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徐海霞 《考试周刊》2009,(44):34-35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在美国乃至世界诗坛独领风骚。她终身未嫁,然而从她的爱情诗中我们却能读出她对爱的丰富感受。狄金森的爱情诗中既有对爱的炽热渴望,又有对爱的怅然无奈。狄金森未嫁的现实与爱情的诗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对狄金森的爱情观在诗歌与现实中的矛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狄金森一生苦苦地追寻爱情,却终老独身;她渴望成名,但在世时仅发表几首诗;她从 小深受宗教的熏染,然而终生未成为基督徒。狄金森的一生充满了痛苦、矛盾和压力,她的诗歌再 现了她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3.
从存在主义的视角看狄金森的死亡主题诗歌,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和存在主义思想的许多契合之处,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狄金森对死亡独特的体验;她对死的痴迷和向往就是对永生的追求,她的死亡主题诗歌赋予和升华了生命中的真与美,永恒和不朽。  相似文献   

4.
狄金森的生态思想是其现代主义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她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中的花木鸟虫为伴。在她的自然诗篇中,狄金森描写自然和自然之中的万物生灵,展现自然与人类和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和谐相处,表现对自然的敬畏。狄金森热爱自然,因为自然是她的精神寄托。她对自然之物的精细刻画是她深入自然、仔细观察自然的结晶。她热爱自然源于她对自然的敬仰。热爱自然是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基点,没有对自然的爱,就不会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爱心。狄金森对人类的爱在其自然诗中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方面。狄金森的自然诗篇具有极强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5.
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开创了独特的狄金森风格.因此,她常被誉为美国现代诗的开拓者.她的创作风格对现代美国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们往往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反映的主题把她的诗分为爱情诗、死亡诗、自然诗、宗教诗等,笔者认为狄金森的诗有一些表现的是性爱的诗,和单纯表现爱情的诗是有所区别的。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的"升华说",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性爱诗,诗人采用了意象,运用了隐喻、象征的手法,对性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她对情爱、性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7.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 ,一直被称为二十世纪初英美意象派的先驱。她诗作的最大特点是擅长使用意象这一诗歌技巧 ,来表达抽象的内心情感和深奥的哲理。本文从阐述狄金森诗歌意象的影响源着手 ,介绍她独特的诗学理论 ,具体分析狄金森以自然、爱情、死亡和永生为主题的诗歌中新颖、奇特、凝炼的意象 ,以期从意象这个角度来欣赏狄金森的诗歌  相似文献   

8.
王君玲 《文教资料》2009,(34):14-15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她一生写下了5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从各个角度研究了死亡,表达了她的真实感受。本文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死亡诗的分析,揭示出狄金森对死亡的情感体验和她毕生对美与真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9.
王君玲 《文教资料》2015,(2):17-18,27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勇士,她的大胆创新和现代性诗歌风格赢得世界各地读者的青睐。狄金森"超前性"的最重要一方面,在于狄金森对爱情、痛苦、死亡与其他类似主题的执著,在于其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强烈自我否定。狄金森智慧的深度、思想的力量都以自我否定这一独特方式承载在她的诗歌中,深入她的诗歌内部,这是读者接近狄金森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一个谜一般的诗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孤独之中。狄金森的孤独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对19世纪新英格兰制度宗教的反叛。生活在清教主义的环境中,狄金森渴望得到上帝的认可和保护,以此获得信仰上的归属感。但是,在面对上帝能否救赎死去的灵魂的问题上,狄金森在最早时期就对上帝持有怀疑的态度,因为,她认识到了上帝的冷漠、无能、虚伪以及残忍。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才华绝代的奇女子,是宋代词坛上一大家。其词无论是写前期日常生活、爱情婚姻,还是写后期飘泊零落都表现出非比寻常的淑女情怀,反映出一个文化女性悠闲风雅而又心系家国的人生志趣。  相似文献   

12.
迟子建小说中,我们能时刻感受到她从自己生命体验出发,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对生命之真、生命之理的书写和思索。"生命"是迟子建创作的全部基石,她以温情之笔书写生命,传达"温暖"和"爱意"的生命本质,描述刚柔相济的生命形式,其终极指归是对"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的追求。迟子建在其创作中融注生命美学意识,汇成了其独特的生命美学观,是其特立独行于当代文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将萧红的人生历程视作一个生命文本加以阐释,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性作品,解读其创作的独特主题意蕴———生存与怀乡,揭示了萧红艺术世界中涵纳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4.
池莉小说大多是对芸芸众生的世俗性关怀,努力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本本分分地写;注重语言的本真色彩,运用世俗性的平易语言;实实在在地将身边的事情写出,使小说具有自然风韵;不如意的悲哀人生的展示,对命运的妥协与认同,使作品呈现出悲婉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5.
现实的日常生活使人的个人独特性被逐渐消磨,而作为诗人的玛卓用其一生来追求她本真的存在,玛卓诗人身份的自我认同让她对诗意栖居的追求愈演愈烈;爱情理想与诗歌艺术的精神向往.却在现实生活中止步不前.诗人的"镜子领域"[1]遭到破坏,自我认同感变得虚无,诗人玛卓最终也只能以死来求得到灵魂的安慰与救赎.  相似文献   

16.
池莉小说将叙述对象由传统现实主义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转变为世俗生活,消解了作品的深度模式,最大限度贴近了百姓生活。但是,在疏远了主流意识形态之后,池莉却因没有找到新的思想基点,而丧失了作家的批判立场,使其创作难以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罗杰斯的"反射"理论来理解莱辛的现实主义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并分析她是怎样在这部具有自我代表性的作品中,采用心理疗法的形式,以心理分析和小说人物的双重身份,通过以镜自鉴、以镜鉴世来构建自我的。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一生是寂寞的,寂寞既是她的气质,也是她的诠释。萧红的寂寞意识决定了她的小说精神特征:童年母题、女性视角、生命主题。本文拟从这三方面来探讨萧红的寂寞意识与其小说精神特征的内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情感上的缺憾对张爱玲的创作影响重大。张爱玲童年时代失爱于家庭,青年时代失落于爱情,又和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所有这些体验,参与了她日后对于新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的构建。张爱玲对爱的缺失的永久性的心理意向,决定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并由此生成了对人性自私本性的悲观认识,构成了她思想性格内涵极为重要的方面,对其作品产生了题材上强烈的倾向性引导,无不标示出一种以孤独和荒凉情绪为特征的悲剧蕴含。张爱玲是以自己的心灵世界经营和表现着对现代生命的体验。  相似文献   

20.
《说话》讲述的是一个知识女性因为说话的欲望遭到压抑,满肚子的语言找不到出口,而感到憋闷、难受,以致身体出轨,家庭生活遭到严重败坏的故事。这是一个充满了强烈的感性色彩的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作为小说的中心事件的禁语,裸裎了高度体制化社会里人的悲剧性存在,也暴露出体制力量粗暴干涉私人生活的反人文性质。小说通过生动描述感性存在的艰难困顿,揭示了权力处处败坏人生的社会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