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两侧脊髓低位症患者的临床、MRI检查的分析,对其发生学、影像学以及与隐性脊柱裂(OSB)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认为脊髓低位症并不少见,对于有腰能神经根损害的患者,如合并有OSB,应考虑到脊髓低位症可能,并首选脊柱MRI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Chiari 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 48 例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48例经MRI证实的Chiari畸形I型(CMI)合并脊髓空洞症(SM)患者的治疗和随访情况,其中行后颅窝减压12例,后颅窝减压并SM切开引流术24例,后颅窝减压并小脑扁桃体切除术8例,小脑扁桃体切除并Ⅳ脑室闩部假膜切开术4例。结果:4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MRI复查脊髓空洞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后颅窝减压术、空洞切开引流术、小脑扁桃体切除术及其不同组合手术是治疗CMI合并SM的行之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退行性疾病,过去因诊断条件所限,误诊率较高,随着MRI的应用,脊髓空洞症(SM)的诊断率已大大改善,但不典型者仍易误诊,现将我们遇到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脊髓空洞症并chiari Ⅰ型畸形15例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7例:年龄13~41岁,平均32岁;病程5月~10年,半均4.1年;均慢慢起病,无明显诱因。 1.2 临床表现 9例表现为纯运动系受损,其中肢体无力或萎缩5例,腱反射亢进4例,迟钝3例,下肢引出病理征3例,走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SCD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21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降低。17例行脊柱MRI检查,10例有异常信号,呈条带状等T1长T2异常信号。24例患者均给予维生素B12肌肉注射,14例治愈(58.3%),6例明显好转(25.0%),4例效果不明显(16.7%)。结论 SCD患者主要表现为脊髓后索、侧索受累,周围神经受累亦较常见。及时应用维生素B12治疗,症状可明显好转。本病为可治性疾病,预后与病程密切相关,应重视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是骨科常见的一种外伤性疾病,脊髓的结构很复杂,一但有损伤,如果治疗不及时,护理不当,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必须明确脊髓的结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才能正确治疗和护理,本文就脊髓损伤的治疗及护理作一浅谈。 一、脊髓的结构: 脊髓呈扁圆柱状,长42-45cm,占椎管  相似文献   

6.
在“脊髓和脊神经”一节的教学中,不少学生认为,脊髓下端既然“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怎还有31对脊神经?以致疑惑不解。对此知识点应予弄清。 脊髓外观是一完整体,但可籍每对脊神经根的范围划分31节段,即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1个尾节。在胆胎三个月以前,脊髓与脊柱长度相等,所有的脊神经根均呈水平方向自脊髓发出进入相当的椎间孔。从胚胎第4个月起,脊髓增长速度比脊柱增长速度缓慢,由于脊髓上端连于脑而固定,因此脊髓上段与脊柱的局部关系变化很小,而脊髓的中、下部各节渐高于相应椎骨。新生儿脊髓下端平齐第3腰椎,成人则达第1腰椎下缘。因此,腰、骶、尾部的神经根在未出相应椎间孔前,有一长段在椎管内斜向下行,它们围绕终然形成马尾,并浸浴于脑脊液中。虽在成人一般第1腰椎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脊髓不同传导束之间存在竞争以及其再生需要的条件存在异质性,得出优先关注皮质脊髓束的结论。同时,旨在通过归纳目前治疗脊髓损伤(特别是对皮质脊髓束)有效的各种策略,寻找治疗脊髓损伤的最佳策略组合。脊髓损伤的恢复涉及众多方面的问题,单一策略的失效(如本文提及的SOX11的过度表达反而对功能有害)往往提示治疗方案需要综合其它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总结一下脊髓损伤治疗的几个关键方面,并梳理一套可能的治疗路线规划。本文另一目的在于对过去一些关键理论、假说、矛盾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理卫生》课本中绘有从脊髓骰段发出的到交感神经。有人以为能段脊髓位于能椎内,似乎这与课本第117页的脊髓“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线平齐”相矛盾。其实不然。在胚胎早期,胎儿的脊髓几乎与脊柱等长,从胚胎第四个月起,脊柱的生长速度快于脊髓。因此,脊髓的下端逐渐相对上移。到出生时,胎儿脊两下端与第3腰椎齐平,到了成人,脊髓下端就与第1腰椎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两例延髓内侧梗死病例观察,了解其临床特点.方法:将本院两例延髓内侧梗死病例进行临床观察、比较,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血管供应、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观察,两例病例临床表现及头颅MRI均符合延髓内侧梗死特点,病例1(病灶累及单侧)预后较好,病例2(病灶累及双侧)预后较差.结论:延髓内侧梗死(MMI)是临床上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双侧发病者更为罕见,以对侧面部和肢体中枢性瘫痪(锥体束受累)、深感觉减退(内侧丘系)、以及同侧舌瘫(舌下神经及纤维受累)为特征,主要为发自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前内侧穿支及脊髓前动脉闭塞所致.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延髓内侧梗.死(MMI)患者均有肢体瘫痪,大多数病例临床缺乏典型三联征,临床定位体征不明显,故临床易漏诊,诊断主要依据头颅MRI.  相似文献   

10.
脊髓型颈椎病病因病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指由于颈椎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继发形成椎体缘骨赘,并以此压迫脊髓或支配脊髓的血管,导致的颈脊髓受压或(和)脊髓血供障碍并引起与之相关的脊髓功能障碍的脊髓病,常需进行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点有关,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和病理,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会导致患者相应的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各种并发症.尽管不少候选药物具有脊髓神经保护功能,但应用于临床的有效药物极少.绝大多数脊髓损伤药物只停留在临床前研究阶段.该文重点对已进入临床试验的治疗脊髓损伤的药物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总结现有MRI实验教学的弊端,提出一种以自行研发的基于Web技术的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仿真训练系统作为开放性实验平台来有效整合所有与MRI相关课程的开放实验教学新模式。以期学生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理解所有MRI基本知识、MRI检查的基本操作及流程,并初步确立MRI影诊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通过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学改变与脊髓含水量的变化,来研究脊髓水肿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继发性脊髓损伤与细胞凋亡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凋亡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发生发展的生理病理机制及其对脊髓神经元细胞的损害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病理及发病机制方面分述了脊髓积水症与脊髓空洞症的本质区别,并从现代影像学的改变方面提出了诊断的不同点。指出脊髓积水症多与环枕畸形台并存在,第四脑室正中孔扩大是发生中央管扩张的主要原因。采用环枕区的减压术、中央管与脑室分流或与蛛网膜下腔分流,可使脊髓积水症的病情缓解或停止发展。  相似文献   

16.
MRI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实习生进入MRI实习岗位之前,本科室会为实习生安排MRI安全教育课程,从理论讲解、案例展示、现场体验等环节开展教学,包括受检者、陪检人员、医护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安全,让实习生从进入临床的第一时间就重视MRI安全,更好地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针对其原理的实验实训教学一直是难点。由于成本高昂、设备巨大、扫描参数固化,教学效率低等原因,直接使用MRI真机和小型磁共振教学实验仪一方面无法完全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批量化的MRI技术实验教学,另一方面降低了操作的难度,局限了MRI的应用潜力,弱化了对学生图像质量的分析和控制能力培养。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调研思考,提出了小型MRI模拟设备与虚拟软件相结合是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利用小型模拟设备进行结构教学,虚拟MRI实验实训软件进行原理教学,该软件能够模拟MRI的整个过程,正向与逆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与掌握MRI相关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N+1"的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8.
CT扫描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脊柱和脊髓病变的诊断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脊髓被脊椎所包绕,传统的X线检查效果不满意。CT是横断面体层扫描,产生轴面图象,避免了许多组织的重叠,同时具有X线无法比拟的高分辨力,通过不同的窗面、窗位技术可清楚的显示椎管、椎间孔、椎间盘、脊髓、神经根、黄韧带等。  相似文献   

19.
脊柱的骨性结构除了支撑作用以外,还具有对脊髓的保护作用。临床上可以发现很多不引起骨质或关节损伤而仅仅引起脊髓损伤的患者。对于此种类型的损伤,所有研究和文献都支持:X-ray未发现椎骨有骨折、脱位的脊髓损伤。本文探讨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此种损伤的原因、机制及治疗方法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应激性与兴奋性、兴奋与兴奋性、反射与反射弧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反射弧分析实验、脊髓背根与腹根的机能实验对反射弧的组成及脊髓背根与腹根的机能进行分析讨论,为中学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