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运用进化博弈理论,构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银企信贷行为博弈模型,分析了银企信贷行为的动态进化过程与进化稳定策略。通过对模型参数的分析说明了达到良好市场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凤丽  伍永豪 《情报杂志》2015,(4):76-80,36
研究了互联网突发事件中的舆情进化机制和信息监管,由于网民行为具有观察、模仿和学习的特征,与进化博弈理论中的有限理性假设相符合,本研究将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作为博弈要素的回报并在此情况下定义了"网民接受度",同时构建了舆情的进化方程式。此后将理论模型应用于一个真实的互联网突发事件案例(即"2.26一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溺亡")中的舆情进化过程,并基于数值模拟结果讨论了互联网信息监管和对社会事务采取控制手段在舆情进化过程中所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高技术企业并购浪潮下,为有效提升并购效率,提高企业并购收益,引入进化博弈理论,对高技术企业的并购定价策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高技术企业的并购中,主并企业的吸收能力将有效提升其平均期望收益;并购双方向接受策略进化受并购双方谈判破裂发生概率、报价以及目标公司对自身的估值影响;通过进化博弈推导出主并企业报价策略,当主并企业不断学习了解目标公司信息并根据报价策略进行报价时,并购效率和收益将能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4.
集群内企业创新行为的进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章运用行为生态学的进化博弈理论,对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构建了鹰—鸽博弈、鹰—鸽—反击者博弈和鹰—鸽—应变者博弈三个进化博弈模型。对这些模型的分析表明,集群内企业创新行为不存在纯策略进化稳定均衡,但存在混合策略进化稳定均衡或"行为策略"进化稳定均衡,这反映了集群内企业创新行为的协同竞争性以及这种协同竞争创新行为的进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贷款难是中小企业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基于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考查了企业在获得银行信用贷款后,银行核查力度和企业做假骗贷的影响因素,给出了银企博弈的一个动态模型,并运用进化博弈理论时该博弈模型进行了复制动态分析,从深层次上分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原因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道武  汤书昆  方兆本 《预测》2004,23(3):36-40
结合国外日趋流行的进化博弈思潮,鉴于德尔菲法具有改进方案的功能,本文提出并分析了一种基于进化博弈思想的改进德尔菲法,例举了一个三方成员通过改进的德尔菲法决策程序,不断学习调整,最终达成一致的群博弈算例。该决策机制对企业间合作联盟的决策有很逼真揭示和说明,反映了群体决策实际是联盟成员有机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进化博弈为理论基础,采用进化算法研究企业产品质量博弈稳定均衡的求解问题。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成功地获得进化稳定均衡,同时具有概念清晰、博弈机制设计灵活、博弈设计更具现实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以进化博弈为理论基础,采用进化算法研究企业产品质量博弈稳定均衡的求解问题.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成功地获得进化稳定均衡,同时具有概念清晰、博弈机制设计灵活、博弈设计更具现实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有限理性视角下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是组织提高自身隐性知识存量的主要途径之一。基于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发送、知识吸收、知识创新的三个阶段,分析了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的价值增值机制,认为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价值增值包括知识交流的直接价值和知识创新的间接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博弈的收益矩阵。基于知识主体的有限理性,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对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进行分析,研究了隐性知识共享博弈的进化稳定策略,探讨了知识共享成本、知识发送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以及知识主体间的知识势差等参数对进化稳定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调整相关参数的取值,可以使得隐性知识共享进化博弈实现最优进化稳定策略,从而促进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10.
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建立两类不同的节能减排监察博弈模型,分析企业和监察部门之间的行为选择,得到各个博弈方的复制动态方程,探讨博弈模型在不同情形下的进化稳定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和监察部门在有限理性基础上得到的进化稳定策略与博弈双方的收益、系统所处的初始状态有关,并根据博弈模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共生是提高工业废弃物利用效率的主要方法之一。针对产业共生形成模式的选择问题,以演化博弈为主要方法构建了产业共生演化博弈模型。该模型以实现社会总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从治理主体和驱动模式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产业共生形成的四种情景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得出可以实现产业共生的九个参数情形及其对应的产业共生实现概率。研究表明:第一,在给定参数的情形下,可以根据该模型进行上下游企业工业废弃物治理的形成模式选择;第二,无论治理主体是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政府与市场在机制选择中的替换作用并没有明确的边界;第三,当治理主体为下游企业时,仅靠市场作用很难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运用演化博弈理论,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个角度构建了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合作联盟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对企业策略选择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接着运用Matlab软件仿真分析了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下不同参数对企业协同创新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市场机制下只有当企业协同创新收益高于“搭便车”收益和投入之和时,联盟才能达到协同创新的稳定状态,政府实施惩罚和补贴政策会促进协同创新联盟的形成;利益分配比例、投入成本系数、知识转移效率均对企业策略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古诺模型从市场进入角度对我国占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企业不可能无限制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所愿承受最大限度社会责任受多方因素影响,比如市场规模、同行业企业产品间替代性、各方博弈行为以及博弈期限等,过高的审核费会挫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对企业运作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Research Policy》2022,51(3):104463
Established firms are instrumental in funding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a practice known as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CVC). Yet, our knowledge of the reasons firms engage in CVC is calibrated mainly on dat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Such a restricted focus limits our understanding of CVC practices and objectives. Accordingly, we adopt an abductive approach to study the antecedents of CVC in China. The country is a vibrant entrepreneurial setting, second only to the USA in total startup numbers and funding amounts. We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data of Chinese CVCs during the late 2010s by integrate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databases. Cross-industry analyses of CVC patterns underscore a novel objective; one that is predominantly associated with harnessing growth through market expansion rather than the prevailing view of CVC as a window on technology. The findings mirror the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setting, where entrepreneurs profit from the dramatic expansion in economic activity and serve as a vehicle to leverage the global innovation frontier.  相似文献   

15.
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公司创业投资(CVC)是一种促进大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机制。CVC活动在我国的20多年实践证明:其促进了大企业与创业企业的共同发展,并使二者形成共生关系,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优化实现双方互利共生。在创新生态系统视阈下,大企业种群与创业企业种群可通过演化博弈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双方的适应性并拓宽生态位,进而协同共生进行价值创造。因此,基于对公司创业投资(CVC)生态群落生态位的描述,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利用算例仿真预测大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创新生态位演化趋势,从共生、学习、创新、激励角度提出公司创业投资生态群落的共生培育机制,为我国公司创业投资生态群落中企业创新生态位的策略优化与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张娆  张玥 《科研管理》2022,43(5):23-33
公司创业投资(CVC)是当前创投领域的热点话题,对优化资本市场资金配置,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以2008—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与验证CVC对同业企业的溢出效应,以期确认CVC的外部创新激励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CVC与同业创新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溢出效果存在;(2)探究其影响机制,投资公司创新是溢出效应产生的可能路径和关键节点;(3)进一步研究发现,CVC驱动同业创新的效应存在明显的场域特征,主要发生于行业经营风险低、市场化程度高的情境下。文章将CVC与溢出效应相结合,不仅拓展了CVC的理论框架,为CVC的功能呈现创造了新思路,为CVC的经济后果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为优化国家投融资政策、赋能行业协同创新提供经验证据,对企业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亦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协同创新主体存在机会主义收益的前提,首先研究纯市场行为下协同创新主体中产学研双方的协同创新博弈,建立二者的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模拟仿真分析验证该模型具体的演化路径及影响因素。然后,引入政府行为,将政府的博弈策略分为"监督"与"不监督"两类,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三维动态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数理推演并结合数值模拟仿真分析博弈系统的演化情况。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the potential innovative benefits to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CVC), i.e. equity investments in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by incumbent firms. We propose that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programs may be instrumental in harvesting innovations from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and thu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firm's overall innovation strategy. We hypothesize that these programs are especially effective in weak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regimes and when the firm has sufficient absorptive capacity. We analyze a large panel of public firms over a 20-year period and find that increases in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subsequent increases in firm patenting.  相似文献   

19.
面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的融资困境,如何破解信息披露难题、推动金融机构投资企业绿色创新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关键,而政府规制是推动企业绿色创新的必要手段。基于此,构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Python仿真,分析政府规制对制造企业绿色创新各主体交互影响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政府规制能显著影响企业信息披露行为和促进金融机构的企业绿色创新投资意愿;(2)政府对隐瞒信息行为惩罚系数越大,越利于企业向公开信息方向演化;(3)当奖励系数适度时,政府对企业信息披露和金融机构投资的奖励系数越大,越利于克服企业绿色创新的信息披露难题和融资困境,实现制造业的绿色转型;(4)政府规制给企业带来效益增值,企业给予政府反馈补助。当反馈系数较大时,企业和金融机构都会向利于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稀土上游企业是规范稀土上游市场的两个重要主体,二者的利益博弈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本文建立了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稀土上游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并运用matlab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发现,降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加大对稀土上游企业不合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补贴、提高稀土上游企业良好外部关系收益,有助于规范稀土上游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