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两个学派对概念隐喻的微观研究以及它们的源头语法及认知隐喻进行功能和机制上的对比,认为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是互相补充说明的关系.而语法隐喻理论又进一步提示了隐喻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雨 《林区教学》2011,(1):61-63
对认知语言学领域的莱考夫认知隐喻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作了较全面的介绍与比较后得出结论:虽然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两种理论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基本思想,即都承认隐喻是一种语义现象,都试图解答隐喻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意义这一核心问题,两种隐喻理论在运作机制上的差异恰恰是对各自隐喻研究的互补。  相似文献   

3.
语法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过程,也是认知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主要从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语法隐喻现象的语言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而语法隐喻化形成的概念隐喻及人际隐喻的语言认知过程做了解析。文章认为语法隐喻现象的更高层次即是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它们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的语言认知运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语法隐喻是发生在语法层面的隐喻现象,是隐喻研究中的重要一支。受隐喻学整体研究的认知转向影响,单纯从语言结构层面研究语法隐喻的说服力显然是不够的,由于认知和隐喻的密切关系,从认知角度研究语法隐喻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结合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德语语法隐喻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包括及物性系统内各过程、词汇和句子语法层次的隐喻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和讨论两大类型的语法隐喻,即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以期为语法隐喻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探求语法隐喻与认知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总结与回顾了隐喻研究历史进程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重点探析,本文共探讨了四个问题,其中包括国外对隐喻的相关研究、对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分类的概述、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探讨以及个人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对语法隐喻理论的研究为出发点,简单介绍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并通过对中英文中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应用的异同来加深对这些理论内涵的理解。希望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帮助。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考察了英汉语言中食物名词概念隐喻的异同,并阐述产生异同的认知原因。研究结果显示,英汉两种语言共享了食物名词概念的大部分隐喻投射,而各自特有少部分投射,反映了两个民族在主体体验及思维上存在的同一性及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隐喻修辞观到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认知机制,再到韩礼德将隐喻拓展到语法层面成‘语法隐喻’。隐喻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尤其是韩礼德对语法隐喻及其内部系统的诸多术语进行界定时有许多矛盾和含混的地方,如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一致式(土式)和隐喻式(雅式)及后来级阶转移。就实质而言,语法隐喻的说法是值得再思考的,因此本文试图论证语法隐喻的虚妄,对语法隐喻的"隐喻性"进行辩证。  相似文献   

10.
Halliday提出的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语篇中存在大量的语法隐喻。层次化的语言的语法具有识解经验的潜势。科学技术的出现、建立和发展涉及由语法隐喻实现的对经验的识解。语法隐喻与人类认知紧密相关,在反映现实世界的科技语篇中实现其概念功能。  相似文献   

11.
陈一睿 《海外英语》2011,(5):263-264,266
在认知语言学里,隐喻是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认知方式来进行研究的。它有明显的语言表达特征,即A是B,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模式,由此衍生出千千万万千差万别的语言表达方式。概念隐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根隐喻,它揭示了这些语言表达方式所遵循的一个认知原则。它不仅指导人们理解具体的隐喻句,还激发人们创造新的隐喻句,并深刻地影响着词汇及词汇搭配学习。  相似文献   

12.
在篇章语言学的信息分析中,主题分析具有与主位分析不同的意义。并且,主题分析对于隐喻语篇存在特殊意义,因为主题和概念隐喻是隐喻语篇建构和识解的重要手段。主题分析帮助人们认知隐喻语篇:从创作角度,概念隐喻建构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从识解角度,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的关系是隐喻。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合成空间与隐喻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不同的学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出阐释。概念隐喻理论和合成空间理论是诸多理论中的两种,它们对隐喻极具解释力。本对两种理论作了系统的评介,并就它们对隐喻的阐释力作了对比,结论是:两种理论各有特色,它们是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概念隐喻和抽象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itchie支持概念隐喻理论,反对Vervaeke & Kenney提出的批评。虽然Ritchie修正了概念隐喻理论,但他始终坚持抽象思维主要依赖体验经验的隐喻投射的观点。Ritchie的观点存在着简化论的危险,极为错误地表达了抽象思维.和不能解释概念隐喻理论通常预设的有意义的认知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个对普遍存在的映射(例如空间关系映射到其它领域)的更认知的解释,以代替依赖体验经验的解释。我们的解释非常符合Ritchie提到的程序知识和相似性。Ritchie主张把概念融合理论作为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但概念融合理论并不能如他所愿产生足够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隐喻可体现为词、短语或句子,也可体现为语篇.从语篇的层面去研究隐喻不但可以揭示隐喻的功能,而且可以阐释语篇信息的发展、语篇组织机制和语篇的连贯性,从而也能进一步丰富语篇研究的内容,扩大语篇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两人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出了一种迥然有别的隐喻知现——概念隐喻。从概念隐喻的理论、其所属范畴、哲学基础以及运用等方面对其内涵加以探讨,可以使人们进一步确信: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人类思维方式、语言使用等方面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大量英汉语料,分析了道德概念的内涵、认知经验基础,以及隐喻映射模式,归纳出以道德为本体的概念隐喻——道德是一个有价的实体,其基础是客体世界的物质属性在人心理上的感受向道德认知域的映射。英语和汉语的道德概念隐喻基本一致,这是由于人类生存适应的需求根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徐立 《海外英语》2013,(9X):39-40
We can see how metaphors exist in everyday language, even if we may not always notice. Metap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proposed by Lakoff & Johnson (1980), this thesis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which help English teachers improve vocabulary teaching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9.
王晶蕊 《海外英语》2011,(11):65-66,68
基于概念隐喻在高级英语教材中的普遍性,该文探讨了概念隐喻理论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隐喻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该文重点阐述了在高级英语课程中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促进词汇习得、篇章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