并购中,主并企业的吸收能力将有效提升其平均期望收益;并购双方向接受策略进化受并购双方谈判破裂发生概率、报价以及目标公司对自身的估值影响;通过进化博弈推导出主并企业报价策略,当主并企业不断学习了解目标公司信息并根据报价策略进行报价时,并购效率和收益将能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7.
并购实质上是公司之间权益的重新分配和组合过程,而这期间,又会导致并购公司与被并公司双方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变化,从而产生用合理会计方法确认、处理财务状况的变动问题。购买法和权益联合法是企业并购的两种常用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郑金胜  黄鹤 《科技广场》2005,(11):57-58
针对并购企业比较容易失败的现象,引出要整合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指出了并购过程中文化整合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导致问题产生的四个因素,即经营宗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工作风格,找出文化差异,然后讨论了文化整合的三个策略和方法,文化吸收和同化策略、文化混合策略和文化共生策略。  相似文献   

9.
企业并购主要支付方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司并购中,支付方式对收购者及被收购者企业的股东权益会产生影响,并且影响并购后公司的财务整合效果,并购双方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支付方式。  相似文献   

10.
并购不仅为股东带来财富效应,还使企业产品市场获得延伸,并为新产品开发获取创新技术与资源,最终导致产品差异化,而差异化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本文以2010—2015年信息技术企业的并购事件为实验样本组,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造与实验组特征相同的控制组,基于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双视角,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创新驱动下信息技术企业的并购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于电子信息制造业,并购提升了产品差异化水平;对于软件信息服务行业,并购降低了产品差异化水平;行业竞争和内部研发强度能够增强信息技术企业并购的产品差异化效应;投资者对信息技术企业并购决策的短期市场反应为负,主并公司的投资机会正向调节并购的股市绩效;不同特征的收购目标会带来不同的并购效应,并购双方技术互补性正向调节并购的产品差异化效应和股市绩效,而目标公司成熟度负向调节并购的产品差异化效应,正向调节并购的股市绩效。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并购已成为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企业并购过程中,由于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异质性而产生文化冲突,许多并购企业因忽视文化整合很难实现并购的期望价值.文章主要探讨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内涵及我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策略及建议,以期指导我国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实践.  相似文献   

12.
扈文秀  杨栎  章伟果 《软科学》2016,(11):76-80
基于社会镶嵌理论,从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高管之间的社会联结关系的角度出发,选择2005~2014年间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为样本,探讨高管社会联结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分析因学历和任职而造成高管间两种不同的社会联结对并购绩效的作用差异。研究发现:并购双方的高管社会联结,尤其是由于学历而造成的社会联结,会降低主并企业、目标企业以及并购后合并实体的价值;并且当企业存在两职合一的情况时,这种价值的减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  相似文献   

13.
基于知识整合价值链的企业并购知识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并购协同作用的实现需要对并购双方企业的知识系统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构建企业并购的知识整合价值链,从知识冲突、知识识别、知识转移、知识融合等环节动态研究企业并购中知识整合的管理过程.基于企业并购的知识整合价值链分析了瑞士Ciba—Geigy公司并购美国Alza公司案例中的知识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14.
潘颖  战京玲  王凯 《未来与发展》2012,35(6):110-113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源于对跨国并购风险识别不足,以及风险防范措施的缺失。本文结合中投投资黑石、中铝收购力拓等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分析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基于海外并购流程,从并购前的准备阶段、并购实施过程以及并购后的整合阶段,系统提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跨国并购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受到了各国企业的青睐,可谓是风起云涌。然而,大规模并购中却不乏失败之例。文化差异是造成跨国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企业并购后所面临的种种文化问题,分析了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企业并购后易产生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行为方式、人事制度等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并购的效率和企业的经营成本。必须制订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案,遵循一定的步骤,如成立文化领导小组、分析并购双方的文化特征、选择适当的文化整合方式等,对并购后的文化冲突进行有效管理,使其最小化直至化解。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296个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事件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了17个因素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价值创造的决定作用.结果表明:并购企业所有权性质与价值创造显著负相关,即民营企业并购绩效显著优于国有企业;并购双方相对规模、文化距离以及治理因素中的并购目标对抗董事权力指数对海外并购价值创造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并购交易值以及治理因素中的集中度、法律体系等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累计超常收益有显著负面影响.此研究结果对于引导我国企业有效进行海外并购,推动“走出去”战略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企业并购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指出企业并购是多个局中人参与的博弈行为,分析了并购方和被并购企业的行为特征,建立了不同情况下的企业并购博弈模型,并给出了不同情况下博弈双方的最优战略。  相似文献   

19.
并购企业知识资本协同及其价值创造潜能的三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俊华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2):144-147,143
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并购来荻取技术、人才等知识资本。但是实践中超过50%的并购失败率说明,知识资本协同的实现和价值创造并不容易。本文建立了知识资本、企业能力、企业行为3个维度的研究框架,剖析了影响并购双方知识资本协同和价值创造潜能的20个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后的资源整合模式中,系统整合式、供应链导向式或技术导向式、充分式或集约式的整合模式,比较适宜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的资源整合,具有较好的有效性。但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妨碍了并购双方的管理类功能性资源在组织边界之间的转移、扩散或共享,在并购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无法完成充分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