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课堂环境看,课堂互动的主体是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这三种主体可以组合为多种不同的形式。譬如,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从人际交往的性质来看,课堂互动可区分为合作性互动、对抗性互动和竞争/合作性互动。生态化课堂互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它不是教师或学生的个体活动,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群体活动,在教学主体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本文重点讨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以及群体互动的动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2.
对大学教师发展环境的研究应基于对环境主体——教师自身的本质属性的正确把握。本文提出了要重视大学教师本质属性中的创新潜质这一新观念,并从探讨大学教师个体环境与群体环境的关系问题入手,认为创新与优化教师发展环境,应致力于营造校园道德环境、民主管理环境、学术自由环境、创新团队环境。  相似文献   

3.
教学个性是教师教学成熟的标志,是教师"人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教学的主体和客体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也决定了教师必须有个性。但在教育实践中,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个性却由于学校管理、评价机制和教师个体思想的缺乏等原因被遮蔽了。通过教师主体回归、个体意识觉醒和自我提升可以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  相似文献   

4.
文化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个方面,是整个社会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个体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思想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教师是培训过程参与互动的主体,是理论与实践循环互动中合作反思的主体,更是培训环节资源创生的主体。然而,在日常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却往往忽视教师个体的存在和发展,教师作为培训生态中的主体学习者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是培训的“旁观者”而非“参与主体”,其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无法得到彰显。从发挥教师主体性视角来分析提高教师培训效果的策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红斌 《教育探索》2005,(12):104-107
教师个体的专业化经历了一个重心转移的过程,先是强调教师个体的被动专业化.后来转向强调教师主体的主动专业化,即教师专业发展。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教师专业化概念的衍变、分化,其重心是不断向教师专业发展倾斜的。教师唯有不断地“自我更新”,才会获得专业自主和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教师专业发展有别于教师专业化,它强调的是教师个体内在专业特性的提升。教师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观是针对忽视教师自我的被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 其突出的是教师自我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体价值,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既要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又要实现其人格价值。  相似文献   

8.
"联合主体"--教师主体建构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通过主体属性的界定,审视教师主体建构传统模式的利弊,受“多角演出”和“多人主持”的启示,结合近年来教学改革中采用“学生登台”教学实践,提出教师主体建构模式的新设想-“联合主体”新模式。采用“联合主体”教育,可以使传统教师个体教育的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尤其是它将使传统教育的劣势和弊端获得根治,充分实现“扬长避短”的综合效应,发挥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群体功能。  相似文献   

9.
个人发展作为大学教师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大学教师作为自然人、社会人、组织人需求的满足与个体提升的过程。在美国,大学教师的个人发展是教师个体、结构、制度、理论诸多因素的合力所致。美国学者和教育联盟提出不同的个人发展观。个人发展的概念也经历了从服务教学到重视教师个体需求的演变。美国一流大学的教师个人发展兼具组织支持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主体的机构合作、专属与依附的两种发展形态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个体的文化能力是指教师个体建构和创造文化的能力。它是教师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动力之源。目前学校中存在着教师个体文化能力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委曲求全"、"文化趋同"、"文化依恋"与"主体缺失",其根源在于"职业风险"、"文化冲突"、"预定和谐"以及"品行没落"。  相似文献   

11.
普通中学的教师自能发展就是指主体自主发展和能动发展。自主发展是指主体在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发挥自我的主动性,自己寻找发展的空间,自我探索发展的路子,自己选择发展的目标,建构具有个性化的自我。能动发展是指主体自觉努力、积极进取,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自觉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教师自能发展是新时代教师发展和提高的必然取向,是新时代教师作为个体的人和职业的人建构良好素质的有力手段。那么,教师如何“自能”发展呢?我们就此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生产一线的实践技能型教育,因而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存在着诸多差异,其专业发展不可同一而论。在高职教师管理中,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因此学校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确立高职教师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实行人本化的管理,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除了学校因素外,教师个体自主发展的意愿和...  相似文献   

13.
反思型教师成长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型教师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专家教师的教学等为参照系,反观个体教学实践,并从中辨别优劣所在,进而寻求解决策略、付诸行动以促进个体专业成长的教师。以教学案例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为主体的职前教师教育,以自我反思和异质反思团队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岗位教学反思,以田野培训为主要培训形式的在职教师培训和教师个体的专业自觉相辅相成,有机地构成了反思型教师的成长路径。  相似文献   

14.
依附性较强、存在价值引人深思、主体意味淡薄是对教师个体教学哲学认识的反思。在生存论视域下,为实现教师和学生个体精神自由,实现教育活动的真正价值,必须对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的认识进行拓展,即实现从隐性到显性、从单一目的到多重价值、从被作用到主观能动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个体反思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的主体性。然而,随着教学过程和对象的复杂化,仅靠教师个人的能力和自觉性难以保证反思的实效。教师团队自省可以通过教师反思、反思计划和反思行动三个环节提高教师工作的有效性,形成教师团队成员知识共享和相互促进,引发对专业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团队建设的共赢。教师团队自省是教师个体反思的新层次。  相似文献   

16.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事业是一种求"善"的事业,其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类个体的精神自由,因此,教师的职业行为存在着广泛的道德生活空间,对教师职业价值的体认也决定着其职业成就.教师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劳动价值的潜在性、劳动对象与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形式的个别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决定了:教育也是教师个体的一种道德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评价用语已然成为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的主要方式,然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用语往往带有随意性的特点。发展性课程评价提出,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的实现其自身价值。规范教师的课堂用语,通过过程性的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将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从教育学角度理解,个性实际上指的是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内在本质特征为主体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目前所强调的个性教育就是基于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我们没有理由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限制本来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人的发展,那样就意味着对个体发展的不公正。而且基于主体性和创造性基础上的独特性是衡量个体个性发展的标准,在充分发挥了个体主体性和创造性基础上体现的独特性,亦即说明个体具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更加充分地发挥了潜能。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个性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受到了抑制,因此实施个性教育已成为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仅从教学环境的三个维度(物理环境、制度环境及心理环境)来分析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1143位初中教师自陈语句的质性话语分析,围绕教师工作场域下的相关主体,将影响教师工作活力的因素归纳为教师个体状态、学校组织支持、政府治理变革以及社会环境支撑四个维度。研究发现,职业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待遇以及工作负担是教师普遍的核心关切。提升教师工作活力,需要唤醒教师专业自觉,强化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建设,完善以分类为导向的教师治理政策举措,以及发挥教师个体、学校组织、政府和社会等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合力。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专业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走向。针对当前教师专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从教师教育机构、教师任职学校、教师个体本人和政府或社会四大主体方面入手的解决策略,突出政府行为,加大投入,健全制度;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和改革;立足校本实际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教师个体自身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